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 古代礼仪有多麻烦

导语:古代礼仪十分繁琐,其中手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八种手势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拜礼手、抱拳手等,旨在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然而,这些手势也让人感到束缚和不自在。

目录导航:

  1.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
  2. 礼仪之邦的古代礼仪
  3. 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影响
  4. 秦朝有哪些礼仪
  5. 中国古代无礼分别是哪几项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

1、土揖揖礼,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土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称为:下手,多用于对长辈或上司还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2、时揖揖礼,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天揖,专用于同性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揖礼手位于高者,是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常在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微向上举高举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中国古代的礼仪动作有很多种,具体种类如下:

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用于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一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两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叩首礼: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时的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礼。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鞠躬礼: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执手礼: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两膝跪地,双手合抱放在地上,头低下触到手。再拜 :拜两次叫再拜,是进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礼方式。
跪:两膝着地,腰和腿伸直,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 稽首:它是跪拜礼的一种,后来行这种礼不限于君臣之间。行这种礼时,跪在地上,伸出头在地上作较长时间停留。
拱、拱手、作揖:这是三种相同的行礼方式。 磕头: 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进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唱喏:古时男子行的礼。给人作揖,同时向人说致敬的话。
道万福:特指女子与人见面时所行的敬礼。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寿:以酒或以物向别人祝福。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是拱手礼,揖礼,一拜礼,两拜礼,叩首礼,鞠躬礼,执手礼,嵇首礼等。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拱手礼又叫作揖、揖礼,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其历史非常悠久。论语·微子曾载,子路拱而立。这里子路对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礼,拱手礼的正式称呼应该叫揖礼。据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大多数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

礼仪之邦的古代礼仪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应该是"礼义之邦",而不是"礼仪之邦",礼仪只是华夏"礼。古代礼仪常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基本介绍要得到正确的出生时间,古人在白天以日晷仪测量最准。钟表时间是人为的平均时和地区标准时,必须依节气(太阳黄经)计算“真太阳时差”与依出生地计算“地方经度时差”,才能得到真正的出生天文时间。在历书中,年的干支与日的干支基本都有,而月与时的天干可以依据年、日的干支按口诀推算得出。推排方法:由年天干推月干支参见第1个图年上起月表。如果年干为甲或己,当年正月的干支为丙寅;如果年干为乙或庚,当年正月的干支为戊寅;如果年干为丙或辛,当年正月的干支为庚寅;如果年干为丁或壬,当年正月的干支为壬寅;如果年干为戊或癸,当年正月的干支为甲寅。子时:23点——凌晨12点59分丑时:1点——凌晨2点59分寅时:3点——凌晨4点59分卯时:5点——早晨6点59分辰时:7点——上午8点59分巳时:9点——中午10点59分午时:11点——下午12点59分未时:13点——下午14点59分申时:15点——下午16点59分酉时:17点——下午18点59分戌时:19点——晚上20点59分亥时:21点——晚上22点59分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二、敬称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 对将军:麾下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三、特殊的称谓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古代礼仪常识——行走见面之礼古代礼仪常识——行走见面之礼古代礼仪常识——饮酒礼仪古代礼仪常识——宴请礼仪清明节礼仪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住址说府上。仰慕已久说久仰,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询问说请问,请人协助说费心,请人解答说请教。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求人方便说借光。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求人指点说赐教。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接受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归还物品说奉还。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家说寒舍。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谅解说包涵。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没能迎接说失迎。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初次见面说幸会,等候别人说恭候,请人帮忙说烦请。

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影响

礼仪的起源: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礼仪起源说:

1、天神生礼仪。

2、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3、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4、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5、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发展:

1、萌芽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此亦周口店山顶洞人,用曾骨作装饰,死人身上撒。

2、革创时期--新石器时期,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等卑有序,男女有别。

3、形成时期--青铜时代,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劳动活动升温,推翻殷王朝取而代之的是周朝《周礼》产 生,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系统地纳入一个等卑有序的模式之中,要求人们依礼而行。

4、发展变早时期--西周末期,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等思想圣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系统地阐述了礼仪的本质与功能,在他的《论语》里有74处谈到礼仪要求人们用首先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他是主张以礼治国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古之礼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典章制度,如各朝代的典章制度,二是社会一切人的行为和举止规范,这是典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形成。

5、强化、衰落时期(公元前221的)(唐、宋、明、清)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成为后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汉代、唐代、宋代、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明代时,交友之礼完善,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特别是宋代家庭礼仪的发展是一个特点,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马光(北京史学家),朱喜熹(南宋理学家)等代表作有《速水家仪》《朱子家礼》。

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不衰,一些西方礼仪传入,北洋新军的陆军开始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代替不合时宣的打千礼等。

形成: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意义,影响:

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重视。在当今社会学习现代社交礼仪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习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对外开放的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坐井观天只做一只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形势,唯有从井底跳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意识。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

学习礼仪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这对于一个企业或服务行业而言,就更需要积极地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操作的,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比如说一个供销员上门推销产品时,如事先不敲门径直而入,那是不礼貌的,甚至会被人误解。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组织均应更多地了解学习社交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市场、立足市场。

学习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界,这是学习礼仪的另一意义。

学习礼仪是争做现代文明人的需要

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人均是大家庭的成员。们国家提倡每个公民均应争做“四有”新人,即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知识的人。要争做“四有”新人,那么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们经常会对擦肩而过的一位先生或女士行注目礼,这是因为他们高雅的气质或潇洒的风度深深吸引了们。那么如何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好印象呢?起码的一点就是多学一点社交礼仪,它可以免除你交际场上的胆怯与害羞,它可以指点交际场中的迷津,它可以给你平添更多的信心和勇气,使自己知礼懂礼,做一个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受人欢迎的现代人。




秦朝有哪些礼仪

中国古代秦朝礼仪的特征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具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等级性、尚文饰物的象征性和“经国序民”的政治性三个特点,这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礼的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中都可得到说明。

中国古代礼制的繁复程度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之深巨,它与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结构结合之紧密,都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由之可以透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其他特点。

秦朝关于礼仪的历史故事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2、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3、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

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中国古代无礼分别是哪几项

古代五礼就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礼节。

五礼的内容: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2、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3、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6506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希腊和罗马文字一样吗 古罗马和拉丁语一样吗下一篇:为什么曾国藩没有遭遇“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曾国藩的好朋友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