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为什么牛马不共栏 古代马会用来祭祀吗

导语:为什么牛马不共栏?古代马会用来祭祀吗?这篇文章将为您揭开古代牛马不共栏的原因以及马在古代祭祀中的地位。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牛马不共栏
为什么牛马共栏

牛、马不能同槽饲喂 马是单胃动物,食量少、采食慢,每天约食草料15公斤,时间需要5~6小时,边吃、边嚼、边咽。

而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食量大、采食快,1小时可吃铡碎的青贮玉米秆15公斤,20分钟可吃完5公斤精料,然后再倒嚼。

役马每天要喂4~5次,而牛一日三次即可。如果牛马同槽饲喂,必然会造成牛前次饲喂的饲料还没有倒嚼,又和马进行下次吃料,这样牛就可能发生瘤胃积食或鼓气症。

养殖牛马过程中,将二者养在同个槽中,马会变瘦,而牛体型会保持健硕。普通人看俗语讲的是牛马的争端,而聪明人看俗语讲的是人和人的争端。假设世上人皆牛马,生活不就是牛马共槽争食的场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古时候,牛是生产力,马是交通工具。由于我国是农业国家,因此牛社会地位会高于马。如何有这个判断?原因有两点:一是古时候六畜排名猪、牛、羊、马、鸡和狗,牛在马前,且牛是三牲,主要用于祭祀;二是古时候机械工业不发达,牛是生产工具,人们对牛有特殊保护,宋朝牛不能擅自屠宰。因此,人们觉得马比牛高贵只是错觉,价格不是衡量身份的尺度。

正因为牛身份高贵,牛马共槽时,人们放置饲料时会忽视马的需求。牛吃饲料,不讲究,但马则不同,对饲料要求高,放置同样的饲料,牛可能会吃,但马可能就不会接受,因此有瘦马不瘦牛的说法。

俗语引申到现代社会中,牛马代表的都是人,结果会发生变化。马是聪明机智,能和领导亲密接触,具有领导潜质的人;牛是踏实勤恳,不辞劳苦,却被领导看不上眼的工薪阶层。同个单位工作,马能准确知道领导意图,按照领导想法做事,升职加薪速度快,牛却着眼本身工作,生活工作能看到头。以年终奖为例,能拿高额年终奖的是马,而不是牛,人们喜欢的是聪明人,不是老实人,谈恋爱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会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会在乎马是否日行千里,但不会有人在乎牛是否有耕千亩地的潜质。人人都渴望碰找慧眼识珠的伯乐,却没人意识到自己只是头牛。

马和牛特性注定二者在遇到不同情况时会有不同表现。马能同甘,不能共苦,牛既能同甘,也能共苦。其实在企业中,很难确切的说需要何种人才,不同的人定位不同,都有价值,但企业境遇不同,二者做出的选择会有差别。笔者看来,企业选拔人才标准设定过程中,牛马早就确定,比如某些企业会明确说明招聘学生的学校类型,且会将不同学校类型的工资分门别类,本质上就是牛和马的区分。虽然人们不愿意接受这个观点,但事实就是如此。

回应开头的问题:现实社会中,马是比牛高贵。不止体现在待遇,而且体现在发展空间上,马始终是社会的领导者,牛却只能做螺丝钉。不过幸运的是,出生时所有人都是牛,都在同个起跑线,是做马,还是当牛,都能自主选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6917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元朝灭了南宋和金人么 元朝哪位皇帝灭的南宋下一篇:非洲第一块奥运金牌 罗马非洲黑人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