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寺庙中的石碑为何驮在龟背上 古代石碑有多厉害

导语:寺庙中的石碑为何驮在龟背上?古代石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因此需要特殊的保存方法。驮在龟背上可以防止石碑直接接触地面,避免受到风吹雨淋、腐蚀等自然因素的侵蚀。

目录导航:

  1. 寺庙中的石碑为何驮在龟背上
  2. 霸下驮碑的典故
  3. 古代石碑上的字怎么放大的
  4. 原神琼玑野古代石碑位置
  5. 亚洲第一石碑
  6. 原神里有多少遗迹石碑
  7. 那些书法碑文是怎么刻上去并保持原来的美感?拜托了各位谢谢
  8. 古代名人写得字是怎么放大数倍刻在石头上的
寺庙中的石碑为何驮在龟背

如果有细心的网友或许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些景区吧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石碑下面其实都是有一只乌龟的,这只乌龟就把石碑给驮着,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又有什么样的趣闻趣事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很多中国古代寺庙,“乌龟驮着石碑”的景象司空见惯,俗称“王八驮石碑”。那么石碑下的动物真的是龟吗?

专家说,不是。

那石碑下的动物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种动物根本不是什么乌龟,而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学名:赑屃(BI XI四声)力大无比,擅长负重。清代《坚瓠集》对它描述:“一曰赑屃【避戏】。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贔屃(bìxì)为首(也有说是第六子),又名霸下,似龟非龟。此君体形巨大,天生神力,经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搞到湖海泛滥,海啸山崩,水灾为患霸下是个天生神力的巨兽,而且生性顽皮,喜欢把东西搬过来搬过去,常常乐此不疲,结果弄的地动山摇,天崩地裂,洪水肆虐,民不聊生。

霸下搬的是啥?

人家搬的不是玩具车,而是三山五岳,“三山”就是黄山、雁荡山、庐山,“五岳”就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霸下把山东的泰山搬到了陕西,把陕西的华山搬到了山东,还把安徽的黄山搬到了江苏,这样一搞,结果就乱了套了,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当时,大禹忙着四处治水,霸下老是搬来搬去,打乱了他全盘治水计划,于是他找到了霸下,对他说服教育了一通,什么生态平衡啦,什么环境保护啦,霸下听的一愣一愣地,这是啥名词,根本没听过。

大禹最后说了句:“算了,跟你说多了也没用,你就跟着我干吧!叔按月给你发工资,而且还让你继续搬东西。”

霸下闲着也是闲着,就跟着大禹干了。大禹需要堵住洪水,霸下就把附近的小山搬过来,堵住洪水;大禹需要疏导洪水,霸下就把挡路的山脉搬走。

至于赑屃为什么让它驮着石碑,这里面还有个传说呢。

古时候,赑屃经常背起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来被夏禹收服,跟着他治水,屡立战功。任务完成后夏禹担心赑屃闲来无事又闯祸,就把它治水的功绩刻在石碑上,让它自己驮着,这样它就不方便走动惹是生非了。于是后续的碑刻基座就全是赑屃了。

现在才知道这个像龟一样的动物学名叫赑屃(bi,li),别称蠵龟(xi,gui)。也就是一种海里的大龟。

传说中赑屃力大无穷,身上驮着三山五岳,在大禹治水时,刚开始和龙王一起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后来经过大禹的耐心说服教育,赑屃幡然悔悟,帮着大禹治水造福人民。

由于他力气很大,一些填海堵口等力气活都由它完成,为大禹治水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把水患治理好后,大禹论功行赏,赑屃被封为寿命最长的一种的动物,于是有了“千年王八、万年龟”之说。

赑屃力大无穷,治水成功后,赑屃吃饱了没事干,大禹怕它以后无事生非,就像小孩吃饱没事干搞破坏一样。

大禹于是产生了把赑屃的能量消耗掉的念头,当时大禹灵机一动,把一座山雕刻成石碑,把赑屃治水的功绩刻在上面,把石碑放在赑屃的背上,让其负重。

大禹这石碑重如泰山,只压的赑屃迈步开步,张不开嘴,想惹是生非也不能。

霸下驮碑的典故

一、民间一种说法霸下又名巅员,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有强壮有力和稳健的意思。但是巅员原本也不是这么老实。在上古时代,它经常驮着三山五岳,在神州的江河湖海中兴风作浪,为祸人间。结果遇到了大禹治水,大禹将其收服。从此,它就跟着大禹推山开河,挖渠疏沟,造福人间了。在大禹治理了洪水以后,大禹怕它闲下来又去作怪,就搬来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型的石碑,让它驮着,上面记载着治水的功绩。

二、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那只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甚多皇家府地、寺庙等基本上都会有龟驮碑记载功德、弘扬佛法。

赑屃又名霸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灵兽之长龙之第六子,其形貌样子似龟,天生神力,喜欢负重,碑下神兽是也。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赑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背千斤石碑,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永不止步。

古代的石碑下常有一驮碑龟,背石碑的龟又称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龟趺、填下、龙龟等。有人把它称为龟趺,有人则称其为赑屃(两字读作“必戏”),其实,这两种名称分别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 追根寻源,龟曾有过神圣而显赫的地位。

自原始社会起,龟就受到中国先人的崇拜。最早因龟头像男根而成为原始生殖崇拜的对象。随着文化的发展,龟崇拜的内涵不断丰富。 古代神话中留存大量记载,如黄帝是龟的传人,女娲用龟足支起要坍塌的天,大禹治水也得神龟负来“洛书”相助。 “麟、凤、龟、龙”四灵之中,龟唯一不是人造物。

古人认为,龟背“上隆象天”,腹甲“下平法地”,龟甲图案是星宿或五行八卦二十四节气的象征,龟是最早的历书。加上长寿等原因,龟居然能“知天之道,明于上古”,“先知利害,察于祸福”,成为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龟甲占卜风行了数千年之久。

《史记》称,听从龟的预言,能使天下归服,得到名龟的人,“家必大富至千万”。 古人以龟为宝,器物装饰用龟形十分普遍,如龟鼎、龟旗、龟印、龟符等等。至南北朝,龟墓志、龟碑盛行。 龟出现在墓葬中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是用龟甲。汉代墓葬有用石龟、铜龟支棺床的。《史记》说,南方有老人用龟支床脚,20年后,老人死而龟还活着,“支床有龟”成了长寿的祝语。 陵墓前出现龟碑是很自然的发展。唐人《酉阳杂俎》书中已清楚地称驮碑龟为“龟趺”。龟的负重能力来源于神话中巨龟背负海上神山的传说。

龟碑至少包含以下文化含义。龟是吉祥物,可以保佑墓主及后代平安富贵。古人认为,人死是回归天界,龟因长寿而成为人间与天上仙界唯一的纽带,是升仙的引路者。古人同样也希望碑文所记事业功绩能随龟的长寿而流传久远,为后世所铭记。后来,龟碑已不限于墓前使用。 一次大的社会变动,使龟的地位一落千丈。

清代王士祯认为是从明朝开始的,今学者刘兆元则说应从元代开始,原因是草原游牧民族不崇龟。 龟又成了“王八”,被用来嘲笑妻子与他人有染的男子,从此威风扫地。可是,世上还大量存在古代圣贤龟碑,辱龟就辱了这些名人,为龟趺正名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明朝杨慎《升庵外集》就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龟趺改名换姓成了龙子赑屃,当然就没有不敬古圣贤之嫌了。这也只是距今数百年的事。

赑屃,原本是形容词,唐代李善解释为“作力之貌也”,现在忽然变成了名词。如果留心,明代以后龟趺的头常刻成不龟不龙的怪样,而前朝的却完全是龟形龟受崇拜时称龟趺,龟落难时对驮碑龟网开一面,称“赑屃”,以与龟划清界线,这就是两个名称的不同文化背景。

现今很多的建筑物都会以龙、霸下等石雕为形象代表,不仅是次建筑物的形象代言使者,而且还能更好更广泛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历史结晶。

古代石碑上的字怎么放大的

用方格放大法将原稿放大的。

在文字纸稿上画上很多个正方块,每个比划都在特定的方格里占一定的位置,在需要刻字的石崖上用石灰画上更大的方块,按照对应方块的位置把笔划放大就行了。当然,好的石刻需要技艺高超的工匠,才能真实复原文字的神韵。

先把字拓印下来,再用类似九宫格一样的东西,将字的各部分分开,然后放大九宫格,按比例填充。另外,古代在石头上刻名家墨宝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刻的。必选当时当地的刻字名家,不然刻出的字就不能表达出原作的风格了。

在刻的时候,先找到一个座标点做参照,再按此座标刻字。一幅好的作品可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跨度才能完成。

原神琼玑野古代石碑位置

在原神这款游戏中,寻找古代石碑的任务完成方法是在任务的指定区域中找到5块古代石碑。

第一块石碑在遗迹中心广场后面的火把那里。第二块石碑在遗迹北侧的悬崖。第三块石碑在遗迹最西侧的山脚那里。第四块石碑是在遗迹正门右侧的废墟后边。第五块石碑在正面左侧的草地上。

亚洲第一石碑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阳山碑材,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碑"。

阳山碑材其实就是三块巨大无比的岩石,分别组成了碑座、碑额和碑身。这三块巨型石块的形态各异,其中碑额部分目前已经和整座山体分离,同时碑身和碑座也只有一端还连在一起。

作为"天下第一碑",阳山碑材当然不仅仅是看起来非常的高大,有专家用现代仪器测量过阳山碑材的重量,结果则是碑座重大16250吨,碑额重大6118吨,碑身重达8800吨。

从数据上来说,阳山碑材的总重量达到了31000多吨,按照波音747飞机单架180吨左右的重量算,有170多架波音747的总重量。

阳山碑材的建设,主要是利用了这一片山体中完好而巨大的栖霞灰岩,进行开凿后,将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弄出来,并且将它们按碑式垒起,完成了这样一处近80米高,重3万多吨的绝世碑材。

阳山碑材当年之所以修建,是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建造的,相传是因为他之所以当皇帝是起兵夺取了侄儿的皇位遭到非议,于是想修建这样一座绝世碑材歌颂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的功德,然后稳定局面收拢人心。

明成祖下令之后,当时明朝的几万名工匠都参与修建了这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修建阳山碑材的时候,古代劳动人民可以说付出了许多的艰辛血汗,据说当年还累死了很多工人,修建了合葬地。

最终,有些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项古代超大型的工程,在《明史》里却根本没有记载下来,在清代的时候,更是只有一首《洪武大石碑歌》能间接证明它的存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南京考古学家们经过多年努力,才找到了一些关于阳山碑材的史料确认了阳山碑材和明成祖的关系。至于为什么阳山碑材没有被传播开来,就没有人能知道原因了。

原神里有多少遗迹石碑

原神宝藏归离5个古代石碑位置分别为遗迹中心广场后面有火把位置有古代石碑,遗迹北侧的悬崖位置有古代石碑,遗迹最西侧的山脚位置有古代石碑,遗迹正门右侧的废墟后位置,正面左侧的草地上位置.

那些书法碑文是怎么刻上去并保持原来的美感?拜托了各位谢谢

刻碑高度依赖工匠的锤刀技能,对锤击的力度和节奏,以及冲刀、切刀、剔刀、剜刀等刀法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工匠对锤刀的使用熟练度非常高,所以才能将书法作品精细地刻到石碑之上。把书法作品刻成石碑,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双钩法,就是将书法作品用细笔双钩轮廓的方法转化在石碑上,然后加刀雕刻;第二种是直书法,就是将由书法家直接用朱砂笔将作品写在石碑之上,然后加刀雕刻。

第一种双钩刻碑法,就是由工匠用极细的笔将每个字的轮廓按等比例钩描到石碑之上,类似我们现在写“空心字”的形式,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就以这种方法复制的王羲之真迹。在石碑上描好之后,可能会用锥刀轻轻走一遍线,将字完全固定。然后由工匠抡锤冲刀,开始刻字,越是贵重的碑文,越是会用技术水平高的工匠,字形准不准,就看他下刀时的准度,技术水平高的工匠,每一刀都能准确地刻在字的笔画轮廓上,不偏不倚,准度越高,保真度就越高。不过这种双钩法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个步骤,进行双钩操作的那个人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最后的效果,而很多工匠并不识字,他们无法体会书法字的很多笔意,就可能丢失一些细节。

第二种直书刻碑法,由工匠先把选好的石碑整平涂黑,然后由书法家使用朱砂笔直接在碑上写字,因为朱砂是一种矿物,不会像墨一样散褪,所以真迹会原滋原味地体现在石碑上,黑底红字,对比度很高,工匠就以这个“原本”为准,直接在字体的线条上开刀,通过仔细地冲、剔、剜、挑,只要把准度控制在原字体线条之内,基本就会保留原作风采。这种通过书丹法制成的石碑,因为去除了工匠的双钩步骤,保真度更高。

总之,碑文保持原来的美感,主要取决于工匠的锤刀运用水平,他必须有着非常高的下刀准度,才能保证字体不会走形,因为毕竟无论多高水平的工匠刻出来的碑文,和原来的墨迹都会有些许不同,能保证95%以上的形似就非常厉害了。除了字形要准,冲刀的力度也非常关键,它决定着这个字的神韵和活力,不能死板,也不能锤击过度变得狰狞,由其是字体边缘部分的切刀,对力度控制的要求非常高。

总之,就是要有一个技能超神的工匠。

据我所知,我们现在能看到历史上著名的书法的法帖,直接传世的绝少,相当一部分得益于碑刻的拓印或摹写的。古人做事认真,无非两种:一种是双钩法。用薄绸或薄纸套在书法作品上再用细笔将每个字的轮廓勾画出来,再套印到石碑上,然后请工匠雕刻。二是书法家直接在石碑上书写后请工匠雕刻。

古代名人写得字是怎么放大数倍刻在石头上的

摩崖石刻都是用方格放大法将原稿放大的。在文字纸稿上画上很多个正方块,每个比划都在特定的方格里占一定的位置,在需要刻字的石崖上用石灰画上更大的方块,按照对应方块的位置把笔划放大就行了。当然,好的石刻需要技艺高超的工匠,才能真实复原文字的神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7511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家是男人建立的,娶了老婆,养老婆,随母姓这对男人公平吗 母系社会女人能娶吗男人下一篇:古埃及现状及原因 埃及历史的新变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