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张九龄是状元吗 古代进士有多聪明

导语:张九龄虽然是唐代状元,但并不代表进士都是聪明人。古代进士考试,更注重的是文化修养和政治立场。

目录导航:

  1. 张九龄是状元吗
  2. 10个古人勤学的故事
  3. 刘罗锅为何聪明
  4. 10 明朝天启年间最年轻的进士
  5. 丁晋公的聪明智慧概括
张九龄状元

是的

张九龄(673年/678年~740年)[1],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盛唐名相、诗人。

张九龄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官至中书令。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10个古人勤学的故事

古代人勤学奋进的故事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悬梁刺股,这个在三字经中也有体现,头悬梁锥刺股。说一个人,他特别喜欢读书,晚上的时候很容易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于是她用绳子把头发绑起来,晚上一打瞌睡,头发就会揪的头皮很疼,于是他就不困了。而刺股,刺骨的骨不是屁股哈,股在古代的意思是大腿。拿一个锥子刺大腿,也就不敢再睡觉了。

还有一个是闻鸡起舞,早晨听见鸡叫就起来舞剑练功。

韦编三绝,就是说一个人他读书很用功,用围边的书都断了三次。

囊萤映雪,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做成一盏灯,就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学习了。在冬天用雪映的光读书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程门立雪。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大雪天,老师在家里睡觉,学生不敢打扰老师,一直到雪下完了,老师睡醒了,才敢去向老师请教问题,这体现了学生的勤学奋进,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问题:10个古人勤学的故事?

答:

一、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时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了饱学之士。

二、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讲的是在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也买不起书。怎么办?只好借书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由于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于是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只有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三、悬梁刺股

相传,在东汉时候,有为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出名的勤奋好学,而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不仅如此,他读书时间长,即使劳累了,也不想休息。但是时间久了,疲倦却不听使唤地让他打瞌睡。

为了不影响读书,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因此,悬梁的故事就此而来。

刺骨的故事和悬梁也是一样,都是为了读书不打瞌睡,就用锥刺痛大腿。

刺骨讲的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四、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五、买臣负薪

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至五十岁才拜为会稽太守。后遂用“买臣采樵”指未遇时劳力贫居的生活;用“五十功名、五十晚贵”等谓大器晚成。

六、带经而锄

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七、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八、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九、高凤流麦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十、映月读书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刘罗锅为何聪明

由于出身名门相府,刘墉得恩荫成举人,后来又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一些文人笔记中,刘墉才华横溢,本要中状元的,但因乾隆要提拔平民才俊,刘墉与状元失之交臂。这段故事真实与否,我们无从考证,姑且信之。

刘罗锅则属于智商绝顶,但为人耿直坚持原则的典范。从一开始与皇帝下棋抢媳妇开始,一直到后来多次直谏并为了原则与皇帝争辩,甚至顶撞乾隆皇帝,几起几落,人生官场路跌宕起伏。

10 明朝天启年间最年轻的进士

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明代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少时聪明,有文名。20岁时连中会元、状元,授修撰。天启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1643年四月,清兵入关,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皇帝,崇祯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因而获罪流放戍边。不久,崇祯帝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其家。终年51岁。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特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时年36岁,次年九月拜为首辅。比杨廷和和张居正都早,我想说张问是宋朝的吧。

丁晋公的聪明智慧概括

丁谓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淳化三年考中进士,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礼部侍郎等职,后为宰相。丁谓博学多才,做出过一些政绩,然而其心术不正,为了权利变得邪佞狡诈,促成寇准罢相,被人斥为“奸邪之臣”。

出处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启发与借鉴

丁谓在主持修复宫殿的工程中,展现出自己高超的智慧。这一举三得是指:一、就近取土供建筑用;二、建筑材料通过水路方便地运到宫中;三、废弃的材料可以就地处理。

丁谓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独去解决某个难题,而是把这三个问题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互相联系。解决一个问题就能为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办事的效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7535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趣事有哪些 唐朝历史趣事简短下一篇:陆秀夫后人的现状如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