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什么是刺参(刺身)?为什么这么叫 古代人吃芥末吗有毒吗

导语:刺参(刺身)是一种日本料理中常见的食物,刺身指的是将海鲜类食材切成薄片生食。刺身的名字来源于食材的处理方式,将食材切成薄片后,再用芥末调味。古代人吃芥末并不会有毒性,而是因为芥末能提高食欲和增加食材的味道。

目录导航:

  1. 什么是刺参(刺身)?为什么这么叫
  2. 古代的五味中的辛味,泛指
  3. 什么叫做辛,辣的食品
  4. 辣的起源
什么是刺参刺身)?为什么这么叫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

一 刺身及其附带物品。

1.刺身的材料和形状。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常见的是金枪鱼(鲑鱼)、鲷鱼、比目鱼、鲣鱼、鱼春鱼、鱼参鱼、鱼师鱼、鲈鱼、鲻鱼,等等;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则是刺身的上品。但刺身并不限于使用鱼,所用材料的范围很广,有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有虾(一种红色的甜虾)和蟹,有海参和海胆,还有鸡肉(sasami,鸡胸脯嫩肉),甚至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但又很贵重的鹿肉和马肉。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不,居然还有我们俗称“魔芋”的植物“蒟蒻”。至于早期,据说还有蔬菜,也可以作为刺身的材料。

再深入一步,即使是鱼的刺身,除了用一般鱼类所制成的生鱼片之外,还有用一些特别的鱼制成的刺身,例如章鱼、鱿鱼、墨鱼、鲸鱼也是常见的材料。鲸鱼可以片成较厚的鱼片,但章鱼、鱿鱼和墨鱼却不能片成鱼片,而是利用这些鱼自身的体形切成不算太薄的鱼块,当然也可以算成鱼片。除了鱼片,还有整鱼,一些长不大的微型鱼,如果生吃、活吃的话,也就是一种美味的刺身。鱼肉之外,还有生鱼子,也可以成为刺身。至于香港人食用的生鱼翅,在日本人看来也是一种刺身,必须用刺身去翻译指称。

刺身的形状不外乎片、块、条,一般要根据材料而定。鱼肉细腻的可切成薄片,也比较高级。一些大鱼,肉质较粗的就切成较厚的片(几乎可称为“块”了)或小长条。这些鱼的皮一般都去掉,但是也个别鱼的特殊做法是保留鱼皮的,例如在鲷鱼上浇热水的一种刺身(名叫“鹿の子作り”,其做法叫“烧霜作り”)。至于章鱼之类只能根据各部位体形切成各不相同的块了。还有的刺身,如牡蛎、螺肉、海胆、寸把长的小鱼儿、鱼子之类,则就无须劳动快刀,可以整个儿地食用。

从上所述,我们翻译成“生鱼片”就其通常情况来说是可以的,生鱼和薄片状毕竟是最常见的形式。这样的翻译“虽不中亦不远矣”。

2. 刺身的数量、佐料和盛器。除了食物本身外,刺身的特点还可以从数量、佐料、器皿三方面去观察。

刺身的量不会太大,仅仅是一次用餐里的一小部分,最初的原因是刺身比较贵,以后就成为一种规矩,以此显示其身份。

刺身的佐料大致有这样几种:酱油,山葵泥(浅绿色,类似芥末,日语称为wasabi),醋,姜末,萝卜泥,酒(一种“煎酒”)。在食用动物性刺身时,前二者几乎是必备的,后数者则视乎地区不同以及各人爱好和食肆特色增减。酒和醋在古代则几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鲣鱼(katsuo)时使用一种调入芥末/芥子泥的酱油。在食用鲤鱼、鲫鱼、鲇鱼(ayu)时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黄酱(miso,汉字“味噌”),甚至还有辣椒末。

盛刺身的器皿必须用浅盘,现在一般是陶瓷浅盘,形状则五花八门。根据器皿质地形制的不同以及片切、摆放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命名。

二 刺身的名称。

1.刺身的早期名称。 刺身至少在十四世纪末已经产生,并已相当流行。最早使用“脍”(namasu,也作鱼会)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食品。“脍”是指生的鱼丝、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肉丝。而sashimi(刺身)在那时只是指“脍”的一种烹调技法。只是到了酱油传入日本并广泛使用后,“刺身”(sashimi)才发展成指称类似目前刺身的名称。

2.刺身的书写形式。“刺身”二字是用训读汉字书写的形式;古时也常用假名书写(如《御汤殿上日记》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1483年)。前两个音节sashi现在用“刺”来书写,那完全是一种想当然。最初写法并不稳定,古代曾经使用过“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读音都是sashimi,较多的是用“指身”来书写(见《铃鹿家记》,应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指”读音也是sashi;后来觉得与“指”无关,而是动刀子的,于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于是也就把sashi解释成“切拼盘”和“切好并摆好”。这确乎有点俗词源学的味道。后一个音节mi 倒是多用“身”来书写,意思是指肉。至于用“味”来书写,则显然也是望“音”生义的想当然。

3.刺身的异名。“刺身”原是关东地区的称呼,有的时候也被称为“uchimi”(“打身”,义为覆盖物)和“tsukurimi”(“作身”,义为拼盘。是关西的一种称呼,一般简单称为tsukuri;也可称为tsukuritoiu)。

至于“刺身”一词在日本还有多种方言的语音变异,如:富山县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岛的sasumi;静冈县、鸟取县的shyashimi。

三 “刺身”的语源。据现在了解,sashimi(刺身)一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年)开始产生的。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

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的转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言元梯》)

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黄昏随笔》)“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富山县正好把“刺身”读成sashin。

一般的解释是:“刺”为切成小块或薄片,或解释为切成并摆放成拼盘。至于“身”则大多解释为肉。

另一种解释是:“刺”是串起来的意思,因串起鱼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称呼。

此外,还有将“刺身”解释为覆盖品,因切成薄片的鱼肉可以在做寿司时覆盖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刺身论》。郭认为:sashimi来自中国语的“三渗”。所谓三渗可能就是用酱油、醋和生姜汁三种来食用生鱼片。他说:samsham(三渗)的发音因日本人不能发鼻音而说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发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样。这个解释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象力超常的特点,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什么具体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说法。

比较有价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孙族〉附表》中的考证,他指出:“肉”在马来地区的Suman语里称为sich,在Sakay语里是sach,在喜马拉雅地区的Repucha语中则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联系, man 则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联系。他认为在这前后两种语言里存在着日语sashi 和mi的来源。

古代的五味中的辛味,泛指

辛代表的味道,在饮食方面泛指辣味,等刺激性味道,常见的食物有辣椒、花椒、胡椒、葱、蒜、生姜、芥末等等。

什么叫做辛,辣的食品

中国人对辣味的追求远早于辣椒传入中国之前。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辣味只来源于辣椒,因此奇怪为什么辣椒传入中国仅四百多年,普及也就三百年,不少地方却号称自古以来嗜辣,食辣已有上千多年历史。

我们常说的「辛辣」中的「辛」事实上就是辣味,也是传统中药五味「酸、甘、苦、辛、咸」之一,被记载在《黄帝内经》中,距今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就像「辛」字本身作为一个代表痛苦的字(譬如辛劳、辛苦)一样,辣也是一种痛觉。这种能为人们带来疼痛与灼烧感的味道,事实上自古就被我们所喜爱和运用着。

古代的吃辣方式

食茱萸:「三香」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香辛料,《风味人间》中提到的食茱萸便是其中之一。上过中学的人都背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就有提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宋代中国的菜系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划分:北食、南食和川饭。北食、南食很少用到茱萸,而川饭则和现在的川菜有些类似,以麻辣为主,茱萸基本上就承担了辣椒的角色。四川人对于茱萸的辛辣味有多喜爱呢?有王维同朝代的四川诗人写过「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说的就是在面条里面加入茱萸——跟我们现在喜欢在清汤面里加一勺辣椒是一样的。

花椒:「三香」中的花椒在中国人追求辛辣的道路上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诗经「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描绘花椒的香味。不像因为辣椒的入撰而逐渐退出川菜调味的茱萸,花椒至今也还是现代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味人间》里也专门讲解了花椒的采摘和制作过程。

除了「三香」之外,辣蓼、芥末、山葵和胡椒等也是古代中国人追求刺激口感常用香料,在辣椒还未传入中国时满足着人们对于吃辣的需求。

辣椒的传入与普及

辣椒最初是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在 16 世纪传入中国,明朝《遵生八笺》有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最早开始大量种植和使用辣椒的大概是贵州地区。事实上,以辣椒闻名的川菜使用辣椒的历史并不算长,直至光绪年间,辣椒才被普遍使用在川菜当中,成为川菜的一大特色。毋庸置疑,辣椒在全国的推广与川菜的流行密不可分。

通过对本地辣椒二荆条(还有泡椒)、花椒(麻椒、藤椒)以及豆瓣酱等调料的运用,川菜开发出了相对丰富、复合的辣味,且菜肴色泽鲜红,非常符合国人对于「好吃」的定义。单就辣而言,江西、贵州都比川菜辣,却不及川菜味道的普适性。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外出打工,这样就为川菜走出四川打下了基础。打工者不比很多本地人对吃食的讲究,对于饮食的要求普遍是便宜且口味够重——简而言之,下饭。在多年前很多四川小餐馆里,米饭往往是免费的,客人可以在一个大锅里自己去盛。对于食量普遍偏大的打工者来说,一盘回锅肉或者麻婆豆腐就能拍下三五碗饭,实在没有比这更能满足需求的菜肴了。

随着打工者的不断流动,川菜和辣椒也逐渐覆盖了全国各地,以至于如今中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吃辣大国,可谓无辣不欢。

现代中国的食辣方式

现代中国人特殊的吃辣方式就更多了。单以四川而言,辣味就时常与甜味结合,制造出不少美食。譬如钟水饺和凉面,都需要加一定的「糖」来中和辣味,让食物别具风味。还有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的「宫保鸡丁」,煸炒微糊的干辣椒配以由酱油、醋和糖调制成的酱汁,形成了荔枝口+糊辣味的奇异平衡。除此之外四川还有各类泡椒以及豆瓣酱,都属于川菜的灵魂作料。

不仅是四川,贵州、云南等钟情食辣的省份皆有属于自己的食辣方式。

糍粑辣椒:作为老干妈的发源地,贵州人们对于辣的热爱绝不亚于四川人和湖南人。据说一个体面的贵州家庭必须常备四种辣椒,辣椒粉、油辣椒(老干妈就属于油辣椒的一种)、糟辣椒和干红辣椒,分别对应不同的吃法。

黔菜中有一道经典名菜叫贵州辣子鸡。与重庆辣子鸡不同,贵州辣子鸡不需要过油,在辣味上也不像重庆辣子鸡那样火爆麻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绵柔的辣味。这种辣味的关键就在于贵州的一种特殊辣椒调料——糍粑辣椒。

将花溪辣椒去蒂洗净,浸泡后加入仔姜、蒜瓣捣碎,直到捣碎成茸状。这种看上去像糯米糍粑一样具有粘性的辣椒调料因此得名糍粑辣椒。选用花溪辣椒是因为其具有「辣而不烈,香味浓郁」的特点,这样制作出的糍粑辣椒即使不怎么吃辣的人也可以食用。平时在家炒菜的时候,油锅烧热,再下入糍粑辣椒,炒出红油就行了。

涮涮辣:这是题主在问题里提到的云南人民食用辣椒的一种方式。对于哪个省份最能吃辣的问题,四川、湖南、贵州、江西各有话讲,但若论国内哪种辣椒最辣,云南的涮涮辣恐怕当仁不让。涮涮辣又名象鼻辣,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据说是因为大象的鼻子无意间碰到这种辣椒后会辣到疯狂地甩鼻子而由此得名。

《风味人间》中提到涮涮辣的辣味是我们平常食用辣椒的几百倍并非吹嘘,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辣,直接食用这种辣椒是有被送进医院抢救的风险的,因此当地人民采取了其他方式来食用此辣椒。

由于不能像普通辣椒那样直接食用或者切碎,傣族人民使用了涮这个方式来获取这种辣味。《风味人间》父亲给女儿做的撒撇,就是将芫荽、香蓼、野韭等常用香草切碎,用牛苦肠水熬汤,再将涮涮辣切小口在蘸料中涮一下,蘸水就会变得辣味十足。

脯辣椒:可能不少人对于江西的辣缺乏认知,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江西很可能是中国平均吃辣最厉害的省份,是那种以吃辣闻名地区的人去了之后,也可以被辣到跳脚的地方。脯辣椒是江西进贤县的特产,这种辣椒主要是将青椒洗净晾干后,放入坛子加盐腌制两个月。腌制好后脯辣椒有一种酸脆的味道和口感,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做菜。

黄灯笼辣椒酱:这应该是非重辣地区对于辣椒最著名的食用方式。海南人饮食相对清淡,却也离不开黄灯笼辣椒酱。黄灯笼辣椒本身也是属于因辣度过高而不推荐直接食用的辣椒,因此海南人民将其捣碎和蒜泥一起制作成辣椒酱来食用。著名的酸汤肥牛就需要用到黄灯笼辣椒酱来赋予其金黄的色泽和猛烈的辣味。

除此之外,湖南的剁椒、擂辣椒,贵州的糟辣椒,陕西的油泼辣子都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辣椒食用方式。腌、剁、炸、捣等各类制作辣椒的方式赋予了各地别具风味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对于辛辣的追求绵延上千年也并未止步,或许在未来中式菜肴的发展中,我们还能见到其他的食辣方式。等等

辣的起源

辣椒最初发现于美索亚美利加。 美索亚美利加:考古学家估计,早在公元前5000年美索亚美利加人(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而在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就在此生长了,所以辣椒可以说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辣文化的起源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辣椒大国,产量和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然而,就在400年前,中国人还不知辣椒为何物。300多年前,四川正规菜谱中还没有辣椒的身影。辣椒是凭借什么在短短几百年征服了中国人……今天我们不妨以辣椒传入中国为基点来论述中国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辣椒传入中国以前

在辣椒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已有“酸甜苦辛咸”的说法,其中“辛”便是辣的意思,也就是说“辛”才是中国最初的辣。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之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花椒、茱萸、姜使用最多,是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

【花椒】

花椒在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中地位重要,历史上又称川椒、汉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国种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

清代以前,花椒在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流域中下游都有大量种植,在中国的东中西部都有大量种植分布。历史上四川地区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食用也最为普遍。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与今天中国菜谱中花椒入谱比例相比,这个比例十分大了。从北魏开始到明代,使用花椒的比例是在逐渐增大,最高的唐代达五分之二,明代也达三分之一。

有一段关于花椒的故事,相传三皇五帝时期,地处白龙江沿岸、武都与文县接壤之地的临江小镇,居住着一对勤劳的小夫妻,椒儿和花秀。有一年,神农到临江察访庶民生活,碰巧在他们家吃饭,只觉得家常菜中别有一股芳香醇麻气味。仔细一问,才得知里面放有一种从“宝树”上采回晒干磨成细末做成的香料。之后,神农亲自上山去找寻小夫妻口中的“宝树”,做了一番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精”的特点,并分别取花秀和椒儿名字的第一字,为树命名,花椒由此而来。

【茱萸】

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对茱萸不是很熟悉,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来源。

【姜】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新鲜根茎,高40~100cm。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生姜在中医药学里具有发散、止呕、止咳等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不仅如此,姜也有开胃健脾的功能,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的道理。

辣椒传入中国以后

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自从进入菜谱以后,便掀起一股辣的风潮,一直持续到现在。

因为明朝才传入,所以辣椒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进入中国后,辣椒才有了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茄椒、辣角、辣、秦椒等名称。

辣椒传入中国约400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花椒的食用被挤缩在花椒的故乡四川盆地内,茱萸则几乎完全退出中国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姜的地位也从饮食中大量退出,但还有所剩余。辣椒的传入及进入中国饮食,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威力无比的辣椒使传统的任何辛香料都无法与之抗衡。随着辣椒的传入,花椒和茱萸逐渐淡出了辣文化的舞台。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胡椒,在清代开始大量使用。这样近代以来,传统的花椒、姜、茱萸三香,演变成了辣椒、姜、胡椒为主的格局。

当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大层次辛辣区:首先是长江中上游的辛辣重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南部等;其次是东至朝鲜半岛,包括北京、山东、山西、陕北及关中地区,甘肃大部,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微辣区;最后是东南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淡味区。

中国最嗜辣的几个省份,长期以来总以“谁最不怕辣”来一竞短长。“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川辣特点是麻辣,辣中佐以花椒使其香味更为别致。重庆火锅的麻、辣、烫正鲜明地凸现这一特点;黔辣多为酸辣,辣椒或用盐液或用卤水腌泡,泡制出来的辣椒酸香脆嫩,令人胃口大开;云南一带多讲究糊辣,辣椒用油炸糊后享用,别有风味;陕西人喜欢咸辣并重;湖南人爱食鲜辣、纯辣,一般不需别的调料来冲淡辣味。甘肃人吃酿皮子、牛肉面等,都要调上辣椒油,以增添饭菜香味。贵州食用辣椒历史长,与辣椒有关的菜也多,遵义酢辣椒、布衣阴辣角、花溪泥鳅辣椒、瓤红椒以及黔式辣椒调味品糟辣椒、糍粑辣椒和油辣椒和五香辣椒面等等,都很有特色。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进程,人们发现了辣椒制品新的医药用途。辣椒素可以耗尽神经传导物质而止痛;辣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感冒不适症状;辣椒红素可以预防癌症和动脉硬化等。可以预见,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发现辣椒及其制品越来越多的功效和用途。

农作物的传播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传播的速度、范围受自然和人类社会双重因素影响,并对人类产生反作用。辣椒自明末传人中国,首先作为观赏作物,然后成为药用作物和调味品,再后才为蔬菜。它在中国传统香辛饮食文化区迅速发扬光大,形成麻辣、酸辣、胡辣等亚区,并同步向非食辣区域强劲扩展,直到辣遍中国。这是历史上中外农业交流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最早的辣椒是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丛林里的一种小型浆果,生长在森林遮蔽的藤蔓上。

早期辣椒依靠鸟儿传播种子,生长区域也随之逐渐北移,从中南美洲穿过中美洲和加勒比海,进入北美洲的西南部。中、南美洲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则使辣椒传播到美洲各地,并衍生出悠久的辣椒文化。

椒最初发现于美索亚美利加。

美索亚美利加:考古学家估计,早在公元前5000年美索亚美利加人(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而在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就在此生长了,所以辣椒可以说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最初发现于美索亚美利加的一年生辣椒,包括了番椒、甜椒和墨西哥胡椒。

南美洲:在哥伦布去美洲途中发现辣椒的味道之前很久,辣椒就一直在美洲了。实际上,由于哥伦布把辣椒与印度发现的胡椒混淆了起来,后来哥伦布把辣椒带回了西班牙,说它是一种香料,虽然它是茄属类植物,但哥伦布的错误并没有妨碍辣椒几乎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而很有名的风铃椒最早就是发现于南美洲的。

扩展资料:

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名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几乎是没有辣椒的空白地带了。

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中,有了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部已 “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1862年-1874年)贵州人则“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7941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冯盈盈评麦明诗下一篇:elco是什么品牌 欧洲品牌历史特征

文章评论

  • 温歌老酒

    刺参(刺身)是一种日本料理,指的是将生鲜的海参片薄切后生吃。刺身一词由来已久,不仅仅是古代人吃芥末的问题,而是一种美味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