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为什么说粤语是最接近古汉语的 古代说什么话的多

导语:粤语被认为是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之一,因为在古代,广东地区多种语言并存,使得古人使用的语言更为保守。古代粤语是一种多音节的语言,与古汉语的音节结构相似,有助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语法和词汇。此外,广东地区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使得古代粤语与其他方言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说粤语是最接近古汉语的
为什么说粤语是最接近古汉语

粤语肯定是最接近古汉语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这段时间读了一本巜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的书,编者麓山子,其中一首《七律.游学那景(残句)》:"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后遥接石龙关注。⋯⋯"。

编者评道:"也许是即景诗,按七律‘仄起首句用韵式’平仄要求⋯⋯,第二句‘滂然遥接石龙关’句,仅‘接’字(古‘入’声)可算仄声外,其它均为平声(第二、第五字按律应用仄声),音韵上略显不美中足。"

争议就在第五个字"石",编者认为是平声,此字现代汉语普通话念第二声,同音字还有诸如"时"字,但事实上"石"字在古韵中是入声,属仄声!用粤语(广东白话)就能明显区分,我爷爷当年教我辩别入声的方法有二:一读音急速、二无鼻声。试着用粤语念"石"和"时",一仄一平,立马见效!类似的字还有"接"(仄)与"街"(平)、"侠"(仄)与"霞"(平)。普通话是无法区分平仄的,而粤语一念便知。

上例中希望麓山子先生更正错误的评语,还原毛泽东诗词的原意。毛泽东虽然不说粤语,但用的是古韵!

所以说粤语最接近古汉语一点问题都没有,至少古韵文如是,无需怀疑。至于其他方言是否有此特点我没深究、无法论证。

都是扯淡,之所以接近就一个理由,就是繁体字多,我们现在用的普通话都是改版以后的,有意不接近古语,这就好比两个人同时跑100米,一个先跑了50米,一个刚跑30米,哪个离起点更近,是一个道理

广东三大民系人种是本土的这个没话说,随唐时期中原周边所有地区都在学习中原文化,中原也向周边推广自己的文化(教化蛮夷)。我对客家话比较了解,因为我是客家人,客家话里面有古汉语也有百越语,古汉语:翅膀(翼)害怕(畏)慌张(惊kiang)走廊(过径,径读:gang)脸(面)走(行,行读hang)争强好胜(好盈好斗,盈读rang)没人同情(冇人思量)嫉妒(眼浅)抬杠(背短撑,背读:bi)耍性子(斗妒)阁楼(棚)山(岭岗)眼泪(眼汁/目汁)衣(衫)裤(裤读fu)

先请问提问者,什么叫“古汉语”?如果连古汉语的定义都无公论,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古汉语有两个所指,一个是书面语言,另一个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传承的较好,大家较少有岐见。而对口头语言而言,在国家有效管理的今天,普通话推广力度前所未有,全国的语言尚不能统一,古代中国可想而知。所以,不知道提问者所说的“古汉语”是指何朝代何地方的语言?

粤语吹的脑残逻辑而已。粤语吹的逻辑漏洞百出,我来逐一反驳。

1,如果粤语最接近古汉语,为什么粤语吹从来不和各地方言对比,而只针对普通话?因为普通话并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方言,只是通用语。怼普通话没有那么多的人驳斥,否则,别说怼各地官话了,就是广东省内的潮汕人和客家人,服你们广府人吗?客家人的论调最说明问题,客家人认为推广普通话,就可以让客家话免除被粤语夺取地盘,要知道香港最早可是讲客家话的hongkong的词音就是来自客家话,而并不是粤语。

2,普通话只是现代汉语标准音,各地方言对比普通话,都显得更接近古汉语。这也是粤语出只抨击普通话而不针对各地方言的原因,因为粤语吹怼不过全国。只能怼没什么母语人口的普通话。而我这样习惯性怼粤语吹的人,也并不是主张普通话如何如何,而是主张的,官话才更接近古汉语。

3,某些粤语吹说什么粤语更接近韵书。但有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不管是隋朝切韵还是宋朝广韵,都有一个基础框架,也就是平声分阴阳两卷,而上去入不分阴阳,上去入各一卷,平(阴平阳平)上去入共五卷。这个框架上和普通话和各地官话也是一致的。而粤语呢?九声六调,或者说是四声九调(平上去各分阴阳,入声分阴入阳入和中入三种。)而且,这个四声九调(九声六调),全国独一份。如果全国独一份的更接近古汉语,那么韵书中的体现在哪里?没有!但各地官话大多都符合四声五调的结构。

4,如果说四声九调的粤语更接近古汉语,粤语吹一个是拿不出韵书来证明,再一个,全国各地方言都不接近古汉语,只有粤语吗?猴不要脸!

其实我敢可以举个栗子,一个祖宗的后代,必然是越相同的地方越接近祖先,而绝对不是越不同的地方。所以,若说接近古汉语,绝对是各地方言趋同的地方,而绝对不是什么唯一一个多了一个中入声的粤语。甚至按切韵广韵来说,入声连阴阳都不分的。就是短促音而已。

5,南京是第一个论证四声平上去入的地方。咱且不说入声是不是官话融合吴语之后的发音特点,咱就说入声是古汉语特点。

其一,不在平上去之内的短促音是不是入声?

其二,定义入声是1500年前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南京,南京话1500年来,始终有入声。南京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始终保存入声。谁敢说哪里的战乱比南京还多,多到入声因为战乱而丢失?不可能的,统治者如果有闲工夫管平民怎么说话,那为什么方言始终没有统一呢?

6,还是之前那个逻辑,越是趋同的越接近古汉语。否则,别问为什么北方人听不懂六南方言(西南官话即是官话,也是南方方言,北方人是可以听懂的),六南方言之间就听的懂吗?如果同样继承自古汉语,那必然是能互相听得懂的部分来自古汉语。那些互相听不懂的地方,只能是本地化的非汉语古语和俚语。

7,我还要提一下河南话,也提一下河南话标志性口语『中』,中字的用法只有河南附近才有。而且是常用口语。古汉语有文言分离,口语的用法很少出现在文言文,也就是古代书面语上。但是中的用法却符合另一个字的造字逻辑。这个字就是——史。

河南方言的中,是中庸中肯正确的意思。而小篆之前的,口,中,史,这三个字的口字部分都有两个向上翘起的“嘴角”,一个口一分为二,这就是说话不偏不倚的意思,说话不偏不倚,并执笔(篆刀)记录下来,这就是——史。(史字下半部分和文的下半部分是一样的,篆刀刻字也)。

也就是说,河南话口语的中字的用法符合史字的造字逻辑。所以,足够证明古代口语甚少成为文言文。但却可以证明自古至今中字都有中庸中肯不偏不倚的意思之下的口语用法。

而这个中的用法,却并没有走出河南多远。某些六南方言,包括粤语,根本没有什么古汉语口语用字,却把文言词汇当口语用,这是接近古汉语吗?这只能说明,古汉语到六南只是文字传播过去而已。口语方面几乎没有。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行,而绝不是什么行路。古代典籍并没有行路一词。

8,粤语吹总喜欢拿出一些古诗词押韵方面的问题,论证谁更接近古汉语,但是粤语吹不仅仅不敢提供不押韵的古诗。甚至也是始终对比普通话,比如咏鹅,在粤语里押o韵。普通话e韵o韵都有,但粤语吹却不提很多官话方言咏鹅是押e韵的问题。

还有悯农一诗,粤语是不押韵的。一首诗的代表性虽然不大,但仔细看一下悯农的韵脚。u韵的午土苦三个字。这三个字,都是国人自古至今的常用口语,午是最基础的时间用词,土是农耕民族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见到的东西,苦是五味之一,最基础的味道,最容易找到的味道。这三个字粤语里面却不押韵,充分说明粤语口语自成体系,根本不是继承自古汉语的口语。

9,其实很多方言都有继承自当地非汉语古语的部分,比如我作为山东人就从来不否认山东三大官话的不同,是因为残留东夷语多少而导致的不同。但粤语吹却从来不敢承认粤语继承了古百越语。我们本地方言的一些俚语,是没有汉语本字的,而粤语呢?也是一样,但粤语吹们是下过功夫的,这些文字,全部用口字旁的喃字来表示了。没有汉字本字,并不是古代典籍常用字,正说明这些文字,源头非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8201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什么意思 古代以左为尊为什么左迁下一篇:和珅结了几次婚 历史上对和珅的记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