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人对盛夏的雅称 古代月令、古代季令、古代节令

导语:古人对盛夏的雅称是古代月令、古代季令、古代节令。在古代,人们对盛夏的称呼多种多样,既有以月份命名的称谓,也有以季节或节日来称呼。这些雅称充分展现了古人对盛夏的独特感知和美好寄托。

目录导航:

  1. 古人对盛夏的雅称
  2. 古代月令、古代季令、古代节令
  3. 四季别称和雅称
  4. 三夏是什么意思
  5. 春夏秋冬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古人对盛夏的雅称

古人对夏天的雅称如下:

1、长夏:

杜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以“长夏”来代表夏天。“长夏”顾名思义,就是夏日长。因为夏天太阳在北半球,白昼长,因此称为“长夏”,但也有解释说长夏指阴历六月。

2、九夏:

早见于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宋代吴芾《早行五首》中“行人九夏热如火”,元代“九夏天长暑热,三秋山后清凉”,可见“九夏”也是夏天的别称之一。因为夏季三个月九十天,遂名“九夏”。

3、三夏:

古代按照阴历划分季节,四五六月为夏天,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故简称“三夏”。乐府诗集《子夜歌》“情如三夏热,今日偏独甚”,宋代黄公度的《别陈景明二首》“三夏日迟心自急”。不过以“三夏”替代“夏天”,这种情况在诗词中很少见。

4、朱明、朱夏:

先秦杂家著作《尸子》中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后代诗人便使用“朱明”代替夏天,比如,宋代刘克庄《祝英台近·雨凄迷》“青帝结束匆匆,转眼朱明了。”同时这句诗提到的“青帝”指的是春天。

因“朱明”指夏天,古人也称夏天为“朱夏”。陆游《睡起》“虚堂四檐竹修修,朱夏正午如高秋”,杜甫《上后园山脚》“朱夏热所婴,清旭步北林”。

5、炎节、昊天:

炎是炎热,节是季节、节日,顾名思义,炎热的季节。讲述时序四季风物的《梁元帝纂要》中曾指出,“夏天曰昊天,风曰炎风,节曰炎节。”

古人对夏日万物的雅称,你知道几个?夏天不叫夏天,白昼太长,遂称长夏,见草木丰盈,故称长嬴,观槐花开放,又叫槐序。另有炎节、九夏、朱夏等别称。杜甫有诗,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夏天的风叫薰风,常用的雨伞叫撑花,纳凉的竹席叫夏清候,消暑的西瓜叫青门绿玉房,蟋蟀叫促织,荷花叫菡萏,喇叭花叫朝颜、萤火虫,雅称照夜清。年年到朱夏,薰风自南吹。晨看朝言笑,夜赏照夜清。蝉鸣促织闹。菡萏香满院,闲倚夏清后。人杰也悠悠。

古时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又称为“初夏”、“首夏”、“槐夏”,均是四月的别称。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个月,又称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古代称夏为“朱明”。《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敷与万物。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盛夏,时令节气名词,其实就是仲夏。古时分孟,仲,季。分别就是那三个月中最热的一个月,是夏天里最热的时候。这时也是很多水果和蔬菜成熟的时节。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老人孩子容易中暑,因此,在生活中应该通过科学膳食,合理消暑,保持身体健康。

《吴子·料敌》:“盛夏炎热,晏兴无闲,行驱饥渴,务於取远。”

《汉书·陈汤传》:“春秋夹谷之会,优施笑君,孔子诛之,方盛夏,首足异门而出。”

唐 韩愈《寄三学士》诗:“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

宋· 苏轼《教战守》:农夫小民,盛夏力作。

明 沈德符《野获编·督抚·阮中丞被围》:“阮中丞始出视事,时方盛夏……偃卧时,稍起行,即手薙榛莽以消永日耳。”

1、朱明

汉代学者编纂的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学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

2、朱夏

《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期曹植《槐赋》云:“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唐朝杜甫《三营民》诗曰:“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3、昊天

《尔雅·释天》说:夏为昊天。郭璞注:“言气皓旰,亦名中昊、泰夏。”

4、长赢

《尔雅·释天》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北齐刘画《刘子·履言》释:“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

5、三夏

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为孟、仲、季,简称“三夏”。古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夏歌》云:“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6、九夏

夏季三个月共90天,遂名“九夏”。晋朝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元朝范椁《以琼扇一握奉政黄明府》诗曰:“情知已是秋风后,留作明年九夏寒。

7、长夏

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可见于唐代杜甫《江村》诗说:“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8、槐序

槐树夏季开花,故名夏为“槐序”。可见于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云:“夏曰槐序”。

9、炎节

夏天曰昊天,风曰炎风,节曰炎节。《梁元帝纂要》说:“夏节曰炎节”,亦称“炎序”。

10、夏令

夏令泛指夏季。出自明代张居正《贺灵雨应祈表一》:“兹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泽未足,乃躬叩于雷坛,为民虔祷。”

古代月令古代季令古代节令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其题跋上的时令称谓也非常丰富,有月令、季令、节令之分

月令,是对每一个月份称谓。一月通常称:正月、端月、初月;二月通常称:仲春、仲阳、如月;三月通常称:暮春、末春、晚春;四月通常称:孟夏、首夏、初夏;五月通常称:仲夏、超夏;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七月通常称:孟秋、初秋、新秋;八月通常称:仲秋、正秋;九月通常称:季秋、晚秋、墓秋;十月通常称:孟冬、初冬、上冬;十一月通常称:仲冬、中冬;十二月通常称:季冬、严冬、残冬。

季令,是对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称谓。春季通常称: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夏季通常称:三夏、九夏、朱夏、朱明;秋季通常称:金秋、素秋、商秋、三秋、九秋;冬季通常称:寒冬、三冬、九冬、玄英、安宁。

节令,是对各种节气的称谓。正月初一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春等;正月十五称:元宵、元夕、元夜、灯节、上元等;二月初一称:中和日;三月初三称: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等,五月初五称:端午、午日、蒲节;六月初六称:天贶节;七月初七称:七夕、星节;八月十五称:中秋节;九月初九称:重阳、重九、菊花节;十月十五日称:下元;十二月三十称:除夕、守岁。

四季别称和雅称

1、春季——青阳

青阳指春天,春为青阳。或指西方诗人称能带给人内心无比温暖的柔和阳光为青阳。

2、夏季——朱明

在古代,夏季又称“朱明”,其他类似的别称有三夏,九夏,炎夏,朱律,清夏等。

3、秋季——素商

素商是一种对秋天的雅称。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

4、玄英,作为词语一般解释为纯黑色或是冬天,也带指唐代诗人方干。

三夏是什么意思

三夏是指夏收,夏种,夏管。夏收就是收割冬小麦及豌豆,大麦,蚕豆,扁豆,油菜,芝麻等作物。夏种就是诈物收割以后,迅速整地施肥播种秋作物。当前南阳地亚夏种的作物大部分是玉米和花生。也肖很少其它作物。农村俗语,庒稼佬去种田,一天-夜差_一拳。说明抢种的重要性。

夏管主要是管春薯,春玉米,春花生,也就是早红茏,早玉米,早花生的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的爱理。、丶、`忄

1. "三夏"一般指汉字组成的词语,包括梅雨、小暑和大暑,这三个节气。
2. 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梅雨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号左右,是中国主要地区进入到一年中的雨季。
而小暑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是气温真正开始升高的时候。
最后,大暑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2号左右,气温最高,而且也是全年降雨量最多的时间点。
3. 因此,"三夏"是指梅雨、小暑和大暑这三个节气组成的一段时间,是中国夏季的重要时间段,也是气候、农业及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三夏是指中国农历的夏至、小暑和大暑三个节气的总称。
1.国内传统农历24个节气,三夏指的是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标志着夏季进入酷热期。
2.这三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将会比较炎热,同时农民们也开始收获一些夏季作物,如小麦、蚕豆、荔枝和水蜜桃等。
3.在中国,一些地方还将三夏作为节日来庆祝,举办游园、品尝夏季水果等活动。

三夏是指中国农业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节气,即夏至、小暑、大暑这三个节气合称为三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夏季是指从立夏到立秋这段时间,夏至是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小暑和大暑则分别是夏至前后的两个节气。
因此,三夏这个词汇代表了中国人在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农事习惯,因此三夏也代表了中国各地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风俗,例如夏至是北方农民祈求丰收、节水的重要时间点,而小暑和大暑则是南方农民开始插秧和稻田管理的时间。
因此,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三夏的意义和历史背景也非常重要。

1、“三夏”是指农村初夏季节比较忙或时间性强、需要突击完成的农活,按时间顺序主要指夏收、夏插、夏种。相比较而言夏管(夏季田间管理)可以适当缓一下,不在“三夏”大忙之内。楼上的对农村工作可能不是太熟悉。

2、另有一种说法叫农村“四夏”大忙,按时间顺序则是指夏收、夏插、夏种、夏管。

春夏秋冬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有如下不同名称如:三春、青阳、韶节、苍天、阳节、九春、艳阳、淑节、阳春、青春等。

夏有如下的不同叫法如: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炎亭、朱夏、朱律、炎节、长赢等。

秋的叫法包括:三秋、素商、凄辰、金秋、九秋、高商、商节、素节、日藏等。

冬的叫法包括:三冬、严节、元冬、九冬、青冬、安宁、冬辰、元序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60262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柬埔寨政体 柬埔寨废除王室后果下一篇:我的前半生作者 关于张学良最好的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