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为什么古人那么能喝酒 古代人喝得是什么酒

导语:古人之所以善于饮酒,主要是因为古代人喝的酒不同于现代,古代人喝的是一种以米、麦、黍、稷等为原料,经过发酵而成的酒。这种酒酒精含量较低,而且饮酒在古代社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常常以酒会友,交流感情。古代人善于饮酒也与古代社会的饮酒文化密不可分。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古人那么能喝酒
  2. 古代人喝得是什么酒
为什么古人那么能喝酒

古化人为什么能喝酒,我认为并不是他们能喝酒,古代的酒都是粮食酿造的,度数低,相当于现在的醪糟,没有什么高度酒,在古代主要以农耕为主,没有更多的娱乐消遣方式,喝酒也算是一种洒脱开心的事情,文人墨客借酒,抒发心中的情怀,百姓彼此增加一些温暖,喝酒也是各路英雄好汉一起的一种体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何等豪爽,这些都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古代的酒都是发酵酿造而成的,酒的度数不高。而且酒都是纯粮和果类酿造。它不像现代的烈酒和勾兑酒越喝越渴而且还上头。古代的酒类似于现在的果酒和啤酒,度数一般在十度左右,所以古代人用大碗喝酒感觉很豪爽。我们在书中和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人喝酒用大碗喝酒,有的英雄豪杰甚至直接拎起酒坛子豪饮而且不醉,实际上是古人的酒度数低和酒品质好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我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的发源地。酿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酒文化也随着而发展。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大家遵守的礼节。古代饮酒的礼节很繁琐,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喝酒的礼节,就会以不懂礼数受到大家的嘲笑和饥讽。
古代人饮酒是一种很浓重的传统。古代的娱乐项目很贫乏,喝酒作为一种娱乐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情勾通,所以古代人喝酒豪爽也是很自然的。

古代人能喝酒是因为当时酒的度数低,并不是酒量高。就像武松喝的所谓三碗不过冈只有十几度罢了。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

《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中国以后,才有蒸馏酒的首创,因为他们世代祖居北国的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馏酒正是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杰作,通过蒸馏提高酒度。后来满清入关,因为也是由于东北天气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馏酒的热潮,类似烧刀子。而我们现代人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过度重视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馏酒,所以才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中国酒度数高,难喝,其实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国家酒莫大的误解。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西夏等地的蒸馏酒还没有完全火起来,或者是说当时由于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们觉得发酵酒好喝,没有高浓度烈酒的辛辣苦涩,所以还是将发酵酒作为高级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馏酒没有在王公贵族里流行,只是老百姓因为买不起发酵酒,还是喝以前世代祖辈流传下的蒸馏酒。

而到了元朝因为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他们生于雪国,所以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古代人喝得是什么酒

古时候的人喝的酒有很多种类,其中最为传统的便是黄酒和米酒。

黄酒是一种用优质高粱、大米、小麦、糯米等粮食为原料,埋在地下或静置浸泡数年后调制而成的酒,其色泽金黄而富有香味,口感柔和而不刺激。

另一种常见的古酒是米酒,也被叫做“甜酒”,其特点是用糯米、大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去壳后加水浸泡,经过发酵、过滤等过程调制而成的一种酸甜可口的酒。此外,古时还有琼浆、葡萄酒、绍酒等类型的酒。这些酒在古代是被广泛使用于祭祀仪式、宴席、节庆等场合中的,也成为了展现当时文化和饮食的重要标志之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60838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内蒙古是六三制还是五四制 内蒙古当代作家 古代故事下一篇:外蒙古古代叫啥 成吉思汗的故事和传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