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毒气战 诺奖化学家领衔一战毒气战:一战化学武器的由来

导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争。化学家们在战争期间研制了3000多种化学物质,以寻求最致命的化学武器。德国和法国都有一位“诺贝尔级”科学家领导自己的化学武器研究,将战争延伸到实验室。从催泪弹到致命毒气,化学武器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是德国化学武器的主要发明者,提出了“化学战”的概念。法国化学家维克托·格氏是有机化学领域的权威,发明了格氏试剂并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争。战争期间,战争双方的化学家研究了3000多种化学物质,希望研制出最致命的化学武器,所以有人把一战称为“化学家之战”。有趣的是,德国和法国各自都有一位“诺贝尔级”科学家领导自己的化学武器研究,可以说是将战争延伸到了实验室。

从催泪弹到致命毒气

法国是第一次在一战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1914年8月,法军向德军投掷催泪弹。这种手雷里全是溴乙酸乙酯,一种催泪弹,但每颗手雷只能产生19立方厘米的催泪弹,低到德国人几乎察觉不到对手的“诡计”。当时溴的产量很低,所以法国人很快就把主要成分改为氯丙酮。1914年10月,德国军队向英国阵地发射了一枚含有化学刺激物的炮弹。但是这种炮弹施放的毒药浓度也很小,英军并没有察觉到。当时,盟国和盟国都不认为使用催泪瓦斯违反了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1899年海牙条约。

德国在发展和使用化学武器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德国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1915年1月31日。当天,德军向俄军阵地发射了18000发含有液态甲基苄基溴的炮弹。结果因为温度太低,甲基苄基溴全部冻结,根本没有气化,没有实现中毒的目的。同年4月22日,德军在第二次ypres战役中首次大规模释放氯气,造成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士兵重大伤亡。它也成为了第一个成功的化学武器袭击案例。

一位作家在采访目击者后,描述了当时的可怕场景:“高达30英尺的黄绿色气体被东风慢慢向前推动。这种致命的气体灼伤了盟军士兵的眼睛和肺部,导致他们呕吐并痛苦地倒在地上。几百人吐血吐绿沫死亡。士兵的银徽章和皮带扣也变成了黑色和绿色。”同盟国立即谴责德国人践踏海牙条约,而德国则辩称条约禁止化学弹头,不限制气体发射器。

但是,氯的效果并没有德国人预期的那么好。很容易被对手发现,易溶于水。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来处理它——例如,用湿布蘸水盖住你的嘴和鼻子。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在一线官兵中流传:用尿湿布代替水。因为已知氯更容易与尿素反应生成二氯脲。尽管如此,氯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武器:只要你看到飘过来的绿色烟雾,所有人都会害怕。到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开始公开使用化学炮弹,《海牙条约》完全无效。

一个“爱国狂热”的化学天才

德国化学武器的发展离不开一批著名的化学家,如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尔特·能斯特,但领军人物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里茨·哈伯。这位化学天才不仅积极为德国人研制毒气弹,还提出了大规模使用毒气作战的设想,即“化学战”,被德国最高统帅部采纳。

哈伯出生于1868年。由于他在化学方面的巨大天赋,23岁时被德国皇家科学院授予化学博士学位。1909年,哈伯发明了可用于生产氮肥的固氮方法,“使大气中的氮成为生产氮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来源,摆脱了依赖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哈伯因此被称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化学天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经是威廉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所长的哈伯被民族沙文主义冲昏了头脑。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变成了为战争服务的科研机构,担任了德国毒气战的“科学领袖”。在研究毒气功效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毒气浓度与吸入时间的简单关系。换句话说,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有毒气体也会导致与短时间接触高浓度有毒气体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哈伯定律”。

同时,哈伯指示巴斯夫、拜耳等化工公司加大钢瓶、液化厂、氯气等的生产。,并积极准备氯攻击。他不仅派科研人员到德军,还去前线选择氯气部队驻扎的地点。在他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德军在ypres战役中成功地进行了氯气攻击。

这次袭击导致盟军15000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战场上的胜利并没有给哈珀带来多少欢乐。他的妻子Imewal也是一名化学博士,恳求他放弃这种不人道的武器,但哈伯虐待了他。结果,Imewal拿了哈伯的手枪自杀了。据说爱因斯坦也痛斥过哈伯,但后者认为:“一个科学家在战时属于他的祖国,在和平时期属于全人类。”

在19世纪20年代,哈伯开发了“奇克龙B”配方来生产氰化物气体。他的初衷是把它作为杀虫剂放在谷物仓库里,但二战期间,纳粹把它放在毒气室的淋浴喷头里,杀死了集中营里的许多人。虽然热爱祖国,但哈伯最终还是被祖国抛弃了。纳粹上台后,哈伯因为犹太人身份而遭到迫害。他的名字也被迫改为“犹太人哈伯”。1934年,他被迫流亡,很快在瑞士去世。

诺贝尔奖得主“守桥”

就同盟国而言,能与哈伯抗衡的化学家是法国南锡大学教授维克托·格氏。他是一位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因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试剂“格氏试剂”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

格里尼亚1871年出生于法国沿海城市瑟堡。因为小时候被惯坏了,格林尼亚年轻的时候是个花花公子。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一个美丽的贵族训斥羞辱,从此勇敢的学习。他进入里昂大学,受到有机化学权威巴比埃的赏识。1901年,他发明了一种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由金属镁和卤代烷在乙醚溶液中反应生成的。它是一种很好的亲核试剂。这种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格林尼亚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892年,由于数学考试不及格,格里尼亚未能获得在里昂大学任教的资格,于是去法国陆军服兵役,被授予下士军衔。一战爆发后,格里尼亚接到动员令,被重新授予下士军衔,守卫一座铁路桥。随着法国在战场上遭受德国毒气战之苦,当局开始收集化学专家,却发现诺贝尔奖得主居然在守桥。于是,格里尼亚被调回南锡大学进行化学战研究。在此期间,他负责制造光气。这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可引起肺水肿、肺炎等。吸入人体后会致命。他还主持了与芥子气有关的研究。此外,他还研究了甲苯的合成方法,甲苯是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格里尼亚死于1935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31122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岑拯 西方私营发射超中国航天 NASA提供技术支持下一篇:布拉瓦导弹 外媒:俄布拉瓦导弹再次试射成功 研发成本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