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明代思想家 蒙古历史王门

导语:蒙古历史王门是明代思想家对蒙古历史王朝的研究和思考,探讨了蒙古王朝的兴衰和影响。他对蒙古历史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录导航:

  1. 明代思想家
明代思想家

(一)李贽: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二)黄宗羲: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 顾炎武: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具有启蒙精神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四) 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

(六)王守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

(七)陆王心学: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八)张居正: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满洲殖民统治及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

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号阳明)。他勇于质疑长期统治中国的官方哲学:“程朱学派”,并经过主动求索,敢于创立了全新的“阳明学派”(世称“姚江学派”),成为心学集大成者。从而闻名海内外。

王阳明画像

下面就来说说王守仁打破传统观念,开创新学派的故事。

一.出生不凡,年少立大志

王守仁天生就有特殊的气质,其母亲怀孕14个月后才分娩了他。但他到5岁仍不会说话,却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路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王守仁的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将他的原名“云”改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因父亲喜爱绍兴的山水,他们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这让幼年的王守仁,既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了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可到他13岁,母亲郑氏不幸去世,幼年的王守仁因失去母爱,遭受了很大地打击。

王守仁从12岁起正式就读书塾,他志存高远,心思与普通少年不一样。当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王守仁像

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皇帝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给幼小的王守仁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后来,王守仁随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他纵观塞外混乱的状况,心中暗暗立下了要经略四方的志向。

二.勇于质疑传统思想,在实践中寻求新思想

成年后的王守仁在一名师处听说“格物致知”之学,开始遍读朱熹的著作,并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花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来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却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地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22岁至25岁王守仁却两次参考科举落第。王守仁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2、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3、王畿(1498—1583),中国明代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

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为守仁最赏识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试,途中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

4、钱德洪(1496年—1574年),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现由宁波市代管)人。王阳明的学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同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

5、黄宗羲(1610.9.24-1695.8.12),,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58686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权力的游戏前传女主蕾妮拉是谁 英国黑历史女模下一篇:葡萄酒史前历史是指什么时候 伊朗历史上的红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