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学并快乐着——《读孔笔记.二》 学并快乐着——《读孔笔记.二》

导语:文章介绍了孔子十五岁以前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指出孩子的快乐是成长的催化剂,有意思远比有意义更有意义。同时,文章探讨了学习的状态和态度,认为好学与乐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性格,也是孔子取得成功的技术保障。

学会快乐——《读孔子札记》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有一天,在儿子放学的路上,我突发奇想地问:「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孔子十五岁以前干嘛去了?十五岁入学不晚吗?”,儿子被我给问懵了。 《大戴礼记·保傅》记曰:「 ”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在古代,以上内容是主要针对贵族子弟的,像孔子这样的平民是不大可能进入官办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在另一现实层面,孤儿寡母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只是落个勉强糊口,聊以免饥而已,若再舍去一个半劳力,去识文断字,在一个贫困家庭是不敢想象的,于是,就有了孔子成年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感慨。 那么,再回到前面这个问题,孔子在十五岁以前真的没有学习吗?准确点儿说,是没有在学校学习,但不代表就是没学习。清代郑环,在《孔子世家考》中说,「 ”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有一种说法是,母亲颜征在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年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兴趣。显然这是良善之人的美意推测。颜氏一族本以「 ”相礼”一职世代为生,所以,颜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也是出于自然而然为之,我想这样的推断更为合情合理。还有,孩童的游戏世界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尤其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而小孔丘所居住的曲阜阙里,本来就是执丧葬祭祀之礼的原始儒,也就是孔子嘴里的「 ”小人儒”的聚集地。因此,孔子在十五岁以前确实是在学习,只不过多了一个是由嬉戏式的自然模仿到为养家糊口不得不为之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迫不得已而已。由此也就不难推断孔子后来所操「 ”鄙事”多为那些丧葬场合中的提篮,打水,跑腿等等与年龄相称的力所能及的差事,以赚取佣金贴补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 在十五岁以前,关于颜征在孔子娘俩儿的生活状态以及孔母的教育之道,史料记载少之又少,实在遗憾。《三字经》曰:「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现代的父母一直有个教育误区,以为教育就是单纯的给予,己欲达而达人。想当然的给予,想当然的塑造。殊不知,子女不属于我们,子女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他有他的使命,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只属于他的生命。家长老是说:「 ”不要玩这个,太低级,不益智、不要玩那个,没意义……”注入太多的「 ”功利”与「 ”实用”。每遇如此情景,我都会问一句:「 ”你问过孩子的快乐吗?你给的,是他想要的吗?”儿童通过游戏认知世界,通过想象力创造未来,在这个过程是没有功利心的,他们是纯洁的,是充满力量的,是生机勃勃的。正因为他们一无所有,所以他们能够活在当下,一切言行,出于自然。他们与内在生命是打通的,这也就有中医所说的「 ”纯阳之体”。千年以降,人们不断的给孔子这段历史贴标签,「 ”胸怀大志”,「 ”年少不凡”等等,其实,对于孩童,快乐是成长的催化剂,有意思远比有意义更有意义! 当我回忆童年往事时,所能搜寻到最大的快乐不是考双百,不是被将赏一朵小红花,也不是答对几道别人都不会的奥数题,而是在乡村和表兄弟们上树掏鸟,下河摸鱼,上房顶盖人家烟囱,逮蛤蟆悄悄塞人家口袋……,由于天性胆小,每次担任的都是「 ”喊号起哄”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但那种无厘头式的超快乐体验丝毫未减。就是这些在成人视角看来是「 ”无意义”,「 ”很混账”的东西对我而言,却创造了这世界最纯粹快乐。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多彩,温柔与慈悲。 由于生活所迫,谋生所需,当孔子长到十五岁左右时,对于丧葬祭祀礼仪方面的操作,已经是「 ”多学而知之者乎”。但是其背后的蕴藏的意义究竟为何?尤其在渐渐品味到「 ”郁郁乎文哉”的周礼的魅力后,孔子不可能不产生对周礼文化追本溯源的欲望与冲动。所以,十五岁的孔子不是才开始学习,是有了更高的学习目标。 这种自觉式自发式的学习一定是充满活力的,也是快乐的,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关于学习,针对孩子,我们太多的关心是孩子的成绩,即学习结果,而很少关心孩子学习的状态。家长之间一见面就相互打问:「 ”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成绩如何之类”,而很少关注学习过程的状态,正确的问法应该是:「 ”孩子够好学吗,够努力吗?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智者在因上努力而在果上随缘,凡夫则相反。整部《论语》集结了大量的学习之道,当它穿过两千年的沧桑展开在我们面前时,依然在熠熠闪光,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性格,赖孔子而开,当不谬也!另有,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 ”知道它的,不如喜欢它的;喜欢它的,不如以此为乐的。”孔子对于礼乐文化「 ”乐之”的学习态度,为以后取得光耀千古的丰功伟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上的保障。 孔子从十五岁开始能有意识的学习是与当时的社会的发展有关联的。因为,在春秋末年,诸侯卿大夫对神圣的周礼早也不当回事儿了,而是忙着「 ”争城以战”,「 ”争地以战”,征伐淫乐,乐此不疲。官学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其只招收贵族子弟的制度已不为执政者所重视、所维护;另一层面,社会的剧烈震荡,上下阶层之间流动加剧。学者刘方炜总结为:「 ”新的整治势力的崛起以及兼并战争的逐渐扩大所带来的对人才的极度需求……”所以,官学向平民逐渐开放,成为一种必然。于是,所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通过学习「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技能以为统治阶级提供服务,跻身于士的行列,从而达到了改变处境与命运的目的。 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入官学的。孔子学习的初衷就是为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并以此赚取一份俸禄,改变自己「 ”贫与贱"的艰难处境,能够当一名体面的「 ”国家公务员”。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一个十五岁少年的想法应该就是这样单纯而直接的。 当时,孔子那份急切想要改变命运的欲望,千年以降的我们能感同身受,君试看,如今的公务员录用与选拔,不就是先报考,后备战吗?更有甚者在校期间就为毕业后的公务员考试做准备,真可谓:宵衣旰食,枕戈待旦,颇有舍身成仁,破釜沉舟的悲壮!我就是踩的这条路径走过来的,个中滋味,默然思之,感慨良多。 从象牙塔跌落凡间,从青春无敌的意气风发到青春百无一能的四顾茫然,唯有眼前这条通过参加省考国考,进体制当差,获取一份俸禄的出路显得很实际和可操作,衣食无虞,体体面面本来就是贫贱如我辈读书求学之初衷。孔子当年之处境与当代学子何其相似乃尔! 俗语有:"先生存,后生活。”生活是需要成本的,尤其好的生活。孔子也不例外,只是孔子当时面对的现实较之我们更为残酷,我们不应为了拔高圣人而忽视他生而为人的属性,也不应该对于圣人只是心向往之而徒生「 ”不能至”的消极感叹,自暴自弃。尧舜皆可为,人贵自立;将相本无种,我视同仁。做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当有这份自信与自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28573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汉武帝“金屋藏娇”之谜简介 金屋里究竟藏得是谁 汉武帝“金屋藏娇”之谜简介 金屋里究竟藏得是谁下一篇: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