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南怀瑾:一切修行 南怀瑾:一切修行 都只是3个字

导语:南怀瑾认为,不管儒释道等所有宗教,人类所有的修炼方法都是善、修、照顾好三个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一个圣人的心性,就要时刻谨慎“护心”,克制邪念和杂念,专注当下。

南怀瑾:所有修行都是三个字以下的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作者:儒家风格大家

南怀瑾大师认为,不管儒释道等所有宗教,人类所有的修炼方法都是这三个字─ ─善修。

“照顾好”这几个字出自《金刚经》,意思是“照顾好自己的心态”。在佛教中,一息之间,称为“年”。心是本体,心是来自心的瞬间活动。

《金刚经》说:“从一个思想开始,就没有初始阶段”,从一个思想开始,就只在一瞬间落下。善恶之分,在于一念之间。

三字原本是佛教语言,但也涵盖了儒道的一些修炼方法。现在,这三个字仍然可以作为修行的大纲,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修身养性。

一个

真正的修行在心中

《六祖坛经》说:“好学问,要修行,在家可以得,不在庙里。”

在《西游记》中,孙吴空对唐僧说:“师者见性诚,回头是灵山。”真正的灵山,应该在你心中寻找。

佛教的佛,儒家的圣人,外表上和外人没什么区别。他们平日做什么也是小事。和普通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培养圣人之心的时候。

其实这功夫极其简单,不需要什么高才生,聪明头脑,或者学习差,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练,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朱认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变化的、前进的、后退的,要控制学生产生的“思想”。

“初学者要坚持札脚,与札脚相处。去找阿浩,然后一圈一圈地转。不退则进。赢了就很天气。”

“佩”字形象地说明了如何“保护”思想,只要熬过那些不健康的思想,就终于可以让这颗心纯洁起来。

王阳明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良心,但圣人可以保全良心不被蒙蔽,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去控制自己的“思想”,做好修身工作。这也是一种“学习”,不允许放松。

所以,要培养一个圣人的心性,就要时刻谨慎“护心”。

摆脱邪念,清除其他念头

“读书”来自自己的内心,读书的生成往往很难控制。但是,思想诞生之后,就可以决定是“留”还是“分”。

好的护理需要克制邪恶的思想。

佛心的要义之一是慈悲;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生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逆来顺受之心、是非之心。

一念成佛,一念变魔。作恶者的种种恶行,在于心中恶念的滋长。只要能遏制邪念,人生就会改变方向。

理清思绪,专注当下。

王阳明曾说:“人在今天吃饭,虽然前面有一件事,但内心往往躁动不安,只习惯了,拿不出手。”它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干扰。

杂念比邪念更常见。虽然不害人,但总是悄悄的扰乱自己的内心。

比如做事的时候,抬头看手机,眼睛和手机碰撞,想玩的想法就诞生了。或者,在工作中,突然有一个想法袭击了我——中午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然后我的心被思绪拖出来漫游,把现在的事情抛在脑后。

这些杂念很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白墙上的一个小瑕疵。但是,如果能尽力克制那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杂念,现在的情况可能会更完美。

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有时候总会冒出“做不好被别人嘲笑怎么办”的想法。其实只要下定决心,专注当下,杂念就会消散,你会更成功。

好好照顾,没地方住

“善良有爱心”这句话的后半句是“没地方住”,也就是说“善良有爱心”其实就是“没思想”,让思想自然流动,不要把思想留在自己心里。

有时候会产生“护心”的想法,其实就是转移注意力。自觉想寻求安宁,却更加焦躁不安。

庄子曾说:“人的意图如果被镜像,就不会相遇,但也不应该躲藏。”心如明镜,思绪一闪一闪,顺其自然。

《坛经》也说:“什么名字没有思想?若见诸法,心未染,为无念。”这也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七十,但为所欲为,不逾矩”,这确实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修远忙忙碌碌,修行永无止境,总有对更高境界的向往。最重要的是从“善良保护”这一点一滴做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28790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人类史上第二大爆炸 人类史上第二大爆炸 远超核爆威力 晚4小时 俄罗斯首都将摧毁下一篇:以《历史告诉我》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以《历史告诉我》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