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关于孔子的成语 有关孔子成语都有哪些

导语:有关孔子成语都有哪些做为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孔子,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极其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其中关于出自于他的成语也是

有关孔子成语都有哪些

做为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孔子,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极其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其中关于出自于他的成语也是非常的多。

孔子语录

1、尽善尽美:就是形容好到极致,毫无缺陷。这个成语主要来自于孔子在齐国时期,那时的他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比较美妙的音乐,于是发出感慨“尽善矣,又尽美也!”,一连好几天总是想着它,无时不忘。后来这个成语可就用来形容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后来就被后人形容贫穷。

2、侃侃而谈:表示不慌不忙的谈论着事情。在朝堂上的孔子是一个一举一动都立求符合周礼的人。在家乡,他说话温和恭顺,就像是不会说话一样,而不是向朝堂上一样有些谨慎罢了。在君王不在的情况下,与同级官员说话总是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君王在的时候就是和颜悦色的神情,有恭敬又有些不安生的情绪。

3、不舍昼夜:表示时间的不停的转动以及流逝之意。从这个成语就看的出孔子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他还曾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

4、道不拾遗:用来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当时的孔子在鲁国担任了几任官职,那时鲁国的政治有很大的改良,像卖东西的都不会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也不会惊惶。老百姓都有自己的人格。

关于孔子的真实身世是什么样的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也就是这么一个人,然我们对于他的身世之谜很是不解。

孔子像

关于历史上有众多说法:有说他是生于屠夫家的,也有人说他是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小官吏;更有些说他是没有父亲的,是他母亲在经过巨人的脚时,感应而孕才生出了他。之后有大数人的猜测再加以神化,使他的身份变得高贵神秘了起来。

在大多数观点中较为统一的是孔子是“野合而生”。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说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从这里面我们就能得出孔子的父母是: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这样的话就完全符合了“野合而生”的说法,至于是否是“野合”就不得而知了。关于他的父亲,据《史记》上了解到,在孔子出生没多久的时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埋葬在鲁国东部的一个地方。让人不解的是孔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在了哪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原因让一位母亲连自己孩子的父亲埋葬在哪里都不愿意告诉?也许是他的母亲根本不愿提起他的父亲,或者也有可能是他的母亲被逐出家门后,不愿意承认孔子是他父亲叔梁纥的骨肉。

总之不管怎样,不管孔子的身世怎样曲折迷离,但至少然我们有一点是明白的,孔子是一个被家族遗弃的孤儿。他是由颜氏含辛茹苦一手带大的,他的成长与孔氏了无瓜葛。

思想家孔子的处世之道是怎样的

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同时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恕”之思想的核心部分。

周润发版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宽恕待人。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有一个“恕”的思想,有人将他的这一思想称为“恕”道。

“恕”道是“仁”这一思想的消极表现,积极的表现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改变自己也要改变身边的人,自己进步也要让身边的人进步。后来,孔子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才有了后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略带消极的思想。这句话也被现代很多人立为自己的处世准则,孔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是人要有广大的胸襟,不能心胸狭窄,小气待人,要有一颗宽恕的心。

但是,这只是孔子的处世之道,虽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崇,但是这不是放之四海之内皆准的道理。它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一种积极无奈之后,才选择的一种处世态度。例如,一个警察和一个亡命之徒持枪相对,两人此时心中都是想杀死对方的,如果警察抱着一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那么死的不仅仅是自己了,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无辜群众送命。

所以,任何一种思想,我们都要辩证的去看待,要学习那些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儒家孔子有着什么样的治学思想

一说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中一闪而过的就是孔子。孔子弟子三千,其中约有72位贤人。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伟人孔子的。在西方各国很多地方都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

孔子治学

关于这位伟人的的学说博大精深,若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发掘孔子的治学思想,从中受益,肯定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他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社会现实也是秉着积极的态度,希望在世能够有所作为。或许是出于对社会的关注,在孔子的治学领域中,偏重的是社会政治,人文伦理等方面。在他的治学成就上,不仅仅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还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自己始终是以自己的治学之道作为教人于己的蓝本,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之所以能够在教育上面取得成就,还要来自于他的治学之道的思想。曾在《论语》的开篇就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看得出来他的观点,他认为治学和育人是两个相通的一面。后来又在“学而不厌,会而不倦”中能够读到孔子不但乐学而且还乐教。

在治学和与人方面,他认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并且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与治学中,他也常常发出感慨,注重训练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有教无类”算的上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没有提出教育机会均是相等的概念,但是从他的教育思想和种种实践却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

祭拜孔子的方式有哪些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其儒家思想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名子孙。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瑰宝。孔子其本人也被后人称为孔圣人,足以看出孔子在现世的影响力。

孔子庙

现在为了缅怀孔子,表达对孔子的尊敬之情,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及不同的方式来纪念孔子,有通过影视作品来宣扬孔子的成就的,如周润发主演的《孔子》,有通过撰写碑文或者建立纪念馆来展现的,或有多处地方通过树立雕像来表示敬仰之情的,还有建立孔子庙来纪念孔子的。

孔子庙是用来纪念孔子的祠庙建筑,现今已经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已经有两千多座孔子庙了。在国内就分布着大大小小约1600多座。孔子庙在各个朝代均有建筑,而且深受帝王的器重,孔子庙数量众多,其建筑技术与艺术很是精美,其欣赏价值在古代建筑中堪称一绝。这么多的孔庙中国,保存完好的有近3百多座,其中有21座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的行列中。其中以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和北京的国学孔庙最为突出。

孔庙是一种纪念孔子的展现形式,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所以山东的孔庙是最大也是最早的一个孔庙,是发源地,经过不断的重修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个古建筑群的模样。孔庙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祭孔大典,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孔子的尊重之情。

祭祀活动盛大且隆重,不仅如此都会有大批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参拜孔子,这都是后人祭拜孔子的方式。

圣人孔子简介介绍

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画像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备受世人的赞美和传颂。后人也利用了建孔庙、建祠堂、拍电影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使他的事迹得以一直被流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朱由检简介 朱由检后妃简介下一篇:恶魔雪茄 世界上最罕见的蘑菇,恶魔雪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