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以前的福建文字描述 十国闽国历代皇帝

导语:以前的福建文字描述 十国闽国历代皇帝

目录导航:

  1. 以前的福建文字描述
  2. 福建古代地域划分
  3. 南唐灭掉几个国
  4. 王姓这个全国第一大姓为什么没有出过皇帝
  5. 五代闽名臣
  6. 殷国皇帝是谁
  7. 历史上王姓有多少皇帝
  8. 五代十国同期还有其他政权吗
  9. 天盛长歌宁世征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以前的福建文字描述

古代设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取前两个州的头一个字就是福建。明朝设福建省,因是闽族人居住地区,所以简称闽。

故事一:“三山”由来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无诸建冶城、严高建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建地名由来: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后,这方水土的名称历经变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福建自古称“闽”。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

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先秦时期的福建省,多为蛮荒之地。据《禹贡》记载,夏商时期的福建属于扬州属地,周朝时期,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派兵南下,平定长江下游的百越,在此设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等9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福建古代地域划分

福建从远古至清朝各时期的地域划分具体如下:

福建远古属于百越的闽越部落,在《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朝时期,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期,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朝时期,其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时期,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明朝时期,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清代时期,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

在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福建古为闽越地,北宋时福建行政区划分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个州和邵武、兴化二个军,军、州是同一级的行政机构,南宋...

南唐灭掉几个国

南唐灭掉了2个国。

保大三年(945年)灭闽国,保大九年(951年)灭楚国。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我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

三个

南唐灭了十国中的三个,赵匡胤一波收割南唐。十国中的四个灭亡。

这是谁都没想到的事情,原来南唐还真的挺猛的。南唐的前身,是杨行密建立的南吴。杨行密还算比较有本事,可是他的后代们就不行了。

第一,南唐灭南吴。

从第二代开始,南吴的政权就不在姓杨的手里了,反而落在了权臣徐温手里。徐温虽然有6个亲生儿子,但是没有一个是他的养子徐知诰的对手,所以徐温死后,徐知诰成了南吴的实际掌舵人。

徐知诰原名李昪,是唐朝皇室后裔,所以他掌权以后,二话不说就取代了南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大齐,后来改为大唐,也就是南唐。这么一来南吴就被南唐给灭了。

第二,南唐灭闽国。

李昪传位给儿子李璟以后,南唐迎来了高峰发展时期。尤其是在福建的闽国发生宗室夺位,骨肉相残的情况时,李璟果断出击,一举荡平了闽国。这是南唐灭掉的第二个国家。

第三,南唐灭南楚。

南楚的问题就更有意思了,居然是他们的开国皇帝马殷挖下的坑,他在临终前,要求儿子们兄终弟及,大家轮流做皇帝。

王姓这个全国第一大姓为什么没有出过皇帝

王姓也不是没出过皇帝,比如新朝皇帝王莽,还有一些割据政权皇帝比如五代十国的闽国,前蜀,还有隋末的王世充等等,不过就是都是短命王朝

为何王姓难出皇帝,有人从“王”字的结构上给出答案,“王”字三横一竖,上下皆不出头,这样的说法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是出不出皇帝不能单纯的因为人数的多少而作概率上的推断,可能只是因为时运不济的原因。

王姓其实是出过皇帝,那就是新朝皇帝王莽和前蜀的王建,如果你纠结新朝和前蜀是不是正统王朝,那就当王姓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皇帝。

五代闽名臣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干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玡王。公元907年(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佑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纲(宋代抗金名臣):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着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朱熹(南宋理学家):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四月,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顺治十年(164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4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殷国皇帝是谁

殷国,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后期分裂出的一个势力,为王延政所建立。

中文名

殷国

时期

五代十国

简介

割据今福建西北部的一个地方政权

皇帝

王延政

国土面积

2.6万(943年)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二月,王延政以建州建国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殷国国小民弱,实际国土仅三州(建州、镛州、镡州),共五县(将乐、昭武、建阳、建安、浦城,加龙津则为六县),故王延政也被时人讥为“五县天子”。

历史上王姓有多少皇帝

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位姓王的皇帝,分别是王建与王莽。

一、王建-前蜀

五代十国时期,在四川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前蜀的开国皇帝。

二、王莽-新朝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立新朝,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扩展:

王建

(前蜀开国皇帝)

前蜀高祖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历史上的王姓皇帝有:王莽、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等。

1、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朝开国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

2、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号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

3、王延翰

王延翰,字子逸,闽太祖王审知长子,闽国第二位国君。

4、王延钧

王延钧,继位后更名王鏻(又作王璘),闽国第三位皇帝。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

5、王继鹏

王继鹏,后改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长子,母南汉清远公主刘德秀,闽国第四位皇帝。

五代十国同期还有其他政权吗

1、桀燕

最应该被列入十国之一的应该是桀燕,其实力远强于北汉或者南平这样的弹丸小国,兵强马壮,豪横一时。

桀燕,由刘守光创立的国家,但是其割据,要从刘仁恭开始,刘仁恭当年乃是卢龙节度使下的将领,率兵造反未果,投奔李克用,用计诱李克用进攻卢龙,然后成功后巧妙地担任留守,再之后,逐步脱离李克用,当上了卢龙节度使。

之后游离于朱温和李克用之间,在朱温强势的时候,李克用和刘仁恭不敌,只得抱团取暖。再之后,刘仁恭开始进入享乐时期。其子刘守光起兵造反,幽禁刘仁恭,掌握卢龙大权,于公元911年登基称帝。

刘守光的称帝,引发了处于正高速崛起阶段的李存勖的不满,李存勖大兵压境,用时一年,平定了卢龙节度使,活捉刘守光和刘仁恭,公元913年,桀燕灭亡,被李存勖吞并。

刘守光

2、殷国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出现在遥远的福建地区,定都在福建西北的建瓯,且仅存在了两年。

提及历史杀同宗最狠的政权,有人会说是刘宋帝国末期,可是五代的闽国,对比刘松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开闽王王审知去世之后,闽国进入了宗室互杀,骨肉相残的悲惨局面。

建瓯

先是王延钧杀王延翰篡位,然后王延禀兵变失败被王延钧所杀,然后王延钧被长子王继鹏谋杀,并诛杀王延武。之后王延羲与侄王继业杀王继鹏,王延羲继位,对宗室族人大肆诛杀。王延政不满,便外逃自立,于943年在福建建州,也就是现在的建瓯,以五县之地,另立山头,也就是所谓的殷国。

恰巧这时的闽国内乱,朱文进叛乱,诛杀王延羲,将福州的王姓几乎杀绝。殷国的王延政自然要复仇,率大军进攻朱文进,联合其它王姓宗室,并一举拿下了福州,然后自任皇帝,945年改国号殷为闽。自此,殷国就不复存在,前后仅仅存在三年。

五代割据

3、岐

岐王李茂贞,唐末乱世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对历史的走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李茂贞镇州博野军的一个小军官,因为在黄巢起义中立有大功,所以平步青云,先是在神策军历练,后来又受封西岐。在李茂贞的苦心经营下,西岐四面扩张,最后四面扩张,独霸陇西。

也正是因为李茂贞的威胁和无礼,迫使唐昭宗出逃,最后被朱温掳至洛阳,加快了朱温篡唐自立的历史进程。岐王李茂贞在朱温后梁时期,并没有投降朱温,而是和李克用等人一起,作为对抗朱温的一股重要势力。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李茂贞才向李存勖上表称臣。岐国割据政权前前后后存在了近三十年之久。

4、武平节度使周行逢

马楚末年,国家内乱,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一分为三,南唐趁势派兵一举灭掉了马楚政权。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大军占领潭州,南唐大军面对一地鸡毛的湖南,也没有做过多停留,纷纷撤出湖南,刘言主政湖南。

岳阳农家人,周行逢等人本是刘言部将,但是因为站队问题,选择支持王逵,后来又取王逵自立,主政湖南,任武平节度使。为政还算清明,到962年周行逢去世,割据湖南近十年。

周行逢

5、赵王镕

王镕,唐末成德军节度使,当了近四十年的割据政权老大,曾被朱温尊为赵王。王镕的成德,因为地处河北中部的定州和镇州,成为梁晋争霸的缓冲地带,因为地缘特殊,所以左右逢源,朱温强则归附朱温,李存勖强则加盟李存勖。直到后来经历张文礼之乱后,到921年附近,王镕死后,赵国才慢慢被李存勖吞并。

6、义武军王处直

王处直,其堂兄王处存因为平定黄巢战功,被封为义武军节度使,开始割据河北易州、祁州等地,后来朱温强大,王处直臣服于后梁,受封北平王。由于义武军和成德军唇齿相依,所以往往在政治决策上具有协同性。之后面对朱温的进攻,与王镕一起依附了李存勖,后来被李存勖攻破。

五代

7、林柯

位于今贵州地区,在五代时期,存在着一个部落联盟,史称林柯国。在邻国后蜀享乐不思进取,马楚被后唐灭掉后不成气候。林柯一般依附于西南的南诏、大长和以及之后的大理政权,行程时间和灭亡时间不详。

8、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

在南诏和大理政权之间,存在着历史上鲜有人知的三朝,人称大长和国、大天兴、大义宁。

大长和,由南诏汉人权臣郑买嗣指使人弑杀南诏国王,自立为帝,自称大长和国,历经三代三十年。公元928年,杨干贞杀大长和皇帝郑隆亶,立赵善政为傀儡皇帝,改国号大天兴。一年后,也就是929年,杨干贞废赵善自立,改国号大义宁。937年段思平又起兵灭了大义宁,从此云南进入大理段家时代。

大长和

9、静海

唐末安南的割据政权,疆域在今红河三角洲和广西南部地区。由静海军节度使于880年最有割据。直到930年,被南汉所灭,之后臣服于南汉。939年,脱离南汉自立,渐渐独立出去。

10、渤海国

在唐宋之间,在中国东北,存在着一个渤海国,在盛唐时期便存在,一直是大唐的藩属国。唐末渐渐独立,直到926年被耶律阿保机所灭,阿保机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之后又赶上耶律德光和耶律倍争权,渤海反复几次,灿烂的文明被契丹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11、中天八国张遇贤

张遇贤,本是南汉政权的一位县吏,因为当地民变,张遇贤有威望,被尊为首领,然后发动了农民起义,脱离了南汉政权的控制。公元942年,自称中天八国王,但是之后随着南汉政权大军的反扑,农民起义军屡战屡败,于公元943年,被南汉大军所灭。

大长和

12、朔方军节度使

自盛唐开始,朔方军便一直存在,乃是西北对抗吐蕃的一支劲旅,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等名将都曾任职朔方军节度使。唐朝末年,朔方进入韩家世袭阶段,唐灭亡后,节度使韩逊,割据灵州,封颍川郡王。

13、定难军节度使

唐末,拓跋思恭因对黄巢起义的战功,被赐姓李,任定难军节度使。自此,定难军落入党项族李家的掌握下,成为日后西夏建国的基础。

天盛长歌宁世征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此剧开头,大成末年,哀帝近小人远贤臣,作为诸侯的闽国公宁世征趁机叛乱,推翻大成窃国。导致原来的大成忠良顾衡抱着刚出生的儿子跳崖,本就是私奔回不去娘家的秋明缨丧夫丧子,顾衍痛失妻儿带着一批想活命的下属被迫跳槽,大成皇子长孙弘和旧部国破家亡,宁世征当了皇帝。

宁世征有个早逝的皇后,因忌惮常氏所以对常贵妃冷漠,跟王氏一时兴起后就不理人,二十年后自己想找回寻常的夫妻感情才想起她,妃子们全都死了,他又找了月泠想安享晚年。他在爱情只有需求,没想过自己有错。

在被迫认可宁弈的过程中,皇帝失去了好多子女,老了也累了,也想像普通人家享受天伦之乐,同意宁弈自贬,放了雅乐,同时立宁齐储君,赶紧平息皇权之争,保全剩下的儿子们。他的一生,全都是宁世征从保全自己的事业得以后继为出发点,又想有子女有老来伴。他自私自利多疑,造就了晚年。他是真正因皇权,孤独终老的那一位(赵渊,是他仅有的亲人了),也确实是绝情绝义坐稳江山那一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555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北魏和北朝是什么关系 北魏与东西魏皇帝下一篇:春秋三传是哪三部古代文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