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末将领 清军穿明朝衣服的人物是谁

导语:明末将领袁崇焕是清军穿明朝衣服的人物之一,他曾经在清军攻占南明时,穿着明朝官员的服装混入敌营,成功地破坏了明军的防线。

目录导航:

  1. 明末将领
  2. 明末时的清军是怎么来的
  3. 后金八旗军都穿铁甲吗
  4. 天启年间清军进过北京吗
  5. 清兵一定是满族吗,可能是汉人吗
明末将领

明末十大名将

明朝将领:卢象升、熊廷弼、熊文灿、曹文诏、孙传庭、秦良玉(女将)、左良玉、满桂(蒙古族)、毛文龙、袁崇焕(袁某史学界争议太大,甚至有国贼之说,故垫底) 算上南明:上面的除去后面三个再加上李定国(原张献忠将)、郑成功、张沧水。

农民起义军将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李定国,南明三大柱石之首,支撑南明王朝的最后一根孤木。本为大西反贼,后弃暗投明,对大明朝忠心不二,率领大西余部坚持抗清二十年,两蹶名王,复地三千里,打的清军闻风丧胆,收复江南半壁江山。可惜清军势大,孙可望和郑成功多次拆台,李定国独木难支,最后败退缅甸。永历帝被害后,李定国听闻后,呕血数升,泣血而亡。

郑成功,明末大海盗郑芝龙之子,南明三大柱石之一。为抗清与父亲决裂,率领部下独自抗清,纵横东南,数败清军,南京之战打的清军闻风丧胆,可惜因骄傲自满功败垂成,被迫退往东南,收复宝岛台湾,以台湾为基地坚持抗清,成为大明的最后一面旗帜。

张煌言,南明三大柱石之一。本为一介书生,面对国家危亡,弃笔从戎,高举义旗,聚众十数万,三次率兵北伐,可惜无力回天,被俘后誓死不降,慷慨就义。

沐天波,大明最后一位黔国公,世受国恩,多次婉拒永历帝的加封,只愿与大明共存亡,追随永历帝生死不弃,为救永历帝战死缅甸。

黄得功。南明抗清名将,虽拥兵自立,割据一方,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清军南下后,弘光帝朱由菘逃入芜湖黄得功营中,黄得功为保弘光帝,率部抗击清军,战死沙场等。

明末时期,大明王朝也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名将。虽然他们最终未能力挽狂澜,但他们却凭自己的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十名、祖大寿(?—1656年),明末名将。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抗清军。宁远大捷中因表现突出而被升为前锋总兵官(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崇祯十五年(1642年),锦州城被清军整整围困了一年,城内粮绝援尽,万般无奈之下,主帅祖大寿率部开城向清军投降。1656年,祖大寿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第九名、满桂(1594年—1630年),明末抵抗后金的著名将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战功卓著。崇祯二年(1630年),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第八名、毛文龙(1576年—1629年),从普通小兵一直干到了左都督平辽总兵官。率部在皮岛设立军镇,给后金的后方造成严重威胁,以至于后金军队不敢贸然向明朝发起大规模攻击。崇祯二年(1629年),被袁崇焕矫诏所斩杀。

第七名、袁崇焕(1584年—1630年),明末蓟辽督师。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第六名、曹文诏(?—1635年),智勇双全,被誉为第一良将。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第五名、洪承畴(1593年—1665年),明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围剿农民起义军十年,连战连捷。所率军队被称为“洪军”。后被调往北方对抗清军。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军俘虏,最终投降清军,晚节不保。

第四名、孙传庭(1593年—1643年),明末兵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率部击败并活捉了“闯王”高迎祥。后又多次成功镇压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朝廷的一再催战下,无奈率领残军迎战李自成的精锐大军,后在陕西潼关兵败战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第三名、卢象升(1600年—1639年),明末最强军队“天雄军”的创建者。多次击溃国内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最后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第二名、孙承宗(1563年—1638年),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官至蓟辽督师、太傅。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有效抵御了清军入侵的风险。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犯保定,攻高阳。时年75岁的孙承宗在高阳老家率领全家子孙据守,城破后,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

第一名、李定国(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在南明最艰难的时期,李定国带领明军连战连捷,从清军手里夺回了明朝的半壁江山。清军定南王孔有德、和硕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皆死于李定国之手。后来南明内部发生叛乱,最终导致李定国功败垂成。1662年六月,李定国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有效抗击了清兵,因魏忠贤而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除去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焕在与皇太极一战中,却被诬陷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判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曾著有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等。

明末时的清军是怎么来的

清军主要是由后金军队1636年转变而来,后金军队是明朝设立的建州卫所的叛变而形成或进一步发展的。东部蒙古部落也逐渐纳入后金管理范围,其骑兵成为清军的一部分。辽东地区的投降明军,与吴三桂的明军也成为清军的重要构成部分及前锋杀手。

清军女真兵与蒙古兵几乎全部是骑兵,这让清军的机动性非常好,具有较强的突袭能力。从理论上说,辽东地区的清军相对蒙古沙漠戈壁草原地区的游牧骑兵,要容易被剿灭。毕竟,辽东地区的气候要比蒙古高原好一些,最主要是辽东地区的女真人口是以渔猎或种植业生产为主,流动性相对游牧地区不大,其城堡防御体系更限制了其流动性。只要出动优势兵力,就不愁找不到清军,能找到清军,就有歼灭他们的希望。游牧地区骑兵的游击战略,确实让农耕地区军队难以彻底歼灭他们,这是明朝前期打击蒙古高原地区骑兵的困难,明军刚出动,游牧地区骑兵或牧民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广阔的蒙古高原都成为他们的游击区域。

清军或辽东地区女真人难以游击的情况,可以说是明军面对的较好形势。清军愿意与明军决战,这是多么好的战争机会啊!遗憾的是明军没有抓住一次决战机会。萨尔浒之战本来是一场不错的决战机会,结果被杨镐的兵分多路战略毁掉了。此后,明军再也没有过主动地寻找清军决战的行动了,原因是内部出问题了,先是西南土司叛乱,后是小冰期带来的旱灾引起的饥荒,促成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明军被迫在清军优势的情况下,与清军进行了失败的“松锦战役”。

总体上看,后金军或清军依靠自己的良好运气,获得了从1619年到1644年,20多年的立足时间。后来,清军更好的运气来了,汉族皇帝被农民武装毁掉了,汉族地区遇到了罕见的混乱政局,促使吴三桂病急乱投医,与清军合作,酿成了汉族的大悲剧。然后以吴三桂等前明军构成的清军作为前锋,与李自成的军队、南明明军作战,一直打到云南、两广、福建等地,成为作战南北跨度最大的一部分清军,也是出力最大的一部分清军。传统八旗兵的清军在打破李自成势力后,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不再过多参与南方的战争,保存实力,威慑监督南方各路势力。

对于当时割据状态的中国,仅靠传统八旗兵打硬战,估计20万左右的各类八旗兵会逐渐打光,这几乎囊括了女真人的全部成年健康男性,以及归附的蒙古部落的健康成年男性。清军领导者不敢这样打仗,主要领导投降的明军打仗,而这些明军却能死心塌地的为清军统帅卖命,这主要得助于李自成武装势力带来的思想混乱,及其导致的崇祯朝的崩溃,带来了吴三桂等人的人生歧路。由于局势的特殊性,导致吴三桂理直气壮地当了汉奸,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汉奸。

在宋朝时期,金兵南下扶持大臣作为傀儡皇帝,这些傀儡皇帝的实际政治地位要明显的比吴三桂降清后的政治地位高。不过这些傀儡皇帝及其手下的将领进取心并不强,这主要得助于他们的汉奸身份感觉,他们有理不直气不壮的潜在感觉。这也显示明末汉族内讧带来的巨大危害,竟然会导致部分汉族人口理直气壮的做汉奸。

后金八旗军都穿铁甲吗

不是的。

后金传统八旗盔甲是绵甲,八旗传统盔甲是东北女真早年模仿明朝边防军的绵甲制作而成,基本是外布内铁,外面是布绵,内加装铁片,这种盔甲比起铁甲要轻便、抵御当时的火枪也效果极好,成本也低,八旗因此大量装备,成为了八旗标准装备。

不是。

他们穿的叫“棉甲”,即主要由棉和丝制成的铠甲。事实上,它是一种“复合装甲”,用钉子固定了。

这种棉甲比上一代的铁甲轻很多。在古代,一件铁甲的重量往往超过50斤,而同等面积的棉甲重量还不到铁甲的一半。大大减轻了佩戴者的负担,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和耐用性。

并不是

明军穿的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棉衣。而清军穿着的准确叫做是棉甲,这种盔甲是用棉花湿润之后,拍打成薄片制作而成。

天启年间清军进过北京吗

明朝天启年间清军没有进过北京城,当时也不可能进北京城。

天启皇帝一共在位七年,天启皇帝是1620年即位,1627驾崩,在他死后,皇位被传给了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崇祯皇帝。

而大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并不是清朝推翻的,清军是后来打败了李自成后,于1644年进入北京城的。

清兵一定是满族吗,可能是汉人吗

早期比较严格,真正的清兵是八旗子弟。后来可能接管了明朝天下,有部分汉人效忠清朝,朝廷给他们奖励,抬旗籍。就有汉人做了清军将领,所以就有汉人做清兵了。再后来这种情况就更多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599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下一篇:袁崇焕不死明会亡吗 努尔哈赤袁崇焕之战的时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