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东周这个朝代 有关东周的历史

导语: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和历史事件。

目录导航:

  1.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东周这个朝代
  2. 东周列国志有多少史实
  3. 东周历史地位重要事件制度
  4. 西周和东周各多少年
  5. 东周的历史分朝的具体表现
  6. 东周西周历史发展特点
  7. 7分钟看懂周朝历史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东周这个朝代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周王室东迁洛邑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朝代顺序歌表里面有“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东周的前半段就是春秋,后半段就是战国

东周实为春秋战国分裂割据乱世,各自为政,最后秦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因此史实上可以说没有东周这个朝代

有的,只不过东周天子的实权比西周小多了。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建立东周,即位第二年,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各诸侯相互征伐,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战国时代”。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是春秋初期郑国郑庄公为称霸中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也是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天子之命,开始觊觎和争夺霸主地位的开始。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周王室的实力大减,东迁洛邑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上势力已一落千丈,其直接统治的地区日趋狭小,根本号令不了其他诸侯。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形势下,一些诸侯就乘机脱颖而出,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其中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在这场斗争中首先崛起,成为当时诸侯中最具实力和威望的一国。

而周朝灭亡就是因为秦灭周之战。

(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这就是显王。显王五年(前364),祝贺秦献公,献公称霸。九年(前360),显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国与诸侯会盟。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诸侯之长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三十三年(前336),祝贺秦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称王。自此以后,诸侯都各自称王了。


西周和东周是后人对周王朝的称谓。这就如同今天称东汉、西汉,北宋、南宋一样。

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天子及其群臣,也称自己是大周。

周王朝原本有两个国都:旧都丰镐和新都洛阳。丰镐又称镐京,是周文王为诸侯时的旧都。洛阳是周成王时,周公旦营建。洛阳建成之后,周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阳。旧都丰镐依然保留。但周王朝的九鼎以及六师等主力部队,皆在洛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也是在洛阳实现的。

周天子大部分时间在洛阳理政,少数时间在丰镐。

周幽王被戎狄所杀时,恰好在丰镐。平王东迁至洛阳后。周王朝彻底放弃旧都丰镐,从双国都变成单国都。

因为洛阳在丰镐之东,后世便称周平王之前是西周,从平王开始称东周。

西周与东周是后世的说法。其实西周与东周是一个王朝。

东周列国志有多少史实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

《东周列国志》就好比《三国演义》,自称“编年取法麟经”,并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咋一看仿佛一部编年体史书。

但其中不乏许多民间故事传说,其中穿插许多与史实严重不符的部分,如秦孝公临潼斗宝等,也充斥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天命论的。

这本书的作者冯梦龙也不是什么史学家,而是和罗贯中一样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所以,《东周列国志》自然谈不上绝对真实,不过,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已经是非常优秀了。其精彩程度,不逊《三国》!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者毕竟是写小说,很多地方采用了野史,也有不少按照自己的好恶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修改,加进了不少宿命论和善恶报的故事。基本上我觉得史实占六七分吧。

东周历史地位重要事件制度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 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而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

周考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周国与西周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Eastern Zhou Dynasty

别名

东周

时间范围

公元前 770年 至 256年

都城

洛邑(今河南洛阳,分为王城、成周)

主要城市

大梁,新郑,临淄,曲阜,商丘等

语种

雅言

货币

贝币、刀币、布币

主要民族

华夏族

国土面积

2180000 km²

开国君主

姬宜臼

前685年,齐国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

西周和东周各多少年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是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东周又被称为“春秋战国”,东周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所以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791年。

西周是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共275年;东周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共514年。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西周275年,东周515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东周的历史分朝的具体表现

战国是指公元前475-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纷争战乱不休,所以称之为战国。战国和春秋时期可以合称为东周时期,只是这个时候君主国周朝已经名存实亡。战国以赵、魏、韩三家分晋作为开端,以秦统一六国为结束。

春秋末年,经过不断兼并,诸侯国里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经过三家分晋和周天子正式册封三晋为诸侯后,战国雏形渐立,并列为七雄,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齐、楚、韩、燕、赵、魏、秦等七个实力较大的国家,当然还有一些类似于孤竹国这样的小国可以忽略不计。 战国中期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成型,最初,魏在各国中实力最强,可是由于三晋联盟中的赵不满被魏国压制,三晋同盟土崩瓦解,兵戎相见,后来居上的秦、齐夹击魏国,魏国四面受敌,逐渐衰落下去。在不断的争斗之中各国纷纷称王,蚕食其他小国,使宗主国周朝实不存名亦不存。

战国时期除了各国武将武力强大以外,文人雅士也人才辈出,像大家熟知的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楚大夫屈原、自荐的毛遂、十二岁任上卿的甘罗,配六国相印的苏秦,和大搞纵横的张仪等等数不胜数。

纵观战国时期对我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战乱不休但是也是有好的方面,政治上: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不断消灭,为以后的秦国统一做了准备。

文化上:大小国林立,思想交错纷争,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经济上:战争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繁荣。特别的铁工具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开发了田地,促进人口的增长。

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的繁华和自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时代特征是诸侯的割据混战、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大动荡和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回答问题:由周武王所建立的周朝政权,从大体上也可以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而东周又可以被分为春秋以及战国两个阶段,在周天子统治中国的这段期间,也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最为有趣的一幅美丽画卷。

而且后世的许多历史学家也钟情于这段历史。东周之所以会被分为春秋以及战国两个阶段,便是因为三家分晋这一事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三家分晋的发生,使得中国古代的社会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以后,周天子手中的权力越发的脆弱不堪,而其他诸侯国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随后在中国大地上燃起了血雨腥风。

东周西周历史发展特点

东周时期是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巨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的空前活跃与自由引导了人的自觉与思想的解放,应该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为繁荣昌盛的时代。西周的文化特点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一,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二,西周时,周朝鼎盛,四方诸侯都望之臣服,天下还算和平。东周时,周朝衰微,朝纲不振,四方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略吞并,争霸称王。

三,西周时完全是奴隶社会,而东周是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

四,西周时文化历史留下的典籍与东周相比,显得极少,在文化科学方面都没有东周活跃。

7分钟看懂周朝历史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704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屈原《浊世清莲》颁奖词下一篇:南唐三战:中原与江南的对抗历史背景及影响如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