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初唐的历史社会背景 隋朝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导语:初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的历史社会背景和隋朝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录导航:

  1. 初唐的历史社会背景
  2.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背景
  3.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5. 科举制对当时隋唐社会有什么影响
  6. 隋唐科举的对现代影响
  7.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原始社会时期背景
初唐历史社会背景

初唐(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

唐高宗去世后,武后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女主政治达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龙革命而复辟,唐朝得以恢复。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继位后才完全结束。 唐室出身关陇集团,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后代李渊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变时出兵入关中以争夺天下,于618年受隋恭帝杨侑禅位建国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统一天下。唐朝的首都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晋阳等等陪都。

军事制度前期采用府兵制,军力强盛,多次击败外族。后期则出现节度使(藩镇)的军政制度,割据一方,到唐朝后期还出现四十八个藩镇。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与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争夺四方霸权。借由羁縻制度控制回纥、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并且让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国家吸收唐朝的文化与政治体制。

历代王朝背景——初唐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高祖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消灭其它各部反隋势力,先后击败上邽(天水)的薛举,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等反对势力,实现了统一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但持政末期,她宠信佞臣,深为大臣不满;神龙元年,由宰相狄仁杰等发动的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改元神龙。从而结束了唯一女皇统治中国的历史。

中宗李显庸懦无能,致使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弄权,李旦之子李隆基击败了韦后集团而即皇帝位,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位开明国君。开元年间,玄宗对政权做了重大调整:分全国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兴修水利,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至此,中国在世界同时代的国家中已成为鼎盛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开元年间),出现了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几代开明君主。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承前启后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量。同时,更加完备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另外,为了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太宗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将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使土蕃与大唐关系进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国历史上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也成为当时中原对外发展的重要通道,对改善对外关系与相互间的经济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唐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艺术更是发展迅速。诗、书、画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现。其中包括“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的代表王维(699-759年);“边塞派”诗人岑参(715-770年)以及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

唐朝建立的背景:

1.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公元617年十一月,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破屈突通军队,攻入隋京大兴(日后唐王朝仍在此定都),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618年五月,李渊迫使隋恭帝禅位,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大兴,改名长安。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中国。

618年,李世民平定西北的薛举、薛仁杲,同年幽州罗艺降唐,同年,李法主因与王世充在雒邑相争失利,投降唐朝,使唐朝军事实力急速增长,使得日后在中原荡平诸侯,虎据中原,由此作为统一天下的基始。

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

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

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

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背景

科举制的创立者是隋朝隋文帝杨坚,背景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致力于开创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常识制度篇。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朝成熟并发展。它成为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举措,打破了门阀世家对官员的垄断。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对当时隋唐社会有什么影响

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形成时期

1.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不能满足众多庶族地主跻身仕途的要求,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朝统一后,在选官上实行科举制。

2.形成:隋文帝时,废除了魏晋以来选官上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3.影响: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二、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1.过程:贞观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2.考试科目分类: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授予官职。

3.使科举考试成为定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科举制度在隋唐成熟与完善之后,对其后的数百年中,为中国历代的统治阶层,培养、奉献了一大批官僚和士大夫,丰富并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其最终达到了繁荣的顶锋。然而,在其后的几百年中,由于封建制度的不断衰落,清朝的统治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撞击下,风雨飘摇,逐步走向覆灭,而科举制度此时也已经无法被改革、突破,从而与封建制度一起走向了灭亡的命运

科举制度对隋唐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还是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隋炀帝以及唐高祖、唐高宗推行的科举制度,其政治目的就是在全国招贤纳士,将有真才实学的,有本领的仁人志士通过科举考试,招募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安来,共同为国效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对当时隋唐社会的影响是:科举制度开创了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 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有效、最进步的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政治方面的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代替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统一,即儒家思想,对思想的统一和宣传忠君爱国思想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政权的稳定;科举制度相比于九品中正制更加公平,为广大庶族地主和平民子弟提供了做官的通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稳定;表面公平的科举制度,淡化了背后的阶级压迫,调和了阶级矛盾。

第二,文化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即是广大青年要学习的内容。为了当官,很多人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拉关系交朋友,国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得以提升。对知识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各地私塾开始兴盛起来,广大平民也想花点钱送孩子去念书。

第三,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九品中正制晚期的时候,世家子弟不学无术,体弱多病,不求上进。科举制实行以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只要努力学习,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就可以迈入官场,实现伟大的政治抱负。

然后,再来谈谈消极影响:

第一,科举制度是君主加强封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科举考什么?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罢了。不考些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净考些麻痹人思想的东西。这样下去,中国人思想的僵硬退步是必然的,官僚不再是君王的合作伙伴,反而变成了君王的奴仆,社会越来越封建专制。

第二,科举制度对教育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全体国民一起死读书,而不去学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隋唐科举的对现代影响

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有进步的意义的。

它不但是对固有的世袭制度的补充,拓宽了国家选贤任能的渠道,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考试制度,有了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在选拔任用人才时客观性得到提升,同时也让更多没有显赫背景的阶层得以有向上阶层流动的机会和可能。

自隋唐以降的朝代,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基本上都是在沿用科举制度。也大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读书人的思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政治方面的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代替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统一,即儒家思想,对思想的统一和宣传忠君爱国思想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政权的稳定;科举制度相比于九品中正制更加公平,为广大庶族地主和平民子弟提供了做官的通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稳定;表面公平的科举制度,淡化了背后的阶级压迫,调和了阶级矛盾。

文化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即是广大青年要学习的内容。为了当官,很多人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拉关系交朋友,国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原始社会时期背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当时隋文帝杨坚,看到国家百废待兴,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用科举取士和推荐贤才双线方式,首次在全国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使有才学寒门子弟也能够有机会为国出力。隋朝是属于封建社会,不是原始社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787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祖逖北伐解释 祖逖的在军事上的局面下一篇:晋书卷110记载了哪些历史事件?

文章评论

  • 凌末语

    两个背景简明扼要,有助于理解初唐的社会环境和科举制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