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西周分封典故 西周制度的历史典故是谁写的

导语:西周制度的历史典故来源于西周分封制度,即周天子将国家领土分封给诸侯,实行分封制度。这一制度在周朝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今天的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目录导航:

  1. 西周分封典故
  2. 西周周文王的子孙十二个王都是什么关系
  3. 纣王博取皇后笑是什么典故
  4. 周武王拉车八百步故事出自哪里
  5. 西周历史典故
  6. 召伯舍子典故
  7. 周公辅成王,典故
西周分封典故

西周实行分封制,它与嫡长子世袭的宗法制紧密结合。 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物、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实际的制度运行过程中,各级贵族在自己的封地内,有世袭的行政统治权和经济剥削权;和王畿一样,封国、封邑可设官治理,建筑都城,并拥有军队,俨然又一小王国。东周以后,该制度渐为郡县制取代。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2、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 是周王姬姓封国。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西周周文王的子孙十二个王都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西周周文王的子孙十二个王都是直系血亲关系,即父子、兄弟、叔侄等亲属关系。其中包括文王的儿子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等,以及这些王的儿子、孙子等后代。

西周周文王的子孙十二个王是兄弟关系。
因为周文王有12个儿子,分封在不同的领地,形成了十二国。
这些儿子都是周文王的合法子嗣,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
周文王的子孙十二个王人称为“西周的诸侯”,他们的封地称为“诸侯国”。
在西周时期,各个诸侯国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纣王博取皇后笑是什么典故

商纣王与苏妲己并没有产生历史典故。题中指的应该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从而烽火戏诸侯吧。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典故。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西周末年,周宣王薨,宣王的儿子幽王继位,这位著名的亡国之君,同所有的亡国之君一样,残暴,昏庸,淫荡,不顾百姓死活,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重用佞臣虢石甫。

朝中大臣、褒国国君褒珦的劝谏之言非但不听,还将褒珦下狱治罪。

褒国为了营救褒珦,遂进献美女褒姒,以赎其罪。

果然,周幽王三年(前778),一见到褒姒的美色,周幽王就惊为天人,放了褒珦不说,还在褒姒生下儿子伯服之后,废掉原来的皇后申后和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周幽王爱煞了褒姒,百般取悦美人。

褒姒不爱笑,周幽王在佞臣虢石甫的撺掇之下,居然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著名“奇计”,在骊山大举烽火。

待各路诸侯快马加鞭赶来勤王,才发现是一个骗局。

看到诸侯们劳累、困惑继而愤怒的表情,看到山下万马奔腾、人仰马翻却无功而返的尴尬场景,褒姒毫无心肝地大笑起来。

一而再,再而三,周幽王兀自陶醉在美人开颜的喜悦之中,哪里料得到“一笑倾国”啊———被废的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缯国和西夷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再举烽火征兵的时候,屡屡受骗的诸侯再也不上当了。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西周灭亡。 褒姒做了犬戎的俘虏。

周武王拉车八百步故事出自哪里

出自民间传说。

姜子牙为了试探周文王的诚意,就对周文王说:“只要你亲自给我拉车,我就答应你的请求”。周武王身边的随从听了之后,心里是十分的不乐意,姜子牙怎么可以周文王亲自给他拉车呢?

周文王听完却一口答应了姜子牙的要求,还不让身边的人帮忙,拉着姜子牙就上路了。历史上的周文王是很大力气的,拉着姜子牙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一口气就走了800步。体力已经有些不支了,就停下来,这时姜子牙叹了一口气说:“天意如此呀,文王一共走了800步,周朝天下800年!”周文王听到以后,虽然有些后悔,但是还是很满足了。

话说商末时期周王姬昌梦飞熊后,找到大夫散宜生解梦。散宜生说此梦大吉,大王将得栋梁之臣。于是周文王到处寻访贤士,终于在渭水河畔找到一人直钩钓鱼,愿者上钩。此人姓姜名字子牙,道号飞熊。姜子牙愿意辅佐周文王讨伐商纣。

故事从此就有了分歧第一个版本(来自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散宜生趋王车而来,文王多次邀姜子牙共乘王车,子牙再三推辞,最终文王乘王车,子牙骑逍遥马,去往西岐。

第二个版本来自民间传说,说姜子牙为了考验周文王,让周文王拉车。文王拉车往西岐方向301步,不慎跌倒,起来后头晕目眩搞错了方向,又往东拉了507步。文王实在体力不支,五体投地趴在地上。至此姜子牙说我死后棺材可吊于朝堂之上。文王拉我808步,我保大周江山808年。其中往西301步步伐稳健,西周301年国富民强,繁荣昌盛。往东507步,跌跌撞撞,故东周507年,诸侯割据,战火连年(春秋战国)。

八百多年后,周朝周赧王,觉得朝堂上的棺材很不吉利,就叫人把棺材挪走了,结果没过几年,周朝就完了,刚好八百零八年。

当然民间传说抱了解态度就好了,事实上不管是《史记》还是《封神演义》都没有相关的记载,唯一有记载的是姜子牙“闲居渭水垂竿待,只等风云际会缘。八十才逢明圣主,方立周朝八百年”(《封神演义》第十八回)

西周历史典故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退避三舍:

三令五申

围魏救赵

一鸣惊人

召伯舍子典故

典故是国人包围召公家,成千上万的民众把召公的家围得水泄不通。鉴于召公不是阿谀逢迎、助纣为虐之辈,平日能进谏厉王,经常为百姓讲些公道话,故众国人并未像冲进王宫那样直冲召公家门,只是在门外大喊,要召公交出太子,接受民众的审讯。

众国人在外面喊声大作:“把太子交出来!”

召公知道,成千上万的民众在门外守候,隐藏太子已不可能,若让这些民众冲进宅院,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召公情急之下,忍痛命自己的儿子穿上太子的衣服,将他冒充太子送出门外,交给国人。

愤怒的民众见“太子”出来,迎面就是一顿痛打。

可怜召公的儿子年幼稚弱,经不起众人的扭打,很快就不省人事,命归黄泉。

召伯是西周厉王、宣王时期的召伯虎,也称召穆公。

周厉王本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面对日渐衰落的周王朝,他决定大刀阔斧改革一番。周厉王首先打破传统,弃用自西周建国以来秉持的召、周二公辅佐,转而弃用执行力更强的改革派人物荣夷公和虢公长父,并且由他们执行“专利”制度,也就是将国内所有的山川泽林都收归国有,任何人包括诸侯贵族和平民百姓都需要上缴一部分赋税才可从事开发生产活动。

周厉王因此得罪了所有人,诸侯和贵族本就是靠着这些新开发的山川泽林中饱私囊的,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壮大势力,用以对抗周边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但此举无异于从他们口袋中抢食吃。周厉王面对悠悠众口不但没有向他们解释以平缓君臣关系,还专门成立了监察小组,委派了一位卫国的巫师,如果发现有人不满周厉王的改革政策,命巫师就地正法,用以堵住民怨。

但是把嘴堵上,就像有气放不出的气袋,终有一天会爆炸。这不诸侯和贵族便带头闹事,带领一帮国人攻打王宫,周厉王万般无奈之下逃出了王宫,一路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由于逃跑太过匆忙,嫡长子姬静就被落下了。姬静尚且年幼,便躲在了召穆公的家中。召穆公本是周的相国,无奈周厉王不听劝阻,酿下如此大祸,虽然厉王出逃,但那些暴动的国人可不愿意就此罢手。他们听说太子藏在召穆公家中,便浩浩荡荡围攻召公府邸,逼他交出太子。召穆公无奈之下,为保太子一命,遂将年岁差不多大小的亲生儿子交了出去,眼看着这帮暴徒活生生将儿子打死。暴动的国人以为太子已死,这才撤离此地。

而后,召穆公和周定公二人共同代理朝政,毕竟周厉王躲在彘地不敢回来,太子姬静尚且年幼。15年之后,周厉王忧郁而死,太子也长大成人了,周、召二公便向天下布告,太子姬静尚在人间,便与其他诸侯一起将姬静扶上王位,称周宣王。

周公辅成王,典故

典故:周公原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建立周王朝两年病死后,辅佐周成王(武王的儿子),周公是成王的叔叔,成王年龄小没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周公大义,尽力辅佐成王,从十三岁到二十岁,都是周公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内忧,征外患,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并给“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

典故: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没当多久天子,两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才13岁,根本没有治国能力。而且当时天下刚平定不久,人心未定,西周面临很大的危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担任摄政辅佐周成王。

周公本来被封在鲁国,但由于要摄政,所以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国。伯禽向周公辞行的时候,周公对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我的地位总不能算低贱了吧。但是我听说有人才来找我的时候,即使当时我在洗头,我都会把头发挽起来去接见,往往一连好几次;即使我在吃饭的时候有人才来找我,我都会来不及把饭咽下,而是吐出来,马上跑出去见他。我这么谦恭地对待人才还怕失去他们,你到鲁国后,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身份而看不起别人啊!”

当时权力全部掌握在周公一个人手上,很多人难免会怀疑他的动机。对周公摄政感到最不满的恰恰是他的3个兄弟。

原来商朝灭亡后,周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殷,但怕他谋反,就派了3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监视武庚。周武王在的时候,3个人还能老老实实地履行职务,等他一死,他们就蠢蠢欲动了,其中动静最大的就是管叔。管叔是周公的哥哥,他觉得周公摄政一定没安好心,对他很不满。狡猾的武庚看出了3个人的不满,于是在中间挑拨离间,说了很多坏话。后来干脆联合他们3个,还有别的一些部落发动了叛乱。

这些谣言传到成王耳朵里,让他也对周公产生了疑心,连一向信任周公的召公也有点怀疑了。周公见召公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心里很痛苦,找到召公表白了很久,好容易才打消了他的怀疑。周公奉成王之命讨伐叛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杀掉了管叔和武庚,将蔡叔流放,霍叔也受到了一定的惩罚。周公知道商朝的遗民还很多,如果控制不好,可能还会发生同样的事。所以他把遗民都集中起来,封给小弟弟卫康叔。另外他还把商的贤人微子启找来,把他封在宋国,以笼络遗民。

成王20岁那年,周公见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就把权力交还给成王,自己当了一个普通的大臣。

当年武王得病的时候,周公向天祈祷用自己的命去换武王的健康,祈祷完毕后将祝词封在盒子里,嘱咐史官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后来成王得病的时候,周公偷偷地向天祈祷:“成王年幼无知,犯错的人是我,请上天把灾祸降到我身上,不要怪罪成王。”同样把祝词藏在盒子里封存起来,不久成王的病就好了。等成王亲政了,有人就在他耳边说周公的坏话。周公听说这事后很害怕,就逃到楚国去了。不久天下大旱,成王很着急,于是就去找史官,检查是不是有人祈祷了什么不好的东西而导致旱灾。成王把封存的祝词拿来看,最后看到了周公的祝词。成王感动不已,大呼:“我知道闹旱灾的缘故了,就是因为上天看不惯我怀疑周公啊!”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于是派人把周公接了回来,再也没有怀疑过他。

周公回来后,见成王年少力壮,怕他会陷入淫欲之中,写了很多诗歌规劝他。成王在世的时候一直受周公的辅佐,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再好的人都免不了一死,周公也是一样。不久他就生了重病,在临死的时候他对前来探病的成王说:“请把我葬在京城附近,以表示我不敢远离您。”周公死后,成王把他葬在了毕这个地方,以文王的规格举行了葬礼,表示自己不敢以对待大臣的礼节去对待周公。

周公死的那年,还没来得及收割庄稼就降了暴雨,全国上下一片惊恐,成王再次检查祝词,这次又看到周公祈祷用自己的命换武王命的祝词。成王大惊,赶紧去问史官,史官说:“是有这么回事,但周公不让我说。”成王拿着那份祝词哭着说:“当年周公对我们如此忠诚,但我却不知道。今天上天动怒来宣扬周公的德行,我应该赎罪啊!”成王下令鲁国可以有祭祀文王的资格,也就是说让鲁国拥有演奏天子音乐的权利,这全是为了表彰周公的德行,此外,周公的后代世世代代在周朝担任周公一职,世袭罔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952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明代尼姑如何破解高墙大院的禁锢束缚?下一篇:如懿传原著多残忍 古代后宫有多残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