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西东汉谁是皇帝 东汉皇帝刘弗陵

导语:东汉时期,历经刘秀、刘备等一系列皇帝之后,出现了一个名叫刘弗陵的皇帝,他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也被认为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的象征。

目录导航:

  1. 西东汉谁是皇帝
  2. 汉朝二十四皇帝
  3. 刘秀和刘弗陵什么关系
  4. 光武帝刘秀的父母是谁
  5. 汉代墓葬特点
  6. 西汉末年皇帝
  7. 汉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西东汉谁是皇帝

1、西汉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

2、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

3、西汉第三个皇帝西汉前少帝刘恭(公元前188年9月—公元前184年8月)。

4、西汉第四位皇帝西汉后少帝刘弘(公元前184年6月—公元前180年11月)。

5、西汉第五个皇帝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11月—公元前157年6月)。

6、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7、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8、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昭帝刘弗(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

9、西汉第九位皇帝汉废帝刘贺(公元前74年7月—公元前74年8月)。

10、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8月—公元前48年)。

11、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4年)。

12、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13、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汉孝哀皇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

14、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年—公元6年)。

15、西汉末代皇帝汉孺帝刘婴(公元6年—公元8年)

16、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17、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18、东汉第三位皇帝东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19、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20、东汉第五位皇帝孝殇皇帝刘隆(公元106年)。

21、东汉第六位皇帝孝安皇帝刘祜(公元106年—125年)。

22、东汉第七位皇帝少帝刘懿(公元125年)。

23、东汉第八位皇帝孝顺皇帝刘保(公元125年—144年)。

24、东汉第九位皇帝孝冲皇帝刘炳 (公元144年—145年)。

25、东汉第十位皇帝孝质皇帝刘缵(公元145年—146年)。

26、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孝桓皇帝刘志(公元146年—148年)。

27、东汉第十二位皇帝孝灵皇帝刘宏(公元168年—189年)。

28、东汉第十三位皇帝少帝刘辩(公元189年)。

29、东汉第十四位皇帝孝献皇帝刘协(公元189年—220年)。

高祖刘邦前206年——前193年

惠帝刘盈前194年——前186年

文帝刘恒前179年——前157年

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39年

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前140)——后元二年(前89)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年(前86)——元平元年(前74)

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前73)——黄龙元年(前49)

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前48)——竟宁元年(前33)

成帝刘骜建始元年(前32)——绥和二年(前7)

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前6)——元寿二年(前1)

平帝刘衎元始元年(1)——元始五年(5)

孺子婴居摄元年(6)——初始元年(8)

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建武中元二年(57)

明帝刘庄永平元年(58)——永平十八年(75)

章帝刘炟建初元年(76)——章和二年(88)

和帝刘肇永元元年(89)——永兴元年(105)

安帝刘祜永初元年(107)——延光四年(125)

顺帝刘保永建元年(126)——建康元年(144)

冲帝刘炳(永熹元年〔145〕)

质帝刘缵(本初元年〔146〕)

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永康元年(167)

灵帝刘宏建宁元年(168)——中平六年(189)

献帝刘协初平元年(190)——延康元年(220)

在汉代可视为“帝”的有30多个,我这里只写了“二十四帝”。

吕后在惠帝后虽擅政8年,《史记》也将她列入“本纪”,但她并未直接称“帝”;惠帝后有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留传下来的“少帝”,昭帝后有一个继位仅27天的刘贺,安帝后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懿,灵帝后也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辩,这4个人在位均未跨年度,未及改元;反莽战争中,刘玄虽称帝,也建有年号,但并未建立统一的国家;王莽虽与汉关系紧密,但另立一朝。所以,这七个人均不计算在内。

汉朝二十四皇帝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更始帝:刘玄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献帝:刘协

刘秀和刘弗陵什么关系

刘秀和刘弗陵都是汉景帝的后代。汉景帝的孙子是刘弗陵,东汉汉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七代玄孙。刘弗陵比刘秀高出四代,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儿子,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的后代。按照这张关系网刘秀管叫汉昭帝曾祖爷爷。刘秀和刘弗陵都是汉景帝的后代,刘弗陵和刘秀是曾祖爷爷与重孙子的关系。

光武帝刘秀的父母是谁

刘钦(?-3年),是汉朝宗室,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玄孙,汉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在西汉末年担任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令,娶樊重之女樊娴都,生刘縯、刘仲、刘秀。公元3年刘钦去世,当时刘秀才九岁,被叔父刘良抚养。

刘钦(?-3年),字号不详,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市)[1]人。汉朝宗室大臣,汉高祖刘邦八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玄孙,汉光武帝刘秀生父。西汉末年,历任济阳县令、南顿县令。

樊娴都(?-公元22年),一作归都[1],女,南阳郡湖阳县(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人。汉朝历史人物,寿张侯樊重的女儿,光武帝刘秀的母亲。

适婚的年纪,成为南顿县令刘钦的妻子

光武帝刘秀的父亲是南顿令刘钦,母为樊娴都。世代居住在南阳郡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属地方豪族。

刘秀的生母是樊娴都(前1世纪?-22年),后汉纪记载名为樊归都。樊重之女,南阳郡湖阳人,汉光武帝刘秀的生母。

刘回,是汉朝宗室,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曾孙,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父。父亲是郁林(今广西贵港)太守刘外,在西汉末年担任巨鹿(今河北巨鹿)都尉,生子刘钦、刘良、刘歙。刘钦就是刘秀的父亲 。

刘钦(?--公元3年):汉族,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人。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七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的玄孙(四世孙)、舂陵节侯刘买的曾孙、刘外之孙、刘回之子。

在西汉末年,担任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令,娶樊重之女樊娴都,乃汉光武帝刘秀之父。

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在祭祀祖先的问题上,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

简而言之,刘秀尊汉宣帝刘询为祖父,尊汉元帝刘奭为父亲,史书中提到的“南顿君”,本是刘秀父亲刘钦,因曾任南顿县令,故刘秀尊称为南顿君。

刘秀是汉高帝刘邦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玄孙,与更始帝有同一个高祖父刘买。其父为南顿令刘钦,母樊娴都。世代居住在南阳郡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属地方豪族。

刘秀尊汉宣帝刘询为祖父,尊汉元帝刘奭为父亲,史书中提到的“南顿君”,本是刘秀父亲刘钦,因曾任南顿县令,故刘秀尊称为南顿君。

然而,刘秀是刘发一脉,汉宣帝是刘彻一脉,但东汉建立之后,为何刘秀却变成了汉宣帝之孙?刘秀主动抛弃祖先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政治动机?

汉景帝刘启一共有14个儿子,第六子是长沙定王刘发,第十子是汉武帝刘彻。

刘发这一脉大致传承是:刘启——刘发——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因此刘秀是刘发的五世孙。所谓世孙,并非“孙子”之意,而是谁是谁的第几代后人,古书中的儿子被称为“一世孙”或“第一世孙”。

刘彻这一脉大致传承是: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其中,因为刘弗陵无子,于是霍光立刘弗陵侄子刘贺为帝,因为刘贺荒淫不堪,霍光又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为帝。从辈分上说,刘秀与汉成帝同一辈分,是汉元帝的侄子,汉宣帝刘询的侄孙。

但刘秀的真实身份毕竟只是汉宣帝侄孙,为何会厚着脸皮尊其为祖父,尊汉元帝为父亲,让自己变成汉武帝的五世孙?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一位雄才大略之人,其一举一动必有深意,那么刘秀的政治动机何在?

王莽篡汉之后,“托古改制”大行周礼,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导致天下大乱,刘玄、刘縯(刘秀之兄)、刘秀三人起兵时,所用的旗号都是“复高祖之业”,恢复的是汉家江山。因此,刘玄的更始朝,刘秀的建武朝,都是汉朝的延续。这是刘玄、刘秀政权合法性来源,一旦否认这一点,刘玄与刘秀哪怕是刘邦后代,其政权都不合法,就缺少了号令天下的正当性。

刘秀建汉之后,就要强化这一合法性,但刘秀这一脉的出身有点尴尬,与祖先刘发有关。

汉景帝还是太子时,一次召幸程姬,而程姬因月事不能侍寝,于是将侍女唐儿打扮好,为汉景帝侍寝,春风一度生下刘发,后世便将女子月事称之为“程姬之疾”。由于程姬本就不太受汉景帝宠爱,唐姬又是程姬的侍女,更加不受宠爱,所以刘发也备受冷落,被封在贫穷潮湿的长沙,且封国疆域比其他藩王都小。因为汉朝“推恩令”,到了刘钦这一辈,只能担任县令这样的小官,家道已经中落,刘钦去世之后,刘秀一度务农多年。所以,刘秀是庶出的庶出,宗族地位十分低下。

刘秀要“兴继祖宗,中兴汉朝”,继承的是大宗,也就是嫡系一脉,大宗才能为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有些荒谬,但这是汉朝的政治正确。

周朝之后,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汉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是普遍的社会认知,不容被打破。所以,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之前,先册立刘彻母亲王娡为皇后,将刘彻变为嫡长子,确立刘彻的合法继承人身份。

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原本准备将父亲、祖父等放入宗庙,让父凭子贵、祖凭孙贵,但在“兴继祖宗,中兴汉朝”前提下却面临一个问题:刘发一脉是庶出是小宗,不是嫡系出身,是臣,而宗庙里祭祀是大宗,是君,两者放在一起就不合礼制。所以,虎贲中郎将张纯和太仆朱浮指出“今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

群臣讨论之后,给出的建议是:刘秀尊汉宣帝为祖父,尊汉元帝为父亲,不能追封父亲刘钦为皇帝,在别处为刘钦建立宗庙。由此,刘秀解决了身份问题,从此可以以大宗正统自居,实现了继承汉室的身份合法性、正统性。

其实,刘秀“不认父亲”的做法,并非孤案,汉宣帝刘询早已做过。刘询(刘病已)是戾太子刘据之孙,因巫蛊之祸一案,刘据这一脉已经被汉武帝废除,刘询身份是平民,根本不可能有继承权,霍光立刘询为帝时,提出的是“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让刘询以小宗入继大宗,因此刘询不是以刘据孙子的身份入嗣大宗,而是作为汉昭帝继承人身份继承大宗,刘询在法理上是汉昭帝的后代。所以,刘询继位之后,一直没有为巫蛊之祸翻案,一直没有追封父亲、祖父为帝。

以今天眼光来看,刘秀做法多少让人感到别扭,但在“王侯将相还有种”的汉代,嫡出就是嫡出,庶出就是庶出,两者贵贱泾渭分明,因此刘秀做法符合时代气息,并不会有什么内心别扭。

汉代墓葬特点

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接近辽南的山东长山岛少量存在)。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贝墓存在于辽南的沿海地区,已发掘的有100余座。贝墓是以海蛎、海螺、蛤蜊、鲍鱼壳、海帽等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墓室。做法是先掘好土圹,在墓底铺一层贝壳,四周竖立木板为椁,入墓后盖上木板,空隙处塞实贝类,然后封土。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贝墓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这里说的“蜃”,便是贝类,《辞海》解读是大蛤。郑玄解释:“蚌蛤之蜃,犹塞也,将井椁塞下以蜃,御湿也。”所以用贝壳筑墓,是因为贝壳坚硬不朽,又防御潮湿,保护尸体不易腐坏(《周礼·地官》)。

辽南贝墓最早由日本人于1931年发掘数座。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发掘大连市营城子41座;1957年发掘旅顺口李家沟26座;1975年至1978年发掘普兰店市花儿山乡30余座。此外,还在瓦房店市、金州区、旅顺口区,大连湾等沿海地区分别发掘数十座。

辽南贝墓绝大多数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仅有少部分。其墓葬形制与内陆一致。西汉前期多为单室墓,中期多为夫妻分室合葬墓,后期多为夫妻同室合葬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墓(即以贝壳与卵石或石椁合筑)和贝砖墓(以贝壳与长方形素砖合筑)为主。

辽南的贝墓之多、之集中,为我国各地区的墓葬所仅见。其原因是辽南地区近海,人们养成喜爱贝类的食俗,因长期经验,发现贝壳坚硬而又隔绝潮湿,所以取来作为墓葬的材料。再是辽南沿海的贝类丰富,30多年前,海水落潮时潮出的贝类蛤蜊遍布、锥螺成堆,汉代自当更为丰富。从发掘的贝墓分析,许多贝类,尤其是锥螺内脏完好,说明是在筑墓时现从海水中取来的。

但是,随着砖石结构的墓葬产生与发展,贝墓逐渐消失。因为贝壳筑墓毕竟没有砖石使用方便,砖石可以砌出宽大整齐的墓室,贝壳零散,作为墓葬材料,要借助木板。当人们的生活居室的主要建筑材料以砖和石为主后,墓室自然也就要改用砖石。所以,西汉后期以前为贝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贝砖配合使用,到东汉中期已不再有贝墓。

贝墓起源并集中在辽南,山东长海县受辽南的影响也出现少量贝墓,而内陆地区不见贝墓, 内陆省的沿海也少有发现。

第二个特点是“族坟墓”异常突出,是先秦“同族相葬”制度的延续。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形态,是上古氏族公社的基本社会结构。进入阶级社会后,奴隶主进一步强化宗族、宗法,以此统治人民。与当时的土地国有制相适应,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死者也按宗法制度“同族相葬”,这就是历史典籍中说的“族坟墓”。这种墓葬制度,在西周和战国时期极为盛行。

然而,战国末年各国变法导致土地私有制逐渐合法化。西汉时土地自由买卖,使墓地也逐步成为一家一户所有的私有财产,“族坟墓”制度遂被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家族墓地,不同的家族根据其地位选择墓地,强宗豪族的墓地连绵多代,但一般家族世代族人增多,各房各支,各家都可以自择墓地,这就造成了”族坟墓”的瓦解。

然而西汉王朝建立后,为强化集团统治,仍以种种方法使奴隶社会的宗族关系继续存在下去。其中一法是让每个宗族成员固定在一个地缘土地上,世代聚族而居,同时以丧葬形式强化这种血缘与地缘关系。使每个成员都视祖茔神圣不可动摇,生是亲属,死必同茔,即使远离故乡而生活,死后也要“叶落归根”,葬入祖茔。东汉的郑玄为之诠解说:“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一宗一祖“生相亲爱,死相哀痛”。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宣传,使同地而居,同族而葬的观念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这种影响在辽南地区格外突出,每每发掘汉代墓葬,皆是排列整齐有序,密集相接的墓群,分散或孤立的汉墓甚少。1953年春,在鞍山市沙河东的窑场建设工程中,一次清理400多座密集相连的汉墓。同年,在海城大屯清理一个80余座墓葬的汉墓群。1954年,在辽阳太子河筑堤清理200多座墓室的汉墓群,1955年又在辽阳三道壕清理数群东汉墓,其中一个童棺墓地,一次掘出368个排列十分密集的儿童瓦棺墓。大连地区的汉墓更是成群发掘出现,例如:1954年在营城子一次清理40多座西汉贝墓、十几座砖室墓,共计52座汉墓同属一族。旅顺铁山地区、江西区、北海区、大连湾、金州董家沟、普兰店花儿山乡及庄河、瓦房店等地区皆发掘几十座密集相接的汉墓群。

例如大连市营城子汉墓,一个墓地数百座汉墓,有贝墓、贝石墓、贝砖墓、砖室墓、石板墓。这个墓群跨越年代达四五百年之久,属于同类型墓葬集中在一起,越是外围时代越晚。由此可知,这些墓主都是按宗族内各直系宗亲的血缘关系及世系辈份,依次埋入墓地的。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六亲有次,不可相逾,相逾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贾谊:《新书》)。

1953 年发掘的鞍山沙河东的一个汉墓群400多座。而据调查估计这个墓地原有汉墓在千座以上(孙守道:《论辽南汉魏晋墓葬制之发展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1期)。根据发掘的400多座墓葬,其排列方位、形制、随葬特点、墓葬材料、墓室结构,都说明这个墓群是一个宗族墓地,而因入墓时代不同,排列有序,并体现了绵延相接的特点。

辽南地区的汉墓群正是先秦“族坟墓”的延续,说明宗法关系在墓葬制度中体现强烈。这一情况在内陆地区虽有反映,但没有辽南地区反映集中。从汉代的这种突出的墓葬制度,又反映了汉代时期,辽南地区的社会宗法制度、宗法关系、宗法观念较内陆强烈、稳固。从而为我们研究辽南的历史文化、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答:汉代墓葬特点如下

1、继承战国以后在墓上堆筑坟丘的作法,并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茔域。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阙,阙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还列置人物和动物的立雕石像。

2、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

3、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

汉朝建立时是北方汉族的中央贵族统治,后来演变为东汉末年的南北朝。北朝,主要由东晋开始。南朝,是南汉末年建立。南汉末年至南宋初,南方南朝建立的王朝以齐、楚、北朝为主,在建立了南方政权后,又出现了吴、越、东吴,还有一个割据南方的南宋,此后几千年形成了一个割据明显的割据局面。而在我国第一批的发现的汉代墓葬中,多数是汉代的陵墓。

汉人墓葬不能代表汉朝,那么汉代墓葬具有何种特性?它们又形成了特殊的墓葬特征吗?汉代是我国的历史朝代,它的统治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昭帝刘弗陵时期,第二阶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期,汉朝在全国多设郡,分封皇族贵族自立为王,汉朝的一些王朝分都有贵族宗亲的继承。但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出现了地主领主对国君进行征伐的权力,建立武力机构。

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一些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统治逐渐固定。出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贵族封王,甚至大规模的征服。而由于我国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大片荒地广大,由于气候炎热造成农业发展受到地形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大量落后生产方式的大规模生产被淘汰。再加上一大批西域胡族地区的游牧民族侵略,汉武帝对于西域地区进行了广大的征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外扩张东方。

汉代是历史的朝代,从汉昭帝刘弗陵一直到东汉建立,大约是五百七十余年。汉族自从在东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就长期统治在东方,直至东晋建立统治疆域达到了极限。后因刘秀晚年遇到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导致东晋建立统治疆域达到最大。南方的汉人在王朝更替中失去了绝对统治权。汉朝时的汉人主要是汉初至汉中灭、汉末,中后期的南北朝时期。

西汉末年皇帝

汉宣帝刘询,即位前名为刘病已,其曾祖父是汉武帝,祖父是太子刘据,父亲是史皇孙刘进。前91年,六十六岁的汉武帝,在位已经五十年,年老昏聩,太子刘据,被奸臣陷害,起兵造反。汉武帝派兵镇压,在一片混乱之中,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自杀,刘据的三个儿子也都被杀。

刘据的孙子刘病已,此时还是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汉武帝下令将他关押,后来,汉武帝意识到错了,悔过,刘病已被释放,由祖母史家抚养。前87年,七十岁的汉武帝去世,其八岁的儿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而对于曾孙刘病已,汉武帝也留下遗命,将其收入宫廷抚养,算是承认了他的皇族身份,这一年,刘病已还只是个四岁的儿童。

汉武帝刘彻六个儿子,他去世后帝位在长子系和幼子系两系中传递,此时继位的是汉武帝八岁的幼子刘弗陵,汉武帝遗命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霍光身为大司马大将军,尽忠臣本色,尽心尽力辅佐年幼的皇帝。

汉昭帝在位十余年,一改汉武帝的弊政,汉帝国政治清明,与民休息,国力渐渐恢复。

与此同时,刘病已也渐渐长大,此时,他的叔祖父汉昭帝在位,国泰民安,当时他看起来与皇位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他得以经常出宫,在民间游走,因此颇知民间疾苦。

前74年,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去世,没有儿子,大权在握的霍光,先后扶立了两个皇帝,前面一个不成器,很快被霍光给废了,然后,霍光经过深思熟虑,扶立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宣帝。汉帝国皇位,由幼子系转入长子系。

这一年,刘病已十八岁,即位后,改名刘询。霍光在世时,汉宣帝战战兢兢,生怕哪点做不对也被霍光废掉,直到霍光去世,汉宣帝才渐渐扬眉吐气,逐步取得大权。

秦皇汉武在历史上的危害,就是创造并强化了皇帝这个角色,使得中国历史出现了专制,皇帝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可以任意欺压众人,这是在皇帝出现以前所没有的现象。因为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刘家皇帝都有狠毒刻薄寡恩的一面,汉武帝不用说了,汉景帝对晁错也颇为狠毒,而汉宣帝也是如此。霍光有两个儿子,他将其中的霍山过继给大哥霍去病为子,霍山生子霍云,霍光自己的儿子是霍禹。汉宣帝本可以保全对汉帝国有大功的霍氏家族,但是,他故意刺激霍家,最后逼得霍家造反,然后他再出手镇压,结果,霍去病的儿子霍山、孙子霍云自杀,霍光的儿子霍禹被腰斩,霍家被满门抄斩。

在霍光活着的时候,汉宣帝虽然战战兢兢,但是,他还是做了一件他想做的事情,立他在民间所娶的妻子许平君为皇后,而没有立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

霍光的那个头发长见识短的老婆霍显,她心里只有她女儿,因此不顾一切地毒杀了皇后许平君,然后,霍成君立为皇后,但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大权独揽,狠狠地报复了霍家,为许平君报了仇。

汉宣帝重用他自己的外戚许家和祖母史家,另外,汉宣帝虽然灭了令他恨之入骨的霍家,但对于他曾祖母卫子夫以及卫青的卫家,他则是封赏有加的。

汉宣帝性格刚强,颇有智慧,治国有方。在生活上,汉宣帝对于女色方面一般般,不甚爱好,汉宣帝身为皇帝,女人很多那是自然的,他先后三个皇后,许皇后,霍皇后、王皇后,后两个皇后无子,许皇后生一子,后来其他几个女人也生了儿子,汉宣帝一共五个儿子,但是,汉宣帝最爱的还是许皇后许平君,因此,他虽然看出了许皇后生的长子刘奭(音SHI,四声)性格懦弱,以后会毁了刘家江山,但还是没有忍心换掉他,仍然立他为太子。

前49年,汉宣帝去世,他活了四十二岁,在位二十四年,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汉元帝活了四十一岁,二十五岁继位,在位十六年。

汉元帝的女人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政君和王昭君。王政君立为皇后。汉元帝的各位女人,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形成三系皇帝。

1、太子系:汉元帝的太子刘骜,即后来的汉成帝,汉成帝的女人中最有名的是赵飞燕姐妹花,也就是说,王政君王昭君是赵飞燕姐妹花的婆婆一辈。汉成帝生于前51年,活到前7年,活了四十四岁,十九岁继位,在位二十五年,他耽于酒色,荒淫无道,他的母亲、太后王政君,乘机大力提拔王姓外戚,王政君的侄子、也就是汉成帝的表弟王莽,初步展露头角。汉成帝有四子,皆夭折,在他之后是两个侄子先后继位。汉成帝时期,西汉走下坡路的趋势愈加明显。

2、次子系:汉元帝的次子定陶恭王刘康,他的儿子刘欣,继承了汉成帝的皇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是个彻底的同性恋,当然无子了。刘欣生于前25年,去世于前1年,活了二十四岁,十七岁继位,在位七年。他与男宠董贤的断袖故事,广为流传。

3、三子系:汉元帝的三子中山孝王刘兴,他的儿子刘衎(音KAN,四声),继承汉哀帝之位,是为汉平帝。汉平帝九岁即位,十四岁病故。汉平帝在位期间,太皇太后王政君大力扶持王莽,王莽大权在握。

王莽将女儿嫁给汉平帝,完全仿效霍光。汉平帝与当年霍光辅政的汉昭帝一样,活得不长,当年霍光另立成年明君,结果招致被满门抄斩,王莽吸取了霍光的教训,立了一个婴儿刘婴为皇太子,称为孺子婴,但这也还是不够安全,最后王莽干脆篡位,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

刘婴是汉宣帝第三子楚孝王刘嚣的曾孙,也就是汉宣帝的五世孙。西汉中后期,从汉宣帝到孺子婴,五个皇帝一个皇太子,共传了五代,即: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堂兄弟、孺子婴。

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莽政权,本来形势对于王家来说一片大好,可惜王莽即位后,连续倒行逆施,很快局势大乱,各地纷纷起兵反抗。公元23年,绿林军攻进长安,王莽被杀。

25年,二十岁的刘婴在凉州一带被一伙人拥立,已经攻占长安的绿林军更始帝刘玄派出丞相李松,将刘婴斩杀。就在这一年,绿林军的另一部刘秀,兵强马壮,在河北一带宣布独立,建立东汉。

西汉中后期的皇帝,皆为汉宣帝及其子孙,都是汉宣帝系统的,而东汉光武帝刘秀,则另起炉灶,是另一系统的,刘秀生于公元前5年,活到公元57年,活了六十二岁,他二十八岁时,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在位三十三年。汉光武帝刘秀和更始帝刘玄,都是汉武帝的哥哥长沙定王刘发的六世孙,而宠爱赵飞燕姐妹花的汉成帝,则是汉武帝的六世孙,从辈分上来说,刘秀与汉成帝同辈,只是年龄小了近五十年。刘秀对汉成帝颇为不屑,刘秀出身农家,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平定战乱,他常说,当时的乱局,即使汉成帝复生也无办法,言下之意,只有他才有能力平定。

也就是说,西汉中后期,汉宣帝刘询及其子孙,共传了五代,但是,后几代不成器,被王莽篡位,结果,另一系统的刘秀,恢复了汉帝国,从辈分上说,刘秀相当于汉宣帝刘询的孙辈,当然,实际上从年龄上说他比汉宣帝的孙子汉成帝年龄要小很多,差了几十年。刘秀不是汉武帝汉宣帝一系,他是汉武帝哥哥长沙王那一系的,两个系统,年龄上差一些,也是常见的。

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是孺子刘婴。汉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

汉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汉朝历代皇帝顺序如下: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在位。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至前188年在位。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8年至前157年在位。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至前141年在位。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在位。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年至前74年在位。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至前33年在位。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至前7年在位。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至前1年在位。

汉平帝刘衎,公元1年至5年在位。

汉更始帝刘玄,公元23年至25年在位。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其中西汉为汉高祖刘邦建立,以上是西汉历代皇帝顺序;东汉为光武帝刘秀建立,以下是东汉历代皇帝顺序:

光武帝刘秀(公元25至57年在位)、

孝明皇帝刘庄(公元57至75年在位)、

孝章皇帝刘炟(公元75至88年在位)、

孝和皇帝刘肇(公元88至105年在位)、

孝殇皇帝刘隆(公元105至106年在位)、

孝德皇帝(不详)、

孝安皇帝(不详)、

孝顺皇帝(不详)、

孝冲皇帝(不详)、

孝质皇帝(不详)、

孝穆皇帝(不详)、

孝崇皇帝(不详)、

孝桓皇帝(公元146至167年在位)、

孝元皇帝(不详)、

孝仁皇帝(不详)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217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高考为何包揽前三?他们的无奈原因是什么?下一篇:阿拉伯古时候又叫什么 阿拉伯与古印度有关系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