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历史上姓农的皇帝有 杨姓皇帝五代十国在哪里

导语:历史上姓农的皇帝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姓皇帝。这些皇帝大多出自晋阳杨氏宗族,其在北方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导航:

  1. 历史上姓农的皇帝有
  2. 五代十国都是什么民族
  3. 历史上有几个姓杨的皇帝,君主,国王
  4. 南唐和五代的区别
  5. 大理国的建立灭亡经过
  6. 秀山历史
历史上姓农的皇帝有

杨姓来源于百家姓根本的姬,隋朝的皇帝都姓杨,杨坚杨广杨侗杨浩等,除了隋朝之外,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的皇帝也是杨姓,包括杨隆演、杨溥、杨渥等人物。

五代十国都是什么民族

五代十国各方民族介绍:

8世纪中叶开始称雄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出力很大。9世纪初被迫分3支西迁,高昌回纥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恢复了北庭。五代后唐时占有了营、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滦河下游)。一支南至甘州(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除了统一青藏高原外,11世纪初为西夏所并;一支西迁到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史称西州回鹘;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12世纪建立了黑汗王朝。

东北方面形势也有新的变化。契丹和奚脱离了唐朝控制后,日益强大。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帝国。后晋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体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晋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与契丹以河北白沟河和山西内长城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6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同为青藏高原上三大势力。至7世纪下半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称雄漠北。公元840年左右,后多次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时期。

西南有南诏的建国。隋唐时代在云南洱海周围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和白蛮等族长期融合形成了6个部落时在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南诏叛唐附吐蕃,史称“六诏”,诏即王的意思。蒙舍地处六诏最南大破吐蕃泫锐性收理毕壕揩,又称“南诏”。唐高宗时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7世纪80年代吐蕃势力伸入洱海地区。唐朝为牵制吐蕃势力,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902年为郑氏所篡,建长和国。南诏亡。后经赵氏天兴国(928~929)、杨氏义宁国(929~937)建立了大理国。至937年政权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国。

自汉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的越南北方地区于10世纪中叶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前后仅维持20余年。

历史上有几个姓杨的皇帝,君主,国王

杨姓来源于百家姓根本的姬,隋朝的皇帝都姓杨,杨坚杨广杨侗杨浩等,除了隋朝之外,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的皇帝也是杨姓,包括杨隆演、杨溥、杨渥等人物。

南唐和五代的区别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 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权正式灭亡。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五代十国(902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五代是指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后迁都南昌。传三世,享国39年(939年~978年),至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所灭。版图在长江以南的江苏、江西及湖南一部分地区。

五代(907年~960年)是指在长江以北黄河流域相继存在的五个政权:后梁(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1年)、后周(951年~960年)。

南唐立国时间与后晋相当,但存续时间比五代任何一个政权都长,疆域在长江流域;五代疆域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这是两者的区别。

南唐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有一种争议说,北宋灭亡了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时间要从公元907年延续到979年。

五代十国不是指一个大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时期。就如同魏晋南北朝。不是以从某某朝开始,一定要到某某朝灭亡才算一个时期的结束。当那个大时期中并存的众多国家分崩离析个个击破时,剩下少数国家就开始并入主体国家历史的轨迹了。

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后唐的时间是:后唐的建立至其亡国历时十三年(公元923年至936年)。史家为了区别由李渊所建立的唐朝,而加上后的字眼。

南唐的时间是:南唐(937年-975年)———也就是后唐灭亡之后南唐建立。后唐在南唐之前。当然,都是割据势力,没有大一统的格局。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国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但因资料和遗迹极少,并未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五代十国兴亡,被北宋所灭: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他们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一、时代的区别: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后迁都南昌。 二、建立者不同:

唐朝: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 南唐:“南唐”是在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三、局势的区别:

唐朝: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南唐: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在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大理国的建立灭亡经过

大理国几乎和宋朝同始终,但比宋朝早建立二十多年(宋建于960年),又比宋朝早灭亡二十多年(宋亡于1276年,残余势力亡于1279年)。

大理国亡于元宪宗蒙哥三年(1253年),灭掉大理国的是谁呢?正是蒙哥之弟、后来统一天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大理市的大理国,国力强盛,宋朝始终没有拿下的勇气。

建立北宋的赵匡胤出兵消灭后蜀时,他在地图指着大渡河对大将王全斌说:“此外非我有也!”赵匡胤是出了名的欺软怕硬,他当然没有勇气攻打地理环境复杂,人心又比较团结的大理国。

大理市在元朝时为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大理府,清朝时没什么变化。大理市的前身是大理县,而在清朝之前,大理县则称太和县。

乛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大明七年(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1254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公元937年段思平发动起义,建立了大理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理都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理国延续316年间没发生过大的战争和动乱,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但大理国的人们绝对没想到,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一个游牧民族会给他们带来灭国之灾。

1253年蒙哥汗(元宪宗)命其弟忽必烈领10万大军从宁夏六盘山出发,分三路进攻大理。12月12日攻破大理国都,大理君主段兴智逃往昆明。

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还,留下大将兀良合台继续攻打大理各部,这一年秋天,攻破昆明,段兴智逃往宜良,后被兀良合台俘虏,大理国灭亡。

云南行省建立后,段兴智被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守云南。段兴智不但捡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比当初当大理君主的时侯还舒坦。所以,他对蒙哥汗很是感激。

历史上跟两宋鼎足而立的大理国承接于唐朝时的南诏国。

南诏国灭亡后,所辖国土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动乱,白族人段思平趁乱崛起,于公元937年(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

大理国的疆域和面积都与此前的南诏国相仿,政治制度也基本承袭南诏。

大理立国300余年,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首领为王。

大理与北宋仅隔20余年先后建立,宋军进入四川,消灭了割据西南的后蜀政权,也就停止了向西南进军的步伐。

大理国遣使持书牒向宋朝表示祝贺,后又向宋朝呈送公文要求通好。

这里还有一个“宋挥玉斧”的传说,据《南诏野史》记载,宋将平定四川后,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

但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唐朝的灭亡是由于南诏的原因,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

他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自此300余年宋朝与大理国一直划江而治。

客观来看,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成,北有强敌契丹,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也不容许它把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而大理国建国后,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以儒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双方均无意扩张疆域,所以始终保持和睦共处的局面。

大理国创始人段思平曾经官拜节度使,也是武将出身。

在唐末到宋初那段军人政权盛行的时代,武将夺取政权极为常见。

段思平借用云南东部的蛮夷部队击败了刚成立不久的政府军。

为了充分发挥蛮夷部队的战斗力,段思平和他的军师为士兵们编了一个鼓舞士气的故事。

段思平说,他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醒来大惑不解。

军师断定此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

此解一出,军心大振,攻城略地,一举击败对手。

段思平建立了大理政权后,云南地区原有的家族势力仍在。主要格局是两强对峙:东部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和西部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

这两家拥有的势力之大,可以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礼、争夺权力。

直到有一天,杨氏家族杀了段氏皇帝,自立为帝。高氏家族立即起兵平叛,剿灭杨氏,恢复段家王朝,并借机将势力扩展到大理全境。

在权力的诱惑下,高氏也忍不住废段氏而自立为帝,但云南诸部反对,高氏继承人不得不重新将帝位让与段氏,却依旧保存了高氏的权势。

13世纪中叶,在蒙古军队征服大理前,大理由高氏兄弟执掌国政,国王段兴智大权旁落。

大理立国300多年来从未发生对外战争。面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争斗,大理圄一直置身事外,不予理会。

可现在,蒙古军队的威胁就在眼前。

新崛起的蒙古汗国正在发动灭亡南宋的战争,如同曾向南宋借道灭亡金国一样,这一次蒙古又向大理借道进攻南宋。

这种迂回包抄的战术手段是北方游牧民族围猎时惯用的打法。

而此时,大理已经国势衰微,政权风雨飘摇。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人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

郭宝玉的回答是:“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

于是,成吉恩汗在临终之前,便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的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构想由其后人付诸实施。

而据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确曾派遣过一支部队进攻大理,军队到达金沙江边而还,这应是蒙军对大理的第一次进攻。

蒙军对大理的第二次进攻发生在1244年。

此时蒙古已灭金,开始实施“先下西南,迂回夹击南宋”的大迂回战略,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攻打长江中下游重镇襄阳。

为此,蒙军在进攻四川的同时,派出另一支部队,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进攻大理,企图绕道云南直达川南,但未获成功。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他的弟弟忽必烈发动第三次进攻大理。

忽必烈为这次军事行动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此时忽必烈36岁,而他的父亲拖雷和兄长蒙哥都是在20岁左右便担任了远征军的领导任务。

忽必烈希望抓住这个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机会,奠定其个人在蒙古政权中的地位。

1253年夏末,忽必烈在临洮(今陕西省西北部)集结军队,然后开始向南进军。

出发前,忽必烈派遣了一个由三位使节组成的使团前往大理,要求大理国王投降。

此时大理国王段兴智只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大臣高泰祥(又名高祥)手里。

高泰祥拒绝向蒙古军队投降,并把三个使者全部处决了。

忽必烈分三路向大理进军。

西路军沿四川阿坝草原向云南挺进,忽必烈统领中路军经大雪山、过大渡河、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合,东路军过大渡河直接进入云南境内。

忽必烈的队伍在11月到达了金沙江。

面对滔滔江水(作者所见10月丽江古城附近的金沙江水平缓且不宽,军队渡之应不难),归附蒙军的当地酋长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军于是利用现成的材料制作了大量皮筏。

也就是,将剥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门等处扎紧,然后充气作成皮囊,再用多个这样的皮囊拼扎成皮筏。

不习水性的蒙军就这样顺利渡江,史称“元跨革囊”。

渡江蒙军迅速击败了江对岸惊慌失措的大理军,迫使高泰祥撤回都城。

忽必烈再派使者到大理劝降,高泰祥为展示抵抗决心,又杀了使者。

忽必烈三路大军长驱直入,没有受到太多抵抗就包围了大理城,其形势与当年唐军攻南诏极其相似。

只是,大理找不到当初吐蕃这样的强劲盟友来助一臂之力,蒙军的攻击力似乎也更强。

大理军背城出战,惨遭大败,蒙古军队攻占了大理城。

国王段兴智与宰相高泰祥弃城而逃,分别逃至昆明和姚州,但均被抓获。

高泰祥仍然不愿意投降,最终被杀,临刑前感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

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

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地方土司,承袭三十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征服大理各部后,蒙哥令大理国王段兴智和其他各部首领继续统治原属各部,以巩固蒙古对云南的统治。

秀山历史

秀山因地处境内高秀山,故名。高秀山,耸立千丈,秀色如画,故名高秀山。秀山置县始于乾隆元年,以县西一百八十里的高秀山为名。1983年设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司的历史,最早详细记录就是五代,共有冉氏、杨氏、田氏三大姓。当时中原混乱、十国分裂,现在的秀山、酉阳地域,全被土著民族酋领割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315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秦朝的三种货币中,哪种是最具欺诈性的?下一篇:项羽是姬姓还是芈姓 范增是哪个国家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