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古代各国灭亡时间和建立时间 历史上秦朝的兴衰

导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21年,灭亡时间为公元前206年。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秦朝在短短15年的统治期间,也经历了兴盛和衰落,最终走向了灭亡。

目录导航:

  1. 古代各国灭亡时间和建立时间
  2. 中国秦朝以前实行的所有政治制度
  3. 秦朝的兴衰
  4. 两汉的兴衰时间轴
  5. 大秦帝国小说百科
古代各国灭亡时间和建立时间

以下是一些古代各国的灭亡时间和建立时间的简要列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性和时间的演变,某些日期可能有争议或模糊不清。此外,这只是一个概述,不包括所有古代国家。

埃及:建立时间约为公元前3100年,灭亡时间约为公元前30年(埃及被罗马帝国征服)。

美索不达米亚(包括巴比伦、亚述、苏美尔等):这些古代文明的建立时间约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900年左右,最后一部分独立国家灭亡于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

古希腊:各城邦的建立时间各不相同,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古希腊地区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在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帝国征服。

古罗马:建立时间约为公元前753年,灭亡时间约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然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延续至1453年。

中国: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各朝代的兴衰替代非常复杂。中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而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灭亡于1912年。

印度:印度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涌现了许多古代王朝和帝国。印度次大陆的早期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许多王国和帝国兴起和灭亡,其中一些著名的包括摩揭陀帝国、孔雀王朝和印度教徒帝国。

请注意,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国家的简要列表,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历史没有在此列出。古代历史非常广阔且复杂,涉及众多文明和王朝,因此建立和灭亡的具体时间可能会有所争议。如需详细了解特定国家或文明的历史,建议查阅专业历史书籍或进行深入研究。

下面列举了一些古代国家的建立时间和灭亡(或结束)时间的例子:

古埃及:约公元前3100年成立,持续了几千年,直到公元前30年左右,被罗马帝国征服。

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94年成立,于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国征服。

古希腊:约公元前800年(根据不同城邦而异)开始形成,然后分为许多独立的城邦,由于长期冲突和外部入侵,最终在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

古罗马帝国:约公元前753年成立(传说中的创建时间),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推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持续至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古印度:古印度历史非常复杂,形成了许多王国和帝国。其中,摩揭陀帝国(公元前322年-公元185年)和孔雀王朝(公元320年-公元550年)是一些重要的代表。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然而,秦朝只持续了短暂的时间,在公元前206年灭亡。

以下是一些古代各国的灭亡时间和建立时间的简要列表:

古埃及:

建立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

灭亡时间: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征服埃及,结束了古埃及文明的统治)

古希腊: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800年左右

灭亡时间:146年(罗马帝国征服希腊城邦,结束了古希腊城邦的独立统治)

古罗马帝国:

建立时间:公元前753年左右(古罗马共和国)

灭亡时间: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古印度: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哈拉潘文明)

灭亡时间:约公元前1850年左右(哈拉潘文明衰落)

注:古印度是一个区域和文化概念,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和

古巴比伦帝国:

建立时间:公元前1894年左右(巴比伦第一王朝)

灭亡时间: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

这只是一些古代国家的例子,每个国家的历史都非常复杂和漫长,有不同的王朝和政权的更替。具体的建立和灭亡时间可因历史事件和学者观点而有所不同。

中国秦朝以前实行的所有政治制度

首先中国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秦以前是邦国。周行宗法封建,周天子分封诸侯,基本都是自家人或者前朝贵族。诸侯国内一切事务是自己说了算,继承人也是自己的后代。

诸侯下面是士大夫,士大夫属于诸侯国内的大族,比如晋后期的六家,最后被韩赵魏灭了其他三家分了晋。

周天下只是名义上的共主。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可以说秦以后是郡县制。皇帝是唯一的核心,地方不再以以往的贵族来管理,而是中央派选官员代理治理。这些官员只对地方具有治理权。这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因为一切地方关系都是由中央决定。

刘邦建立汉朝后,实行了封建,郡县并行的政策。后来地方诸侯国势力还是逐渐被削弱。最后名存实亡。

中国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在原始民主制的废墟上产生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中国秦朝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是奴隶制社会,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在原始民主制的废墟上产生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约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代伯益为君,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度,开始实行王位世袭传子制度。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氏族公社的贵族转化为国家的统治者,氏族的公有土地转化为奴隶主国家的国有土地,建立起奴隶主统治的国家机构、军队和法律制度。

夏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部族奴隶制特色。夏王朝是在许多氏族部落拥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夏的灭亡也是因为“九夷之师不起”,陷于孤立而被商起兵打败。这种部族奴隶制的特色一直延续到商、周二代。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继起。商王朝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建立起以宗法式家族制度为核心的贵族奴隶制。

商王是最大的奴隶主贵族的族长,国家权力被奴隶主贵族垄断,政府官职由奴隶主贵族世代相袭。

商王朝实际上是由许多贵族家族的骈支所构成的。商王依据血缘的亲疏远近分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强调“尊祖敬宗”,把宗庙祭祀列为国家大事,用族权来维护和加强王权。商统治者为了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镇服四方诸侯和进行掠夺战争,加强了国家机器,逐步建立起以国王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内外职官体制,初步形成了地方政权体制,进一步体现出按地区组织和管辖居民的国家特征。随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阶级斗争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与诸侯分权矛盾的发展,商代历史上出现了5次周期性治乱兴衰。约公元前11世纪,周灭了商朝,建立周朝。

西周

西周王朝建立后,因袭商代政治制度,将以宗法式家族制度为核心的“亲贵合一”组织原则进一步制度化。

周朝统治者为了控制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实行分封制,把新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或异姓的贵族。周王在宗法上是天下的大宗,政治上是天下诸侯的共主,称为天子。周王、诸侯以及卿大夫均由嫡长子世袭,形成周天子统帅诸侯,诸侯统帅卿大夫的宝塔式政权结构,国家组织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典型的宗法奴隶制。

西周后期,由于阶级矛盾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周王室衰落,诸侯强大,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动摇。公元前771年西周亡,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土地大量出现,作为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天下诸侯并峙,政由方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强大的诸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取代,与分封制相配合的宗法制度也随之动摇。旧的“礼、乐、刑、政”难以继续维持,奴隶制政治制度走向崩溃。

战国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是中国封建制国家形成时期,也是由诸侯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时期。随着奴隶制政治制度的崩溃,战国时代的各强国为了称雄,纷纷进行变法,逐步确立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

各国先后废除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建立起以国君为首的封建官僚制度。国君是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掌握军政大权,是国家的主宰。国君之下文武分职,丞相和将军为文武百官之长。地方上形成了郡、县政权的组织体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对官僚的严格约束和对地方的绝对统治基础上初具规模。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灭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

国家机构组织

夏王朝建立后,逐步设官分职,建立了一套国家机构,以维护奴隶主专政,各级官员成为国家机器的主要体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机构的组织由简到繁,逐步完备。先秦时期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演变

先秦,尤其是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神权政权结合

先秦历代统治者都用神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神职事务官属的设置,在先秦尤其是夏、商、西周的国家机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商朝对于国家的政务活动几乎是无事不卜。商王朝有一个庞大的贞人集团──“多卜”。西周王朝也把对鬼神的崇拜作为国家政务的头等大事。统治者列官分职祭祀天地鬼神的真正用意在于“教民事君”。

君主专制制度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组织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特别是周朝建立后,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和适应大规模封邦建国的政治需要,建立起比商朝更严密的宗法制度和以天子为塔尖的宝塔式的等级权力结构。“大宗维翰,小宗维城”,盘根错节,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全国形成一套完整的统治网。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嫡庶之制,其实质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关系,确保王位、爵位和财产权世代由贵族嫡长子继承,防止因继承秩序上的紊乱而削弱整个贵族阶级的统治力量。

为适应宗法制度的“家天下”、家国一体化,统治者不仅建立国家政务机关,而且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先秦国家的宫廷事务官属多由王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处君侧,权倾内外。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战国时的太宰、郎中令、宦者令等多位尊势隆,权力很大,对政务决策和一代政治具有很大影响。商周时期开始有内廷与外廷之分,开后来历代王朝内朝与外朝之分的先河,形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秦朝的兴衰

秦穆公用商秧变法至秦二世篡位灭亡,大秦兴衰200余年。

老秦人本是周天子策封的秦伯,为抵御胡人立下汗马攻劳,封秦地,都咸阳。秦王赢渠梁为振兴秦国,用商秧变法改变了秦国积老成弱的现状,迅速崛起,使得山东六国不敢睽秦。秦二世暴政,使得楚人一炬,尽为烣土。

1、秦朝的兴起历史:

秦本是西方小国,几代人都前赴后继与戎狄战斗,逐渐强大起来。西周孝王曾封给养马人非子一块土地,地名秦(甘肃清水县),在戎狄间。宣王封非子曾孙秦仲做大夫。秦仲攻西戎战死,子孙都戮力攻戎,国势渐盛。

秦仲孙秦襄公因为救幽王有功,又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因此平王封襄公做诸侯,逐渐拥有了西周故地,成为西方强国。秦采用戎狄法律及文化,虽成西方大国,却被东方华夏诸侯所轻视,不让它参与盟会。秦君大多都是有作为的君主。秦文公设史官,定法律。

德公建雍,秦穆公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他招揽天下贤士,起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到黄河边上。又灭诸戎,开疆千里,成春秋霸主。

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先后两次主持变法。他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鼓励个体小家庭生产,发展封建经济;普遍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等。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秦国社会的转型,加快了由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向统一的封建国家迈进的步伐。

经过惠王、武王的苦心经营,到昭王时期,秦国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东方六国,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继续奉行“远交近攻”的既定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2、秦朝的衰落历史:

大兴土木,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修建了阿房宫,将六国原先的妃嫔全部关在阿房宫中,建筑之浩瀚令人咋舌,秦始皇到死都没有逛完阿房宫。

实行苛政,秦国的法令自商鞅变法之后就非常的严苛,在乱世中确实震慑住了很多的人,但是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天下太平法令却还如此的严苛,就会让百姓日夜忧虑,没有办法好好的生产劳作。

六国人心不服,虽然秦朝以武力一统六国,但是六国的人对秦人的统治还是很不服气,尤其是楚国人,秦国用卑鄙的手段囚禁了楚怀王,楚人心里还是很怀念楚怀王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陈胜、吴广起兵要用大兴楚这句话。

胡亥乱政,秦二世胡亥总是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将忠臣良将全部屠杀干净,最后自己也被赵刚控制,被指鹿为马,非常搞笑的一个人,最后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扩展资料:为巩固大一统格局,巩固中央集权,秦始皇又采取一系列行政改革。

第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地主,奖励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占有土地的数额,交纳赋税,就可以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第二,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第三,统一货币,以秦的“半两”钱作为流通货币。

第四,统一交通工具,实行“车同轨”、“行同伦”,确定车轨的标准宽度。

第五,统一文字,以当时在各国流行的小篆为基础,略加整理,作为标准文字通行天下。

第六,修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临洮,东到辽东,东西长达万里。

第七,没收天下兵器,将其熔化铸成12个巨大的铜人,防止天下人作乱。

第八,修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古,一条向东通河北、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

第九,迁徙六国贵族和豪富到咸阳,以利于对他们的控制。

首先,任何朝代都有崛起、强大、衰亡的过程;

其崛起、强大 从经济学上可以认为,是从贫瘠偏远的地方向文明、发达地域的扩张,这个容易理解,东方诸国较发达,物产较丰富;比如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即南方,其实也是为了衣食无忧的富庶生活,这个其实是人生活的客观需要导致了又这样的发展趋势;可谓地理、经济之必然;

其次,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本身好斗(即好战、好强),对仇家必然报复的族人心理和旺盛(可以理解为民风彪悍,知道现在那地方也是),而国家并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在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把这种性格转变为战斗的热情,转化到军事上,就变成一种对外的力量,使之军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策;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注意是彻彻底底的)用法家的思想变革了秦国的国策,法度,经济等各个方面;当时的国策是适应国家和当时历史的发展的,是积极进步的,其必将推动社会进程;变法先后颁布的法令条例,可以认为是秦国之本,即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基本国策;我们都知道看一个国家的体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就看宪法,宪法是立国时保证长期不能改变的基石;

秦朝由秦始皇历时十余年才建成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刚刚建成的秦国完全就是强盛无比,因为其他的国家的都是手下败将,没有谁敢说一句不,但你在短短十余年后,秦国却迅速灭亡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1、秦朝短期内很难获得认同。诸侯们历经百年统治导致百姓只知诸侯王,却不知周天子,那个时候人们没有统一的国家观念,并且各个诸侯国间壁垒分明又有极深的仇恨。

所以,当时的社会还是认可魏、齐、楚、赵的社会关系,对于新的秦国,他们没有一点认同感,而且还认为秦国是敌人,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常常有大量的叛乱和刺杀。

2、各地思想文化差异大。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搞好思想文化融合统一,但是因为长期的分裂,诸侯国都是不同的思想文化。比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法家文化,齐鲁尊崇儒家。所以文化差异那么大,每种思想又不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排外性。

秦始皇虽然完成了文字、车轨的统一,可在思想文化上,是达不到短期内的统一。最初秦朝尝试包容和接纳六国的不同文化,但还是失败了。

后来同意李斯“焚诗书”的建议后就有了著名的焚书坑儒,但这对文化却是致命的打击。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才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同意,这样也就是为什么到今天中国人都推崇儒家,可见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3、六国后裔多有复国之念。灭六国后,秦国还在对其他六国的贵族后裔进行屠戮,因为数量庞大的六国后裔对秦国造成了威胁。秦建立后,叛乱与刺杀事件背后肯定有六国后裔的操作,比如韩国的张良。

其实,秦末动乱就能看出最初造反的陈胜吴广就是六国人,而刘邦仍然是六国后裔,而这些矛盾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弭的。

4、统一速度太快造成的不稳定性。秦国用十年统一六国,所以就让秦国的急速膨胀带来了隐患,要想治理新生的庞大帝国是非常不容易的。

推翻分封制后,秦始皇必须推行行之有效的制度,但这要时间的检验,可是秦国膨胀的速度很快,而秦始皇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试错,所以,他只能照搬法家治国理念。而“商鞅变法”虽然适合新朝,却不适合逐步强大的秦国,但制度的老旧就造成秦国统治根基的不稳。

5、秦国商鞅变法后的制度,太富侵略性。可以说秦国是崛起于商鞅变法的,而且商鞅变法后的制度又非常具有实用性。

但有一点却被忽视了,以军功为晋升渠道让秦国的侵略性越来越强,导致秦国很难停止侵略和进攻扩张,可实际上,饱经战乱后的国家是需要修生养息的,战争只会加剧动荡。

所以在秦始皇统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稳定繁荣的一面,反而忽略了暗流涌动的危险,种种隐患让秦国很快又灭亡了。但是,如果秦始皇有足够的时间,其实也能解决好一部分问题,但他在位仅十一年后就撒手人寰了,因此就有了很多遗留问题,这让下一代君王也没有办法解决,于是堆积成大问题。

秦国皇室的祖先是给周孝王养马的。因为马养的好,被封在秦地建立城邑,称号秦赢。

使秦变为诸侯国的是 秦襄公。 从他开始秦国开始壮大。

为秦开国打下基础的是秦昭襄王。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密改遗诏,处死扶苏。扶持胡亥即位。后来赵高杀了胡亥,又立 子婴 为秦王。子婴即位后一个多月后被诸侯杀害。秦灭亡。

秦朝在统一六国前因秦王礼贤下士,善于用人,所以国力日益强大,而其他六国各自为战,相互制约,导致一盘散沙,在秦国的远交近攻的战略下,逐步被瓦解分化,最终全部被灭。

秦国建成后,没有吸取教训,任用奸臣,导致内讧,胡二时杀兄传位,引发社会动荡,最终走向灭亡。

秦国是华夏族在西北建立的国家,建立者是嬴氏部族,早在商朝时就是镇守西戎的部族。嬴氏部族在武王伐纣时帮助纣王,而且嬴氏有人参加了武庚叛乱,所以周朝建立时是没有秦国的。

秦非子 秦国的开国君主,为周朝养马养的好,受到周孝王赏识,被封为附庸,这就是秦国最早的根据地。秦字的古写法就是喂马的饲料,猫耳草的意思。虽然秦国后世明君很多,但开国君主秦非子也功不可没,在当然养好马也不是容易的事,不然怎么会受到赏识,还因此封了国。

秦庄公 秦庄公在位期间击败犬戎,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赐天水、今咸阳之地。虽然地盘上还不够大,却是后来秦国勤王和击败犬戎诸国的基础,意义重大!

秦襄公 秦襄公在位期间,犬戎灭西周,由于烽火戏诸侯的原因,诸侯没有救援,秦襄公带兵勤王,赶走犬戎,周平王面对一片废墟的镐京,决定东迁洛邑,秦襄公派兵保护。周平王感谢秦国护驾有功,将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赐给秦国。拿着空头支票,秦国经过多年努力,基本收复了周天子丢失的土地,秦国辟地千里,周天子正式册封秦国为诸侯,秦国成为大国。

秦穆公 秦穆公在位时秦国已经是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第四强国,秦穆公想通过册立晋君的方式插手中原事物,没想到稳定后的晋国成了秦国插手中原最大的障碍。秦穆公在崤之战大败后,经略西北,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穆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是三置晋君的大气和称霸西戎。此外,秦穆公任用贤臣,秦国国力得到发展。

秦孝公 秦国在战国初期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受到三晋的殴打,三晋联盟结束,秦国不能胜魏国。到秦献公时,虽然可以和魏国互有胜负,不足以改变秦国现状。此时,主张改变的嬴渠梁即位,即秦孝公。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商鞅入秦变法。商鞅之所以入秦,主要还是看重了只有秦国才能彻底变法,在其它国家里,会受到各种阻力,尤其是百家争鸣的学者们。变法后的秦国趁着魏国新败,东出夺取了西河之地,魏国迁都大梁霸业终止。秦国得到西河粮仓,国家越来越富。变法也产生了副作用,秦孝公死后,秦国大梁造商君被车裂,五牛分尸,大名鼎鼎的商鞅最后也只能享受身体被慢慢撕裂的快感,六牛是不是更爽?

秦惠文王 秦王在战国称王较早,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秦惠文王之所以是贤君,从他杀商鞅但是不废秦法就可以看的出来。当然不止这些,秦惠文王时灭巴、蜀、义渠国,蚕食三晋,个人感觉秦国灭巴蜀以后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趋势。巴蜀战乱较少,是天然的粮仓,是打赢长平之战的粮食来源之一。

秦昭襄王 秦国统一的前奏,秦国统一的大敌在秦昭襄王时期基本全部打废。齐国在六国的合击下丢失近半领土,从此看着谁都不顺眼。赵国精锐在长平之战损失殆尽,长期不能恢复。楚国丢失了郢都,只能东迁避其锋芒。灭周,迁九鼎。

秦王、始皇帝嬴政 秦帝国的缔造者,重用李斯,用王翦父子、蒙氏、李信等发起了风卷残云的灭六国战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秦王嬴政认为秦王已经不足以称谓帝国最高领导者,他认为自己德盖三皇功过五帝,称皇帝。后世的大部分皇帝都是只是一个称谓,能担当的起皇帝功德的少之又少。建国后,秦始皇用蒙恬北击匈奴,用赵陀南服百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四海升平国无战事后,秦始皇开始了全国巡游,死在第五次巡游的路上。在赵武灵王饿死的沙丘宫,秦始皇驾崩。

秦二世胡亥 由于一直没有立太子,赵高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在巡游车放了大量鲍鱼,鲍鱼的腥臭味掩护始皇帝尸体腐烂的味道回到咸阳,矫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赐死扶苏、蒙恬。由于秦朝大兴土木,包括修长城、修陵墓、造宫殿,加上秦法严酷,碰巧始皇帝死了,秦二世无能,赵高实行了残暴的统治,秦王朝岌岌可危!大泽乡一声屌丝的呐喊,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历代造反者的座右铭和依据。项羽、刘邦进入关中,秦王子婴被杀,代表着延续近千年的秦国,从附庸小国成长为大一统王朝的大秦帝国,多少代明君、贤臣的励精图治,弹指间成为了泡影!

秦国的兴衰存亡告诉我们,要成就大事需要众人不懈的努力,要坏人好事只需要一根废柴,比如赵高!

两汉的兴衰时间轴

汉朝(前202年-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还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大秦帝国小说百科

《大秦帝国》是一部多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凡六部十一册,作家孙皓晖毕十六年之功,创作了煌煌五百万言。这部作品,与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在艺术品质上是大异其趣的。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历史眼光,开宗明义地宣告了他的大秦史观:“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以秦国崛起为主线,从商鞅变法开始,至秦始皇病死沙丘而终,时间跨度150余年。 秦孝公、商鞅、秦始皇、李斯、王翦父子等重要人物轮番出场,全景式展现秦国一统天下澎湃历史。

原著小说细致描绘了战国晚期社会军政剧变,精华版则聚焦于秦国的崛起,特别是法家思想对秦国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的深刻影响。揭示战国争霸背后的兴衰规律,发现秦国强盛的历史智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425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女子出嫁时是否会改姓?下一篇:朱元璋的继位者是谁 朱元璋刚开始是干嘛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