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主都有谁 秦朝为什么只有两个皇帝

导语: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主共有27位,但秦朝只有两位皇帝,一个是始皇帝,一个是二世皇帝。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修建工程,但也因暴政而备受诟病;二世皇帝继位后,由于政治不稳定和权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仅在位三年就被暗杀。

目录导航:

  1. 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主都有谁
  2. 秦朝有几个皇帝
  3. 为什么秦朝只有3帝
  4. 秦朝政治方面的两大问题
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主都有谁

战国时期秦国的历代君主:

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每一位都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君主,这也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秦孝公

秦孝公,姓嬴,名渠梁,在位24年,他在期间,招揽人才,重用商鞅,变法图强,奖励耕种,军功授爵,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军事上,击败魏国夺回河西之地。之后,连续击败魏国彻底改变了之前魏国欺凌秦国的局面。

秦孝公是战国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是继魏文侯、楚悼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变法支持者。也是他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变法,可以说没有秦孝公就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后来一扫六合的大秦帝国。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姓嬴,名驷,在位26年。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位王,秦王的这个称号就是从秦惠文王开始的。他即位之初,先以雷霆手段铲除了商鞅和老士族的势力,巩固了军权。

在位期间重用樗里疾、张仪、司马错等贤臣名将,北扫义渠彻底解决了秦国背后的隐患、西平巴蜀秦国自此得到天下最重要的粮仓自此数不尽的粮食从巴蜀之地运来、东出函谷让秦国的边防固若金汤、南定商於开疆拓土。为秦国创下丰功伟绩、大大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秦武王

秦武王,姓嬴,名荡,在位4年。秦武王是个大力士,喜欢打架斗殴,结交大力士比拼力气,23岁时举鼎而死。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在秦国的历史上算是作为较少的一位君主。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姓嬴,名稷,在位56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宣太后执政,穰侯魏冉当权,以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进一步拓展秦国的疆土。之后,任用范睢为相,夺取宣太后、魏冉权柄,施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发动长平之战,彻底摧毁赵国精锐。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在位时进一步增强了秦国国力,山东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抗衡,秦国统一六国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秦孝文王,姓嬴,名柱。由于老爸在位56年之久,他即位时已经是个老头了,给老爸服丧一年后,即位三天就去世了。

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姓嬴,名异人,在位3年。秦庄襄王早年在赵国做人质,之后在吕不韦帮助下成为秦王。即位3年后病死。由于命太短没有给秦国做出什么贡献,唯一的举措是吕不韦消灭了东周残余势力。周王朝的势力被彻底的清除。

秦始皇

秦始皇,姓嬴,名政,在位36年。13岁即位,22岁开始亲政。之后便除掉嫪毐、吕不韦等权臣,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从公元前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被称为“千古第一帝”。

秦国为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后,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由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在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

秦国为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历经周国的附庸国到诸侯国。为周附庸国到秦襄王被封为诸侯,共经历5代君主(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自秦襄公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

秦诸侯国初建

传闻周孝公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分封在秦,作为周国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互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667年开始,秦在雍建都近300年。当时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诸侯国,因其所在的属地在今中国边缘地区,所以少有战事。

秦国的巩固与崛起

秦穆公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里并稳定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因此与日俱增,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蜀国,使秦国正是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强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灭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237年秦王政继位。于公元前230年至221年,十年间灭六国,建立秦国。

秦朝有几个皇帝

一、秦国自西周初封邑起立国,至灭亡时,王三十三代,统一天下以后只有始皇帝,胡亥,子婴。也就是说——秦朝统治了15年,共有3个皇帝,分别是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二、详细:

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2、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年―前207年在位。3、嬴子婴(?―公元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

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为什么秦朝只有3帝

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了全国,称始皇帝,秦始皇在巡视途中死了,胡亥在赵高和李斯勾结下,作伪昭杀死长公子扶苏,篡夺了皇位,称秦二世赵高又将李斯,胡亥杀死,立子婴为帝,子婴又将赵高杀死,项羽和刘邦将秦朝推翻,所以秦只有三帝

三代秦朝皇帝分别是秦始皇、秦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

第一代秦朝皇帝秦始皇(前221年—前210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在位。

秦始皇赢政,姓嬴,赵氏,名政,又名赵正,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第二代秦朝皇帝秦二世胡亥(前209年—前207年)在位3年。

秦二世胡亥,前230年生,嬴姓,赵氏,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长子扶苏的弟弟,被称作二世皇帝。曾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

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陷害哥哥扶苏,迫其自杀。自立为二世皇帝。在位时,祸害天下,草菅人命。残害兄弟姐妹和忠臣,他赐死扶苏,诛杀,包括蒙恬、李斯等多位旧臣,最后却被赵高逼死。也因此把秦帝国送上了绝路,不出三世而亡。

第三代秦朝皇帝秦王子婴(前206年)在位47天。

子婴,(?——前206年),嬴姓,名子婴,或单名婴。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后设计杀死赵高。

前206年十月,刘邦进入武关,在到达灞上后派人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遂与妻子用绳绑缚自己,坐上由白马驾驶的白色马车,身穿葬礼装束,并携同皇帝御用物品(包括玉玺和兵符),在轵道亲自到刘邦的军前投降。子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一个延续550年的帝国灭亡。

樊哙提议杀了子婴,刘邦并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一个多月后,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项羽入咸阳城后,立刻杀死子婴。

秦朝政治方面的两大问题

一、极端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始称皇帝后,他的帝国仍然面临着诸多威胁:匈奴骑兵时刻威胁着帝国的北部边疆、原先六国的疆域内人心并未归附、分裂的百越一旦统一就将严重威胁帝国的南部边疆。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秦始皇采取了三种措施:

1、遣将军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随后又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2、修建秦直道联通天下、方便军队和后勤物资的调配;

3、派遣大军南征百越。

二、轻法与术而独重势

韩非子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慎子说:“贤人而拙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通过韩非子和慎子的这两句话,我们不难发现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术是暗的方法,藏之于胸以御官吏;法是明的手段,公之于众以约束官民;势是指皇帝位高权重,生杀予夺皆由其决定。法与术共同为势服务、决定着“势”的高低,而势的存在才会为法与术提供用武之地。法、术、势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一个帝国的秩序。

但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始称皇帝后,却开始轻法与术而独势,生杀予夺不遵法、不徇术,全凭个人的喜怒、好恶。

如此一来,法、术、势相辅相成的局面就被打破,结果就是官、民等与秦朝离心离德。这样,秦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极端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轻法与术而独重势使得秦朝在建立几十年后就已经危机四伏,最终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几年后轰然倒塌。

中国古代政治上两个主要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之矛盾;二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矛盾。

秦朝处理这两大矛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是在解决皇权与相权之矛盾方面,(1)采用“皇帝”称号,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2 )设置左右丞相,解决相权“一家独大”问题;(3)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二是解决与地方权力矛盾方面,(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2)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各地不得各自为战。

极端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轻法与术而独重势使得秦朝在建立几十年后就已经危机四伏,最终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几年后轰然倒塌

秦始皇留下的两个政治难题

众所周知,秦始皇开创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是,匆匆死去的他却留下了两个政治难题:其一,意识形态;其二,平民的政治出路。

开创了中国封建政治先河的大秦王朝,它的封建专制政治并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没有确定官方的“意识形态”上。在意识形态这个工程上,秦始皇只是一味狂拆“违章建筑”,没有“建设性”的作为。而凡是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只有统一权力的专制政权,其政权寿命都不会很长。因为统治“合法性”以及愚教的“深刻性”不足。

其次秦朝专制政治,拖着有歧视穷人的“贵族政治”长长尾巴。譬如它的“推保举”选才制,主要有四原则:

其一,被推择者需有善行,有良好的品质。

其二,有一定年龄限制。根据秦律《内史杂》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礼记·曲礼》曰:“三十曰壮”。可见,秦时为吏者必当壮年——30岁以上。

其三,家贫者不得被推择,据秦简《法律答问》可知,秦基层官吏系由豪帅担任,一般贫民并无进身之望。

其四,实行保举制,即推举选择者和任用者要对被“推举选择”者承担法律责任。据《史记·范雎列传》,范雎保举郑安平任将军率领秦军击赵,结果郑安平投降于赵,范雎因此受到牵连,“罪当收三族”。

根据以上四项原则的一、三条,当时的穷人均看不到“出人头地”的希望。

比如贫民出身的韩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因为是穷人子弟,奇才韩信当不了官,又不会经商谋生,所以几乎到了吃百家饭的叫花子地步。他的母亲死后,他穷得没钱办丧事,邻里和市井无赖都看不起他甚至羞辱他,深受刺激的他,对这种人才体制一定深恶痛绝,不能不说,是无望的体制,使他埋下了跳到体制外、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

在秦朝的官僚政治体制下,永远看不到希望的两个人,一个穷人(韩信),一个无赖(刘邦),一起做了这个王朝的掘墓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531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宋代春日赏梅诗:梅花带雪香更浓下一篇:西汉时期浮生的寓意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