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秦朝到明朝的名人 秦朝人物董翳简介

导语:董翳,秦朝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曾任秦昭王的宰相,是中国古代经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目录导航:

  1. 秦朝到明朝的名人
  2. 三秦三王结局
  3. 秦汉时期杰出的人物
  4. 战国时期姓董的名人
  5. 翟国多少位国君
  6. 阎良历史
  7.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韩信’,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8. 古惑仔中曹四原型
秦朝到明朝的名人

秦朝,王贲与蒙恬

汉朝:韩信与卫青

唐朝:李靖与郭子仪

宋朝:岳飞与曹彬

明朝:常遇春与徐达

秦始皇、李斯、王贲、章邯、子婴等。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2、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

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

4、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

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关中之地给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

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

5、子婴

子婴(?-前206),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纵火,杀害子婴。

三秦三王结局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之后,将陕西一分为三并大封诸侯,这其中就有来自秦朝的三位降将被封为王,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翟王董翳以及塞王司马欣,后人通常都将这三人称作“三秦三王”。

刘邦令大将韩信以明修栈道而暗度陈仓,旋下雍地,雍王章邯自刎殉国。

翟王董翳命运尝与塞王司马欣何其相似,二者同为秦朝大吏同日充任章邯副将同日叛秦降楚同日封王就藩,又同日叛楚降汉继而同日叛汉降楚,最终亦同日自刎于汜水之上,堪称为同命相怜也。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

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司马欣与董翳在成皋之战中被汉国军队打败,自刎于汜水。

秦汉时期杰出的人物

有:蒙恬、王离、董翳、樊哙、灌婴、夏侯婴等。

1、蒙恬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2、王离

王离是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因功受封武城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名号,称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为了安抚东方百姓,于是东巡到琅邪(今山东胶南),当时王离与其父王贲在随行之中,和丞相王绾、卿士李斯等人在海上参与评议秦始皇的功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秦始皇少子胡亥秘不发丧,伪造秦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基称帝,史称秦二世,并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将其兵权移交给时任副将的王离。

3、樊哙

樊哙(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

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武侯。四川宣汉县有樊哙镇。

4、灌婴

灌婴(?~公元前176年),东周末至西汉初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灌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

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参加垓下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颍阴侯。

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叛汉的作战。吕后死后,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灌婴继周勃为相。

孝文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灌婴卒。被追谥为“懿侯”。

5、夏侯婴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即汝阴文侯,又称滕公,泗水郡沛县人(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他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跟随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阳市。1977年出土的西汉汝阴侯墓是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证其封地所在)。

秦汉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以下是一些著名的:

1.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如统一度量衡、通行货币等。

2.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也推动了西汉王朝的发展。

3.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反秦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后建立了西汉王朝。他推崇与民休息、不迫劳作的思想;注重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采取黄老学说休养生息政策。

4.张良:是汉朝初年的名臣利相之一;辅佐刘邦开疆拓土;精通谋略善于投机取巧;为“计策之士”和“腹心之臣”。

5.韩信: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善于制定战略计划和战术部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秦汉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他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另外,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这些人物在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的杰出人物有,卫青、霍去病、王翦、章邯、蒙恬、项梁、项羽、龙且、周勃、韩信。秦、汉时期,是一个太过辉煌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不断的战争催生了众多战神、名将,而这些名将,也个个都有着无比华丽的战绩,随便拉出一个,都足以让后世众多武将亮瞎眼。

战国时期姓董的名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翟国多少位国君

翟国7位国君。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翟武伯 翟沃 ?——?

翟简文伯 翟艾 ?——前527年

翟灵伯 翟尼 前527年——前500年

翟文侯 翟晶瑶 前500年——前480年

翟元侯 翟涌 前480——前475年

翟园 前475——前470年。其中董翳的翟国位于原秦朝的上郡(今陕西北部),都城为高奴(今陕西延安)。而后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关中,翟国灭亡。董翳投奔项羽,在后来的成皋之战中兵败自刎。

阎良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设栎邑,汉朝时在栎阳城中设万年县与栎阳问城同城共治,辖区在今阎良和临潼县一带,三国时期万年县改属京兆郡,隋朝时改万年县为广阳县,辖区依旧。

唐朝时改万年县为栎阳县,元,明清时期到建国后主1966年8月建区前,今阎良区辖区均属临潼县。

阎良”地名来历说法不一,写法也有差异,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临潼县志》中写作“阎梁”,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临潼县志》中写作“颜良”,后又写作现在沿用的“阎良”,其地名演变的渊源,使“阎良”地名的来历有了多种传说。

传说一:“阎良”地名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相传在民国时期,阎良城区东三里处,东广合村南有两个大冢,区境内传为三国时期大将颜良、文丑之墓,“颜良”因此而得名,而且,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县史传远编纂的《临潼县志》的“临潼县疆域图中,也标注着“颜良镇”字样。但遍查古籍文志,均无“阎良”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的记载,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临潼县志》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均记载“阎梁”,与颜良其人也无关系,因此,“阎良”地名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只是一个传说。

传说二:“阎良”地名因“闾阎良善”一词而得名。相传在秦孝公年间,秦孝公召见卫鞅,并认真倾听了卫鞅的《治秦九论》,“其一《田论》,其二《赋税论》,其三《农爵论》,其四《军功论》,其五《郡县论》,其六《连坐论》,其七《度量衡论》,其八《官制论》,其九《齐俗论》,此九论为《治秦九论》之大纲,若变法开始,还尚须逐一制定法令细化,使之落于实处,如若变法功成,大秦将如这初升的太阳,国富民强。栎阳古邑,闾阎良善。”

在此之后,秦孝公嬴渠梁决议任用卫鞅在古栎阳城(今阎良区武屯镇)开始推行变法……中国历史上便诞生了著名的《治秦九论》---商鞅变法,自此秦国开始走上民富国强的道路,最终为秦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闾阎良善”一词掐头去尾,从此,衍生出了“阎良”——这个今天颇有些影响的名字。但是,“闾阎良善”一词至今没有碑文、史料记载来佐证,“阎良”地名因此得名也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

传说三:“阎良”地名因“阎梁”姓氏及“梁”这一地形而得名。在康熙《临潼县志》、光绪《临潼县续志》中均有阎良与闫良同用的现象,其他文献中也发现了阎梁写作闫梁的情况。金代《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康熙字典》有闫,其注释为“《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其意同阎。”《现代汉语词典》中把闫列为阎的异体字,无闫。

阎作为姓可以写作闫,地方文献中二者混用,证明这里的阎(闫)就是姓的意思,“梁”字也有姓的解释。根据阎良附近蒲家、银刘、纪家、贤孙、柳家、麻张、褚家原、谭家、郑家、三田等许多村庄的得名都与姓氏有关,毗邻的富平县华朱乡就有阎村,文史爱好者大胆推测“阎良”因梁姓和阎姓建村或以这两姓人口居多而得名早期的“阎梁”一名是有可能的。另据,元代《长安志图》记述石川河渠时说:“栎阳除泾水所灌之外,其东北境高,泾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经断原东、梁村,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文中记述的梁村应该就是今阎良村东南侧的大良村,这个梁村可能因为这里“有梁子”而得名的,到康熙《临潼县志》时就开始写作良村,1959年称今大良村。

目前,阎良地名源于“姓氏说”虽然有理可信,但还需最为直接的证据,源于“梁”这一地形说也须进一步研究考证。希望在广大文史爱好者的考证下,早日解开阎良“身世之谜”.

春秋时,晋在境内设栎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夺晋地,仍设栎邑。

战国时,秦献公二年(前383),修筑栎阳城(今武屯乡境内),自雍(今凤翔县)迁国都于栎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由栎阳迁都咸阳。秦汉之际,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是为三秦,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地,设都城于栎阳。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暂立国都于栎阳,七年(前200年)迁都于长安。

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设立栎阳县,县随都名,为境内最早的县级建置。县治同栎阳都城,辖地约今阎良区和临潼县渭河北一带。秦代,设内史辖京畿各县,栎阳县归内史。

汉高帝十年(前197年),刘邦葬父于栎阳北塬(今荆山塬),称其陵为万年陵,即在栎阳城中设万年县以奉陵寝,与栎阳两县同城共治,辖地约今阎良区西部和临潼县西北部。西汉栎阳、万年属左冯翊。

新莽之年(9年),改万年县为异赤县,改栎阳县为师亭县,更始元年(23年),又恢复两县原名,县治和辖地未变。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撤销栎阳县,辖地划归万年县,万年县辖区扩大为今阎良区全境和临潼县渭河北一带,仍隶属左冯翊。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万年县改属京兆郡,县治、辖地依旧。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分万年县东南地设鄣县(今交口镇附近)。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分万年县北部置广阳县(今栎阳镇)。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万年、鄣县,并入广阳县,县治移至旧万年县,在今武屯乡境内。广阳县辖地为今阎良区和临潼县渭河以北西部。南北朝时,万年县属冯翊郡,广阳县属左冯翊。

隋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阳县为万年县,辖地依旧,隶属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将万年县改为栎阳县,县治迁至今栎阳镇,同时分县属东部设平陵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平陵县为粟邑县,县治在今康桥乡粟邑庙附近,辖地约今阎良区。贞观八年(634年),撤粟邑县,并入栎阳县。唐武德年间,栎阳县、平陵县、粟邑县均属雍州,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改属鸿州。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鸿州并废,栎阳属华州。五代、宋、金各代,栎阳县隶属京兆府。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今阎良区辖地随栎阳县并入临潼县。此后,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到建国后至1966年8月建区前,今阎良区辖地均属临潼县。

明万历初,在境内关山镇设抚民厅。

清嘉庆元年(1796年),设县丞署。

民国2年(1913年),设县佐署;民国8年(1919年),在关山镇设临潼分县,管理临潼县渭河以北各镇事务。

1949年5月5日,今阎良全境解放,境地仍属临潼县管辖,设关山、武屯、康桥、阎良4个行政区。1950年调整区划,设临潼县第八、九两个区(关山、阎良)。1956年合作化时期,设1区6乡。1958年公社化时,设1个大公社9个管理区。1961年,公社范围划小,境内设立阎良、关山、康桥、武屯、北屯、振兴6个公社。1964年,撤销阎良公社,成立阎良镇。

1966年6月2日,国务院电复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领导,成为一个市辖区。6月2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从8月1日起,按新的领导关系和隶属关系开展工作。至此,西安市阎良区成立。1966年11月2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阎良区改名为东红区。1972年4月2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东红区复名阎良区。1995年6月16日,省编制委员会批复阎良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韩信’,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韩信是一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天才。不过结局不好,那句成也萧何败萧何说的就是韩信。

古惑仔中曹四原型

原型是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

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公元前209年9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

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

项羽分关中之地给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楚汉战争中,公元前206年8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公元前205年6月城破自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728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朱元璋四个儿子 朱元璋有多少次子下一篇:曾国藩后人中有哪些著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