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代的于谦,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什么家 明朝于谦的历史评价

导语:明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于谦,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清高的人格蜚声古今。他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尤以文学和书法享誉世界。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和感情;他的书法刚劲有力,气韵生动,被誉为“明代书坛第一人”。他的思想精深博大,对于明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明代的于谦,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什么家
  2. 明代于谦坎坷身世
  3. 于谦的历史评价
  4. 明史称赞于谦为什么
  5. 于谦的历史地位排名
明代于谦,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什么家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于谦坎坷身世

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于谦,浙江杭州人,明朝时期的民族英雄和名臣。永乐十九年,他登进士第。宣德元年,时任御史的于谦跟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发起的叛乱。他痛斥朱高煦发动叛乱一事,因此深受明宣宗的赏识。

宣德五年,他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等地。于谦为官清廉,不愿攀附权势。明英宗时期,他因不向当时的权臣王振送礼而被诬陷入狱。好在两省的百姓、官员、甚至是藩王都为他求情,他才得以出狱复任。由此可见,他在当地的威望有多高。

“土木之变”时,明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阻拦,坚持要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这时,有人提出要南迁。但以于谦等人为首的大臣主张固守京城,明朝才没迁都。国不可一日无君,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他率领22万大军亲自督战,列阵在京城九门外,保卫京师,同时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见明朝的阵仗没有投降的意思,若两国长期交战,对自己国家也不利。于是,他用明英宗当人质,逼迫明朝廷议和,遭到了明朝的拒绝。不久,他被迫释放英宗。议和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师部队中的精锐进行操练,以备不时之需。他派兵出关镇守边疆,边境得以安宁。于谦始终在为国为民操心,但他个性刚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此时明英宗也想夺回大权,毕竟皇帝可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人,谁不想当?同年,明英宗复辟。但大将石亨等人因嫉恨于谦,故在明英宗面前诬陷于谦,称他想要立襄王之子为帝,甚至想要谋反。没想到明英宗听信了他们的话,立即下令将于谦打入大牢。最终,朝廷以谋反之罪,判处于谦死刑,被处斩。

明代于谦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做官的历史可以上溯道唐朝。但其父于仁是个例外。于仁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当时的官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污秽和不堪,他实在难以与之同流合污。故而于仁虽在民间有君子之名,却始终没有踏上仕途,只是隐居乡间,将一身才学传给儿子。于谦二十出头就考上进士,不到三年,就成为当时皇帝明宣宗所重用的青年俊杰。他始终恪守家风,清廉为官,也不给别人贪污的机会。

不久,明宣宗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继位,张太后监国。这位太后是一位难得的贤明之人,对清廉官员予以提拔保护。

但十余年后,张太后和几位老臣去世了,长大成人的明英宗宠信一个叫王振的宦官。王振本是个教书先生,却因才学拙劣,考不中科举,便心生歪念,竟然下狠心挥刀自宫,进宫当了一个大龄太监。至于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为了捞取私利。王振贪污的主要方式,是胁迫官员给他送礼。于谦不仅分文不送,还为此写下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两袖清风”四个字。

于是,于谦很快被王振打入死牢,判处死刑。

听闻于谦遭王振迫害,许多百姓都为他奔走喊冤,连一些藩王贵族也主动站出来为于谦说话。王振这才发现,于谦是一个杀不得的人,要是杀了,可能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只得以抓错人为名将于谦放了出来。

王振的贪欲并不止于金钱,他也读过书,也有“修齐治平”的理想,所以他还想建功立业。于是王振便利用自己的权力故意挑起明朝与蒙古的战争,然后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却是明朝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则死于愤怒的将士之手。

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乃至有人提议干脆迁都南方,学南宋算了。危急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力主保卫京城,击退外敌,并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他们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稳定人心,然后调集各方兵马与敌人血战,取得了胜利。在于谦的极力主张下,明英宗也平安归来。

但他最终却为明英宗所害。

明英宗趁着自己的弟弟病危之际,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随之对当年把弟弟扶上皇位的于谦等人,展开了血腥报复。

当官员到于谦家中抄没财产时,发现这位曾经挽救过大明王朝的人物,竟然是家徒四壁,极为贫寒,根本就没有财产“以供抄没”。

于谦死后不久,明英宗为于谦平反。他的后代虽然再没有人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却始终保持了这股清白家风,从未出过一个贪腐奸邪之徒。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于谦的历史评价

明朝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朝于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学和思想四个方面。众所周知,“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

明史称赞于谦为什么

《明史》称赞于谦说:“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后世把他和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

于谦的少年时代就是与众不同的。据说七岁时,有个和尚看了他的相貌,惊奇地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啊。”在八岁时,有一天,他穿着红色衣服,骑着一匹黑马玩耍。邻居家的老者觉得很有趣,就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这分明是一个上联,于谦毫不示弱,马上对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这个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气势。于谦从小就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他把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几十年都是这样。

当明朝廷贪污的官员比比皆是,于谦的清廉精神如同一剂强心针,及时改良了朝廷贪污腐败的风气。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于谦的历史地位排名

明朝于谦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用存亡续绝来形容,明英宗因错误的相信宦官王振,被瓦剌俘虏,这时候明朝人心惶惶,主战议和两派争论不休,南迁之论一度甚嚣尘上,是于谦挺身而出,带头拥立明代宗继位,担任兵部尚书主持保卫战,瓦剌见无隙可乘,只好送还英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738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井田制和均田制什么区别,谁能列出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变迁 古代二多制分别叫下一篇:历史上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道教产生的时间是西汉初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