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学派和代表医家 西汉时期的造治人物

导语:西汉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主要学派和代表医家,其中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张仲景等医家和医学思想最为有名。这些造治人物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导航:

  1.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学派和代表医家
  2. 上古十大神是谁封的
  3. 督军是什么职位
  4. 运筹帷幄的主要人物是谁
  5. 形容“人物刻苦练功”的词语有哪些
  6. 汉武帝时期有哪些有名的大臣
  7. 从古至今有关棍棒教育的名人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学派和代表医家

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从汉代到清代,中医学的七大流派,清晰的展示出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

一、伤寒学派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伤寒学派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其中代表人物为东汉时期的医学名家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人。年轻时是从同郡张伯祖。经过多年钻研和临床实践,留下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收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二、寒凉学派

又称河间派,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七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做了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

三、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是金元时期另一学派,代表人物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是金元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太过,都可以变成邪气,导致人体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称为“天、地、人三邪”,主张采用并丰富了汗、吐、下三法,扩大了三法的治疗范,偏重攻法。故得名“攻邪学派”

四、补土学派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桓老人,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作巨作“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之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补土派”。

《脾胃论》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中卷就气《脾胃论》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五、滋阴学派

到了明代。薛已等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症,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

薛已字新甫,号立斋,出生于医生家庭。初为殇医(外科医生),后以内科驰名。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人体脾胃命门为主,强调真阴真阳的不足,谓“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而生”并以温补取效,从此开创温补学派。主张治病必求于本,临证治疗常用古方,其变化加减也只在一两味之间,但疗效显著。强调整体观念,以气血为纲,补气益血活血,创伤科内治法而成为整体派。

七、温病学派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

明代末年,瘟疫流行,当时流行的一些疾病,用伤寒论学说加以论证,其收效很不理想。以吴有性为开创,叶天士,吴瑭为中坚的医家,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推究病院,对疠气说有了崭新的想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温病热病的论治理论,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并结合自身经验整理成《瘟疫论》一书,对传染病治疗进行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这七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链条与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至于历史上的众多医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历代名医,技艺高超,著述颇丰,但未有明显的学派倾向,亦不失为医界星空的一颗颗璀璨明星。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基本上取代了沿袭数千年的师徒授受,而成为培养当代中医人才的主要途径,数以万计的学院派,成了中医界的主力军,这是中医事业和教育的一大飞跃。

但是中医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临床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要靠医生的医疗水平与能力。因此,在培养共性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医者的个性。对不同流派的继承和实践,是造就特色中医的重要方式,也是繁荣中医学术,倡导百家争鸣,丰富中医内涵,呈现中医生机的有力保障。

上古十大神是谁封的

上古十大正神,是现代人虚构出的组合概念,其中人物所处时代以及产生时代都各不相同。其成就有开天辟地、创世造人、教化众生、播种万物等。

盘古-开天辟地之神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

传说远古时期,宇宙就形如鸡子,里面有一巨人名为盘古,它在其混沌之中孕育约18000年而后出世,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左眼化日,右眼成月;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则成为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帝俊-天界的前代天帝

帝俊,上古传说中的天帝,其原型就是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黄帝的曾孙,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伏羲-中华文明始祖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女娲-造人补天之神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女希氏,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造万物因此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神农-播种万物的农业医药神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轩辕-中华第一共主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蚩尤-中华兵主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约在5000多年以前,蚩尤部落与炎黄部落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战死。

太一-汉代主神

太一神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祭祀的最高神,主宰星辰与元气。

《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说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

共工-水神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相传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祝融-火神

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为夏官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祝融是楚国社会公认的楚国始祖,也是炎帝的火师。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

以上十位历史人物,在其死后都被后世平民和学者,尊为上古的神祗,统称上古十大正神。

督军是什么职位

督军是指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或者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省下的军事长官。直至北洋军阀失败,督军一词才不再历史上出现。

是部落阵营的军衔,督军上面还有个高阶督军,高阶督军是最高军衔,这两个军衔对应联盟这边的是元帅和大元帅,具体的所有军衔名称和排列,你直接搜索部落联盟军衔就都有了。

回答:督军,是指监督军队的官员,在汉代时为大将。统率指挥军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是军事首脑的称号。实际上总揽一方的军事政治大权的人物。

督军,是指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在民国时期,是一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督军这种称呼,首先出现在东汉时期,意指“督诸军”,例如,光武帝刘秀用时置督军御史,职务类似于监军。再比如,史载夏侯惇督二十六军,即是这个意思。

在民国时期,各省的军事长官也称督军,民务由“民政长”负责,实际往往督军独揽大权。

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汉代曾设督军御史,三国时尚有,为监军之官。北洋军阀时期将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督改长督军如省督军。民国初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督军是,是指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省的最高军事长官。语出《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罢 山阳国 督军,除其禁制。”

你说的督军应该是指中国古代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实督军这个职务,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民国的影视作品里面看到。

运筹帷幄的主要人物是谁

运筹帷幄的主要人物是张良。张良出生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张良一心复仇,博浪沙刺秦杀始皇,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张良也终于等到了时机,秦末汉初,张良加入反秦大军,辅佐汉高祖刘邦,是为汉初三杰,刘邦言: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吾子房也。

运筹帷幄的主要人物应该是西汉开国谋士加军师张良。西汉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刘邦手下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能臣武将,其中汉初三杰最为代表。有一次,汉天子刘邦与臣下闲聊,谈到他取天下的过程,对手下几位大臣做出客观评价,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这个子房,就是张良。

运筹帷幄的主要人物是张良。

“运筹帷幄”典故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一个运筹帷幄的人,必须胸怀大志、眼光敏锐、能够随机应变,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局变化了如指掌,并善于把握时机,果断出击。同时要有大局观和对趋势的准确预见力。

形容“人物刻苦练功”的词语有哪些

1.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2.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3.废寝忘食

[fèi qǐn wàng shí]

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释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4.天道酬勤

[tiān dào chóu qín

词语解释:天道:天意,上天,酬:酬谢、厚报,意指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

5.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汉武帝时期有哪些有名的大臣

有卫青,霍去病,董仲舒,主父偃,东方朔,李广,张骞,司马迁等。

其中卫青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大将军,二人共同力破匈奴,为汉朝大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父偃主张推恩令,两人的做法维护国家统一,为汉朝最后实现大一统功不可没。

还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各地和邻近国家的贸易发展。

东方朔官拜太中大夫,也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有《答客难》,《汉书.艺文 志》杂家《东方朔》20篇,为世人所称颂。

最后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司马迁写史记,流传千古。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称帝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一生致力于打击匈奴,被后人称为雄才大略,汉武大帝。他在位时间长,有名的大臣当然有很多。

卫青,霍去病,张骞,李广,司马迁,董仲舒,东方朔,桑弘羊,主父偃,司马相如,苏武,公孙贺,刘屈髦,霍光,窦婴,金日禅,李广利,江充,田蚡,许昌。等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桑弘羊 卫青(大司马大将军,皇后卫子夫的弟弟)

霍去病(大司马骠骑将军)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苏武(苏武牧羊)

司马迁(史记)

东方朔(官拜太中大夫)

霍光(霍去病之弟,受诏辅佐汉昭帝)

汉武帝时临终前有四位托孤大臣,可见在汉武帝心里这四位的地位是众多大臣里面较高的,而且彼此之间可以牵制。汉武帝的首席大臣就是霍光,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其实是难得的忠良之人,但是很多人都认为霍光专权,将刘弗陵辅佐成了摆设,但实际上不是的,霍光是得到刘弗陵的全力保护,君臣二人是合心的,因此逛逛辅政13年,恢复了汉武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

还有一位金日磾,本是匈奴太子,但是被霍去病掳入汉宫成为马奴,因汉武帝酷爱马而赏识金日磾,金日磾大义灭亲,忠心拥护汉武帝,最后又尽兴辅佐少主,死在任上,朝廷为其举行过葬,可见当时作为匈奴出身的金日磾在朝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13岁入宫,一直是从事和经济有关的职业,深得汉武帝的信任,但是最后晚节不保,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而被处死。

上官桀是一个有才之士,但是比较能奉承汉武帝,因为汉武帝生病的时候,上官桀负责的马都瘦了,汉武帝因此怪罪上官桀,但上官桀已担心汉武帝而顾不上马,还落泪涟涟,汉武帝深信上官桀是忠臣,因此重用上官桀。上官桀本来是和霍光交好的因为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但是汉武帝死后上官桀父子替外人求侯爵,最后被霍光拒绝,因此和霍光成为政敌,最后和燕王联合谋反,因此被诛杀。

汉武帝时有13为丞相,分别按时间排位为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还有田千秋。汉武帝初期的卫绾是一个无为政治的奉行者,从他从汉景帝后期到汉武帝前期做丞相3年,一直默默无为,汉武帝因此将他免去丞相的职位。历史上卫绾的评价就只是守道而已,他后面的窦婴则是窦太后的侄子,在七国之乱中被汉景帝重用,但是直到汉武帝时才成为丞相,在汉景帝时他和周亚夫是列侯中功劳最大的。

窦婴最后在帮助朋友灌夫时以伪造诏书罪处死,置他于死地的刘启的嫌疑最大。许昌是汉高祖时功臣许温的孙子,许昌是窦太后任命的,因此是信奉黄老之术的,并听从窦太后的指示,窦太后去世后被汉武帝免职,王太后将弟弟田蚡扶上相位,骄纵跋扈的田蚡因王太后的关系很受汉武帝的宠信,最后害死窦婴后惊惧而死。薛泽的丞相之位本来是韩安国的,但是因伤病最后让薛泽做了丞相,和卫绾也是一个没有什么作为的丞相。

公孙弘先后两次被人推荐,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并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个以丞相封侯的人,在位期间广招贤士,推广儒学,做了6年丞相最后死在任上。李蔡是李广的堂弟,其人聪明有感,有显赫的战功,其政绩也很显著,因此受到世人的好评,因私占汉景帝陵园前路旁一块空地而被问罪,最后自杀。庄青翟、赵周也以自杀结束生命,石庆在汉武帝时有幸从沛郡太守调任太子太傅,从此平步青云,虽然身居丞相之位,但是只是个摆设。公孙贺是汉武帝时的将领,娶了卫子夫的姐姐,最后因为巫蛊之祸父子双双死于狱中。刘屈氂是刘彻的侄子,刘屈氂暗中勾和李广利准备立刘髆为太子,因此被汉武帝腰斩,田千秋则是汉武帝时最后的丞相。

汉武帝时的名将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了。其实霍去病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因为之前很火的《大漠谣》其中卫无忌的原型就是霍去病,但是里面许多内容都是被修改过的,因此和历史上是完全不同的。霍去病的一生总结就是天妒英才,这是大家公认的,霍去病少年成名,18岁一战封侯,22岁就成了大司马,但是风云西汉历史并没有多久,24岁就病死了,在但是霍去病的名字是匈奴闻名丧胆的,永远冲锋在前的一个血性男儿。

霍去病的光芒其实当时盖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还盖过了一生为汉朝服务的李广。霍去病在22岁的时候,带着5万骑兵追杀左贤王,跟着他的校尉全部封侯。霍去病去世后长伴茂陵,继续守护着汉武帝。而第二要说的就死卫青,卫青是霍去病不同,以私生子身份出生,所以一直保持着低调。卫青在人们的评价里近乎完人,对手下怀柔,对皇上顺从,对妻儿温情,对朋友义气,但是对待敌人却无比的果敢勇猛。虽然汉武帝后来宠信了霍去病,但是卫青对霍去病是宽容的,所以李广自杀后李敢刺杀卫青,霍去病才会帮卫青出头杀死了李敢。虽然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也没有要他再出兵打仗,但是卫青的一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相比下李广这位老将就带着悲剧英雄的色彩了,他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最完美的将军的楷模,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但是他得到重用的时候确实在汉武帝时,可惜老将李广5次独立领兵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漠北之战中迷道自尽,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


汉朝开始于刘邦,汉朝建国之初,武力根本无法与匈奴抗衡,尤其是白登山之战以后,并经历了文帝景帝都是以和亲政策保持与匈奴的关系,汉承秦制,而那个时期一直主要以道家思想,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

直到汉武帝时期,用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学习儒家经典,且武帝好文学,辞赋兴盛。

并且改变对匈奴的政策,代以和亲的是武力对抗,武力征服,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同时也造就了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将军。

在武帝时期,还出现了几个牛人,桑弘羊和东方朔等,还有周亚夫和后期的霍光等。

尤其继位之初,19岁的刘彻就派26岁的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这个举措对于汉朝乃至中国的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

窦婴:汉武初任丞相。

韩安国:平息七国之乱。卫青: 霍去病: 李广: 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李陵: 桑弘羊:盐铁官营。东郭咸阳:盐铁官营。孔仅:盐铁官营。主父偃:推恩令。张汤:告缗令。汲黯:直言切谏。朱买臣:击破东越叛乱。霍光: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著作有《答客难》,《汉书.艺文 志》杂家《东方朔》20篇。

从古至今有关棍棒教育的名人例子

伯俞泣仗: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

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受杖没有什么怨恨。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亲惊讶的问他:“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的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独独的哭泣?”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761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中国古代什么锁最出名 古代密码锁推荐哪款下一篇:明朝哪些人与桃有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