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我国历史: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些句子怎样解释 三国到隋唐历史知识框架

导语:中国历史上,从三国到隋唐时期,经历了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等重要历史事件。这段历史时期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我国历史: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些句子怎样解释
  2. 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
  3. 三国至隋唐儒佛道的发展演变
  4.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口诀
  5. 分析比较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异同
  6. 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
  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简约过程
  8. 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繁荣领先原因
我国历史: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些句子怎样解释

就是朝代歌啊

最开始是夏朝,商朝,然后东周时期,东周具体还能分成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之后秦统一六国,两汉是西汉东汉。

然后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东晋时期,南北朝比较混乱,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南方政权称为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为北朝,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朝被推翻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唐之后是五代十国(五代和十国时间上很接近,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建立北宋,五代十国就差不多结束了)

最后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清朝之后封建帝制就结束了

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

开发的区域是江南地区。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

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等等。

三国至隋唐儒佛道的发展演变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口诀

完整的口诀是: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首先是夏朝,然后是商朝,商朝灭亡以后就是西周,再后来是东周,东周后期分为春秋五国,和战国七雄,秦朝灭六国统一。然后是西汉,东汉,,东汉末年又被分为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统一,而后是东晋,再后来就是南北朝五代十国。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

宋元明清皇朝休。

第一种(通俗版)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简易版)

歌诀一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

歌诀二(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第三种[香港版本]

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互征伐,南朝篡位繁,

北隋灭南陈,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首另一版:

.夏商西周和东周

东周前期是春秋

后期战国乱悠悠

秦朝西汉和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公元界线平帝分,

东汉、三国、西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

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

社会主义气象新。

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

第四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中的“尧”,是因为据专家讲尧十三岁时受封于陶,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所以称他为唐尧。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中期王莽篡权夺位建立“新”朝,共在位16年。东汉末年又三国:魏国、蜀国、吴国。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东晋中后期比较乱,大大小小有十六个割据势力。

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外有异族入侵,内有割据势力。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与北宋并存的政权有契丹(辽)、西夏、大理,南宋则有蒙古、女真(金)。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分析比较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异同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三个最被熟知的乱世,相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更迭大多以单一的大一统王朝延续,这三段分裂时代的确有很多值得去比较的。

一、相同之处:盛世之后的乱世,由平衡到失衡状态

其实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个时期,都是接续一个盛世之后,开始这段乱世,然后由一个乱世之中的势力平复战乱,达到短暂的平衡状态,最后又紧接一个盛世。

1、历程:盛世—乱世—盛世的过程

如果纵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个乱世阶段,都是盛世—乱世—盛世的过程,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过程。

(1)春秋战国是紧接在周朝之后的乱世,周朝作为分封制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王朝许多祭祀、传续等礼制,都是沿袭周朝。而春秋战国结束后,是紧接秦朝、汉朝大一统盛世局面。

(2)魏晋南北朝是在汉朝之后的乱世,汉朝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更是巨大,汉朝之后,华夏民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另外汉朝在国力、疆域、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成就,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而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隋朝和唐朝,都是大一统王朝。

(3)五代十国更不用说了,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好歹还跟前面的盛世具有牵连关系,而五代十国开始的时间,就是直接替代了盛唐。而唐朝是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唐朝的万国来朝,疆域空前巨大,在各个方面的成就更是不可磨灭。五代十国之后,接续的宋朝,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王朝。

盛世之后的乱世,也是由大一统王朝到乱世纷争的过程,而最后盛世再现,也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

2、因果:起于旧王朝的弊端爆发,中枢被地方压制,终于逐渐消融矛盾

其实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历史,之所以出现这几段乱世和分裂的阶段,都是因为前代王朝光鲜背后所暗含的弊端,在经过多方因素扩大化之后,终于再难掩盖彻底爆发开来,导致乱世。

(1)春秋战国的开始,是起源于周平王东迁,周王室的影响逐渐消退。而之前周王室依仗辉煌过的分封制度,让各个诸侯国逐渐强大,有了超过周王室的实力。

(烽火戏诸侯)

因此,地方诸侯互相之间开始征伐,企图获得周王室本来的中枢影响力,便是春秋战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更为复杂,东汉末期的宦官、外戚势力互相倾轧,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揭竿而起,浩浩荡荡的三国时期,掩盖了东汉后期的光辉。

三国魏蜀吴最后的赢家,是魏,其实也是晋,因而魏晋经常被当作一个阶段来看。晋朝时,因为警惕魏灭亡削弱宗亲的弊端,所以大封宗亲,导致西晋后期地方封王“八王之乱”,彻底把西晋的底蕴消耗殆尽,紧接着被五胡乱华,之后就是浩浩荡荡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形成。

(永嘉之乱)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形成,其实也是旧王朝的弊端爆发,中枢权权力制不住地方势力,包括少数民族,导致了几百年的乱世。

(3)五代十国是紧接唐朝之后的,形成的原因更加明显,那就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中枢皇权不振,地方藩镇势力又逐渐强盛,地方覆灭中枢也是情理之中。

藩镇割据就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的重要弊端,导致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地方势力逐渐强盛,中枢又不能震慑地方,乱世遂起。

3、少数民族的参与,让乱世更填波折

中华民族,对于民族的认知从周朝就有,周朝人自称为华夏,自己居住的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非华夏之人,便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而一直生活与中原汉民族周围的少数民族,在三个乱世之中,也参与在了其中。

(1)春秋战国时期,周幽王被犬戎杀掉,解开了东周的序幕,也是浩浩荡荡春秋战国时期的开端。

(春秋战国)

而相对于有定论的犬戎是少数民族,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中,也有相对于“中原之外”的蛮夷之国,春秋五霸的楚国,和吴越春秋中的越国,都被中原几个诸侯国视为“蛮夷”。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参与更加直观,也更被人熟悉,那就是“五胡”了。这一纷乱时期的少数民族,更是全程参与了南北朝,最后成为融合汉民族,影响后世的重要部分。

(五胡入华)

导致西晋灭亡的“五胡”,最终在中国北方建立五胡十六国,最后成功建立胡族政权。之后融合汉民族文化,更是从中诞生出后世建立隋唐盛世的重要人物。

(3)五代十国的各个割据势力之中,也不乏许多少数民族势力,唐朝开明的选官任官制度,让少数民族也有了成为唐朝官吏的机会。安史之乱当中的安禄山,就本事胡族,从小跟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中。

(燕云十六州)

而唐亡之后的五代十国,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族,让之后的北宋王朝也忌惮于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除此之外,比如乱世之中的文学方面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乱世之中不光出英雄, 也出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文化、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玄学清汤,不过五代十国时间太短,没有像诸子百家这样的思想产生。

二、迥异之处:参与方、主要矛盾、共尊中枢

1、少数民族参与方式、程度不同

其实纵贯少数民族参与的中原乱世,虽然参与程度各不相同,但从中获取利益的同时,让原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由原先的落后到参与中原争霸,逐渐发展起来的春秋战国;

由原先居于中原周边虎视眈眈,矛盾不断,到参与进来逐渐融合的魏晋南北朝;

由参与中原乱战,谋取巨大利益,威慑中原政权的五代十国。

其实少数民族也在不同的时代,改变自己对待中原的态度和策略,不同的参与程度,让自身逐渐从中原汉族之中谋取了不能忽视的好处。

春秋战国,原本处于边缘地带的楚国、越国都曾逐鹿中原,西北蛮荒之地的秦国更是成为终结乱世的势力;

魏晋南北朝,胡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最终融合汉民族,转变成为正统王朝;

五代十国,趁中原乱世,谋取利益,占据重要威慑北方土地,影响后世中原王朝更加深远。

2、主要矛盾不同

三个不同乱世,各势力之间主要矛盾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矛盾集中在诸侯国之间。地方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忽略不计,因为周王室的影响太弱了。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时期的矛盾是割据势力之间,而南北朝时期,矛盾集中在南北之间,是汉民族与胡民族的矛盾。

(3)五代十国时期,主要矛盾是割据势力之间,集中在中原轮番登场的梁、唐、晋、汉、周之间。

3、是不是有共同遵从的中枢

(1)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共尊周王朝,诸侯也是周王的臣属。

(2)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尊汉室,魏晋为独立王朝,南北朝时期南北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统,没有共同遵从的中枢。

(3)五代十国,更加了断,五代直接是覆灭了唐朝,而共尊中枢也不过是轮番在中原登场的五个朝代,不具权威性

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曹魏的屯田制度。由于三国时期战事繁多,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军事供给,曹魏开始实行屯田制。屯田制将土地和人民结合在了一起,在百姓普遍流离失所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土地,与此同时采用了自上而下、自成系统的管理模式,使得曹魏屯田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屯田制同样产生了剥削成都日益繁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以及政府听之任之、放任不理这三个大问题,最终导致公元266年屯田制度被彻底废除。

西晋的土地政策。由于西晋是在曹魏政权的基础 上建立的,因此屯田制后期产生的问题也是西晋统治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公元280年,西晋结合当时的国情,开始实行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这些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人口有所增加,但是这些政策的制定对于皇亲贵族以及官吏的利益保护非常严重,其中荫族、荫客制度使得贵族们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西晋也渐渐的走向衰亡。

五胡十六国灭亡之后进入了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国家就是北魏。通过分析北魏政权建立初期的社会基本情况得出:当时社会存在着宗主督护制问题、官吏腐败问题、赋税剥削严重问题和土地兼并现象,基于上述四个问题北魏的统治者于太和九年开始实行均田制以及与此相辅相成的三长制和新租调制,这三种制度完美的结合推动着北魏政权走向稳固,三个政策的制定也体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经济思想的先进性,政策发展到了后期由于腐败问题严重以及贵族统治者的压迫,北魏最终也走向了衰亡。

最后东晋南朝时期,由于南方相对北方外部环境稳定,以及来自北方难民的劳动力补给,南方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南方政权内部矛盾深刻,因此也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北魏到隋唐时期

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人丁为主负担均田制、租庸调制(庸在隋出现,唐朝取消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

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两税法实际上是在国家承认地主土地兼并的前提下,依据土地资产向地主征税,性质上属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司马炎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

其一,户调式:凡是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远的纳三分之一。

其二,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中国晋朝的土地制度

荫客制,包含荫亲属及荫客。占田制中即规定官吏可以按照品级的高低荫庇亲属、客户,多者可以至九族,少者可以荫三世,此为荫亲属制。宗室、国宾、先贤后人及士人的子孙待遇相同。官吏还可以荫庇食客及佃客,此为荫客制。

中国晋朝的土地制度

课田法是西晋时制定的纳税法制,官府按人征收固定的田租。《晋书食货志》:“丁男(16-60岁)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13-15,61-65岁)男半之,女则不课。”课田的田租50亩收租4斛,大抵合每亩8升。边远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3斛,再远的交5斗,叫做“义米”;极远的每人交钱28文,叫做“算钱”。

占田制及荫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购土地的问题并未解决。虽然课田法使地租比曹魏时重一倍,但由于农民由赋税更重的屯田农民构成,所以负担比屯田制稍微减轻。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

中国晋朝的土地制度

由于官吏自身及被荫庇者皆不需向国家赋税,朝廷收入减少。最后由一般齐民编户负担赋税,这使得本身负担不轻的农民纷纷投靠在大地主名下。久之世族掌握了经济特权,与朝廷分庭抗礼,最后朝廷采取检括户籍的方式压抑世族荫客数。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南北朝。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简约过程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将中国繁荣发达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发展,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

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佛学水平超过了印度,并使中国取代了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对开明,文禁较少,又使这时的科学技术、天文历算进步突出,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诗、词、散文、传奇小说、变文、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都有巨大成就,并影响着后世与世界各国。

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繁荣领先原因

1.魏晋南北朝:

①战乱、动荡,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②各民族交流频繁,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促进文化发展;

2.隋唐时期: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政策开明,重视推崇;

④南北中外,交流频繁;

⑤承上启下,继承发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998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李泽楷与郭嘉文有何历史渊源?下一篇:同古在缅甸什么位置 缅甸的历史古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