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元代经济格局 元朝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导语:元代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贸易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兴旺和农业的发展。

目录导航:

  1. 元代经济格局
  2. 元朝后面是什么朝代
  3. 秦汉唐宋元明清发展趋势
  4. 元朝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5. 916到1276年的时代特征
元代经济格局

由于地域辽阔,民族间交往增多,对外开放,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相应特点 。

元代手工业的主要行业有:毡罽业、丝织业、棉织业、麻织业 、兵器业、制盐业和制瓷业。其规模和产品质量都超过宋、金时代。元代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纸币——钞。全国货币实现统一,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商业的发展。

运河的开凿和海运的开辟,对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官民造船业的扩大、航海技术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

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全国各地设有驿站和急递铺,有利于国内交通的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元朝经济大致上以农业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然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蒙古可汗进入中原之初,惨酷的屠杀和劫掠,给北方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毁坏。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金战争时期,曾打算尽杀汉人,把耕地都变为牧场,大臣耶律楚材建议不如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财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铁木真的采纳。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

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通货膨胀。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元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前期由恢复到发展,中后期由发展到停滞、衰敝。由于元朝地域辽阔,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对外开放,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相应的特点。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各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交流,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交通运输业有很多创举。

元代是一个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特殊时代。它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由游牧民族所建立。是建立在落后民族击败先进民族的胜利之上的。

占据中原的蒙古人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不能完全照搬汉族的制度,因此其政策多蒙汉杂糅且“朝令夕改“不能长久。

再者元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元代一直试图调节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但始终没能成功。这也是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元朝时期,他们既没有调节的能力也没有达到调节的时机,因此许多政策都难以真正贯彻实施,这就造成了元代中央政府的管控能力大打折扣,为社会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时期。

元代的商人正是抓住这一时机,建造起了空前繁荣的商业帝国。

元朝后面是什么朝代

明。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秦汉唐宋元明清发展趋势

五、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重点在内容: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初建)

1、政治上:“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2、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4、影响:第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秦朝地主阶级凭统治力量的加强,人民处境日趋恶劣。秦朝的文化专制、愚民政策,以及各种暴政也由此而来,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六、汉承秦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

(观点:分封与郡县之间的矛盾,一定意义上来讲贯串于中国古代社会,实质上是皇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每一代都有贵族势力的存在,它是一种分裂势力,与郡县制的皇权制度是抵触的。)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政治体制上形成“中朝”与“外朝”;

(2)解决地方不稳定因素:封国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设置刺史 ;

(3)解决意识形态的一统:察举制、兴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七、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注:考镜源流,前后比较。即对上述几种制度要系统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就是了解它们在每一个朝代的变革等作一比较。)

1、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期首创三省六部制,到唐太宗时,此制度得以发展完备。中书省负责拟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下设六部, 既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不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历代的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2、科举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隋炀帝时开始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进一步完善。隋朝初年设立,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实质,是代表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建立,对隋唐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以后的历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改进府兵制 4、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八、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原因:其一,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少数民族势力已深入内部,且快速封建化,处于上升时期。其二,而宋代极力恢复中央的集权以解决内部矛盾,对于外部少数民族的进攻较多的是主张议和。)

1、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

唐朝后期藩镇势力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避免重蹈覆辙,改变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赵匡胤本人也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具体措施: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将帅没有调兵权。

(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派文臣管理地方。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4)对科举制的调整

3、结果和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人治国,重文轻武,有效巩固了统一。但是,由于文官不懂军事,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弱支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九、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

(注意:元代制度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如行省制;以及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如对台湾、西藏的有效管辖。)

1、行省制度

元政府健全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到保证;行省制度是元朝为有效控制地方和边疆而实行的一项开创性的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行政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并延续到今天。

2、设立宣政院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使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元中央和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大大加强。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地区。

十、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

(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专制制度从明代才真正开始,这是华东师大教授王家范的一个观点。从秦始皇以至于宋,一定程度上说有点“集体领导”的意味。明代以后,专制权力的强化,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来,比如:对功臣的杀戮,对外戚、宦官的掌控等。比如,自汉至唐代:“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而明以后,只要皇帝愿意掌权,权力永远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宦官与外戚力量不足以干预朝政。)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政府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在地方,废除行省,权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强化,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最终受命于皇帝。经过改革,分散了相权和地方权力。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

3、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

4、八股取士

十一、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的顶峰 ★★

(梳理:清代中央权力机构的变更,并与明朝进行比较其异同点。)

1、大体采用明制,设置了六部和内阁。

2、延续旧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时在各旗主之下设置督统掌管旗务,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形同虚设。

4、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5、雍正时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军机处的设置是清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重要标志,也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元朝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先后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权。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全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元朝建立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中战败。元朝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经济有所发展但未能恢复到宋朝时期水平。后期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内乱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军攻占南京,随后北伐占领大都,元朝灭亡。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国“鞑靼”,北元灭亡。

916到1276年的时代特征

关于这个问题,916到1276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和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包括:

1.政治分裂: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政权的分裂和割据,形成了十国的局面。北宋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但南宋时期又因南迁而造成政治上的分裂。

2.文化繁荣:五代十国时期,文化交流和创新达到高峰,出现了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学佳作。北宋时期,科技、文化、艺术和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作品。

3.经济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得到了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北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4.外来侵略: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南方还受到了南唐和西夏的威胁。北宋时期,金朝发展壮大,南宋时期又受到了蒙古帝国的威胁。

5.政治改革:北宋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等,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916-1276年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因此,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044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火星上有黄金吗 火星存在未知矿产资源 计划开采利用下一篇:光绪是谁的儿子 历史微鉴光绪皇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