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武术刀法基础十三式 唐朝的握刀兵有哪些人物

导语:武术刀法基础十三式是武术爱好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唐朝的握刀兵则是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以精湛的刀法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导航:

  1. 武术刀法基础十三式
  2. 日本武士刀和倭刀的区别
  3. 关刀与朴刀有什么区别?貌似相同阿
  4. 描写刀的诗句
  5. 安史之乱为什么一定要杀杨贵妃
  6. 东洋刀和武士刀有什么差别
武术刀法基础十三式

苗刀十三式简介

苗刀,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是汉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汉代有其雏形,唐代军中已有配带,明清时代盛行,并有成套技法。因其刀身修长,形似禾苗故而得此名称。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苗刀十三式是综合苗刀基本技法,提炼而成,更便于记忆和操练,简单实用。

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因刀柄较长,可单手双手并用。单手握柄可放长击远,双手握柄便于发挥腰臂之力。单双手交替握柄,可增强实战威力。苗刀具长短兵器之特长,苗刀式法精粹,雄健凌厉,步法迅捷,灵活多变,招无花招,式无虚式。速快、式精、步捷、劲脆,系其特点。

苗刀的基本刀法为:劈、砍、撩、剁、挑、截、推、刺、滑、搅、崩、点、拔、挂、缠、硌、削、窝、戳、攒。

苗刀技法,对刀法、步法、身法、眼法均有科学而严格之要求。

苗刀在中国兵器史和抗击侵略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对于杨氏十三刀刀法口诀的叙述,说法不一,有的则不止十三字。兹列出以下几种:砍、剁、刬、截、刮、撩、扎、捛、劈、缠、搧、拦、滑。(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砍、剁、劈、截、撩、扎、刺、缠、扇、拦、滑、划、刮。(杨振铎《中国杨氏太极》)砍、剁、劈、搠、扇、刮、推、撩、挡、架、捛、拦、滑。(蒋玉堃传,张金普整理《健身太极刀》)砍、剁、撩、撇、刮、扎、搧、捛、截、滑、划、刬、缠。(宋志坚《太极拳学》)劈、砍、剁、截、挑、撩、椎、扎、托、切、抹、斩、带、拦、扫。(傅钟文传《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劈、砍、劀、截、挑、撩、推、扎、托、切、抹、斩、挂、带、拦、扫。(谢秉中《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

日本武士刀和倭刀的区别

倭刀:是指明代到清代使用的一种日本刀,那个时期称烧扰滋事的日本浪人为“倭寇”,主要指他们使用的武器。

这种日本刀以劈砍术见长,攻守兼备,多以双手握刀方式使用。

和其他短兵器比较的优点。即:

(1)具有用于劈砍的理想形状

(2)材质好,用优质钢材制成

(3)重量轻,使用得手、灵活

武士刀:又称日本刀、东洋刀,由唐代的唐刀改良而成 ,在日本又称为刀(かたな,Katana)。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胁差(胁指)、短刀等。广义上还包括长卷、剃刀、剑、枪等。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

关刀与朴刀有什么区别?貌似相同阿

答:关刀与朴刀的区别是:

1.长度不同。

朴刀:长度在60-150厘米,刀刃长度45-70厘米。

关刀:长度超过300厘米,刀刃长度在200厘米左右。

2.出现年代不同。

朴刀:最早出现在宋代,清末太平军广泛使用。

关刀: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出现。

3.主要克制作用不同。

朴刀:双手握刀,主要劈杀步兵。

关刀:克制重装骑兵。

最大的区别在于长短。

关刀是一种长柄大刀。相传是关羽创制,故名。形如偃月,刀面有青龙纹,因而又名“偃月刀”或“青龙偃月刀”。《三才图会·器用》:“憔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屈届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 至于青龙偃月刀的下落与归宿至今不明,野史记载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不可靠。 后人制造的关刀多数无青龙纹。朴刀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使用时,两手握者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朴刀全长约60-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 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

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刀”之称。

描写刀的诗句

刀有关诗句,例如:

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 唐 · 李白《上清宝鼎诗二首(附存) 一》

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 唐 · 李白《詶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唐 ·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一》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唐 · 杜甫《后出塞五首 一》

披扇当年笑温峤,握刀晚岁战刘郎。—— 宋 · 苏轼《戏赠孙公素》

1.金错刀行

宋代: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2.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3.视刀环歌

唐代:刘禹锡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4.出塞二首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形容刀剑的诗词

李贺 《春坊正字剑子歌》 (诗鬼大人的诗一惯的很诡异啊)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敕,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施惠《南吕·一枝花·咏剑》 (不愧是散曲,内容就是自由) 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

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规模。

香檀把手虎口双吞玉,鲨鱼鞘龙鳞密砌珠。挂三尺壁上飞泉,响半夜床头骤雨。

金错落盘花扣挂,碧玲珑镂玉装束。美名儿今古人争慕。

弹鱼空馆,断蟒长途;逢贤把赠,遇寇则除。比莫邪端的全殊,纵干将未必能如。

曾遭遇诤朝谗烈士朱云,能回避叹苍穹雄夫项羽。价孤,市无,数十年是俺家藏物。

吓人魂,射人目,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遍历江湖。 笑提常向尊前舞,醉解多时酒后赎,则为俺未遂封侯把它久耽误。

有一日修文用武,驱蛮清虏,好与清时定边士。 唐顺之《日本刀歌》 (怎么还是写倭刀的?不知道倭刀最初就是由中国传来的吗?)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绿绠, 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行。

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炯炯! 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闻到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 日陶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

郭震《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日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非亲近英雄人。 何言路中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间。

安史之乱为什么一定要杀杨贵妃

央央盛唐,就是由安史之乱转衰的。喜欢了解唐朝这段历史的人,当然不会陌生。

安史之乱这个大事件的主人公,唐玄宗、安禄山自不必说,杨贵妃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影视中备受关注的主角。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那个刀枪林立,鲜血淋漓的时代。

安禄山这头猛兽,可以说是唐玄宗自己一手养大的,当渔阳鼓声响起时,大唐帝国的中枢呆如木鸡。

安氏叛军所向披靡,大明宫已岌岌可危。而这时的长安呢?正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皇帝梨园看美女,重臣高楼喝花酒!终于,叛军的铁蹄踏破了潼关,长安已在刀头剑下,唐玄宗和杨国忠等君臣才如梦方醒,于是“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撒丫子逃亡!

“西南”是哪?就是铁哥现在所在的四川,古称巴蜀。杨国忠当时的谏言正是“幸蜀”。为啥不去别处,非往四川跑呢?道理很简单,自古巴蜀为天府之国,易守难攻,可以抵抗叛军。但这是明面上的理由,更深层次的理由,是杨国忠对蜀的掌控,流亡朝廷一旦入蜀,皇帝就在杨国忠的手心里了。

安禄山想当皇帝,杨国忠就不想吗?不想是假的,关键有没有那个机会。进了四川,时机就有了。

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唐玄宗明白不?别的大臣明白不?我想应该是明白的。唐玄宗晚年再昏庸,毕竟曾经也是一代英主;身边重臣也没有一个省油的灯,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七窍玲珑的智谋之士?

于是,马嵬坡之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陈玄礼不过是一把刀,只不知握刀的人是皇帝,还是杨国忠的政敌。

陈玄礼率禁军杀杨国忠,唐玄宗和其他大臣的反应非常诡异,没有想象之中的龙颜震怒和惊慌失措,唐玄宗的反应只是“疲惫”和无奈“”,似乎杨国忠根本不是他的心腹重臣一样。

陈玄礼又提出要“斩草除根”,要唐玄宗下令赐死杨贵妃,理由两点:一,杨国忠与杨玉环是兄妹,不杀杨贵妃,担心日后被报复。二,安史之乱,杨贵妃“惑主乱政”负有重大责任。而大臣纷纷附议。

其实,我相信,唐玄宗才是真正的幕后主持人,禁军与其他军队不同,对皇帝的忠诚是坚定的,唐玄宗这种政变上台的皇帝,更不可能不留后手,一个陈玄礼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杀杨国忠,是因为看出了杨国忠暗藏的野心;杀杨贵妃,是推卸自己执政失败的责任。

所以,杨贵妃必死,帝王没有爱情。


天宝初年,杨玉环被唐玄宗纳为宠妃,他们二人在大唐的繁华盛世,上演了一段唯美爱情故事。然而,天宝15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大唐突然爆发安史之乱,李隆基携宠妃杨玉环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之时,随军众将士发生哗变,他们要求杀死杨贵妃以平息众怒。

已经73岁的唐玄宗,只能忍痛割爱、令杨贵妃自缢于佛堂。最终,这一段皇帝与贵妃之间的爱情,以悲剧结局收尾。不过,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其实是由于激烈的社会矛盾和玄宗消极怠政所造成的,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并非罪魁祸首。既然如此,那又为何非要在马嵬坡杀死杨贵妃呢?

唐玄宗剧照

第一点: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过度宠爱,让杨氏一族势力极度膨胀,更让玄宗在用人决策上出现巨大失误。史书记载,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本是一个市井无赖之徒,若非杨贵妃宠冠后宫,单凭能力,他绝不可能做上监察御史一职。

但是,正是依靠着杨玉环的这层裙带关系,杨国忠步步高升,趁着玄宗与玉环沉迷声色之时,他将朝廷政权玩弄于鼓掌之中。为了巩固自己的专权,杨国忠更是明里暗里与安禄山勾心斗角、争权夺势。

杨贵妃

杨国忠当上宰相以后,任人唯亲,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也间接最终导致大量人才转而投向安禄山等人的怀抱;不仅如此,他还频繁发动征战南诏的战争,在民间大肆抓壮丁,导致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只能通过自残的方式逃避战争。

杨国忠的这些做法,极大的激化了他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更导致天宝年间社会矛盾加剧。再加上前有李林甫,他们二人早已经带领着唐王朝逐步走向衰落。

杨国忠剧照

而这一切归根究底,原因就出在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无尽宠爱之上。一个宠冠六宫的妃子虽然没有参与朝政大事,可是,她的哥哥却凭借着妹妹宠爱步步高升,最终成了祸国殃民之人。百姓、将士恨杨国忠,也恨他背后的杨玉环,随军将士把这种愤恨情绪转嫁到了杨玉环的身上,所以他们兄妹二人必死不可。

安禄山剧照

第二点:高力士为了保全自己推波助澜,加速了杨贵妃的死亡。君臣慌忙逃窜,那些养尊处优的高官贵胄们,还有老百姓争相送来的一口热饭吃,但是,这些随行将士只能吃“散讫村落而求食”,将士成了讨饭的乞丐,就这样还填不饱肚子。

途经马嵬坡,众将士在饥饿疲劳的状态下,集聚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他们跟随皇帝护驾逃亡,在众将士看来,这一切的原因都是杨氏兄妹而起。将士们满腔愤怒、手起刀落,杀死了杨国忠一众党羽,这些杀红了眼的将士,仍然觉得“祸本尚在”,其实就是要将杨贵妃兄妹铲除干净才肯平息兵变。

杨贵妃画像

一开始,唐玄宗原本还护着杨贵妃,他告诉众人贵妃长居深宫,与杨国忠之事没有任何联系。这个时候,生性狡猾、善于察言观色的高力士,已经意识到如若杨贵妃不死,必定会牵连自己的性命。

所以他向唐玄宗进谏:“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一席话让群臣纷纷进谏,无奈之下,唐玄宗忍痛决定缢杀杨贵妃。这场兵变之中,人人都求自保,杨贵妃只能是那颗抛弃的棋子,所以她的死是必然的。

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文臣武将把安禄山谋反的开始怪罪于杨贵妃,认为是因为杨贵妃在后宫吃喝玩乐,才致使唐玄宗不理朝廷政务,导致天下大乱。并且大臣们要求如果唐玄宗不赐死杨贵妃,他们就不会发兵迎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唐玄宗不得不赐死自己的宠妃。

虽说唐朝的衰败是由于唐玄宗不管理国事引起的,但他不关心朝廷政事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杨贵妃,而是他自己认为国家已经到了繁荣昌盛时期,他可以不再那么为朝廷卖力了。而杨玉环不过只是一个女子而已,她长期生活在宫中,也不参与国家大事,所以杨玉环和安史之乱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她只是一位长相出众的女人。虽然一直赢得唐玄宗的深爱,但她也并没有用什么残害后宫的手段来博取圣宠,皇上喜爱她是因为他们情投意合心有灵犀。她只是喜欢歌曲,爱吃荔枝。因此安史之乱并不能将错误都归罪于杨贵妃。

其实,大臣们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杨贵妃不死,唐玄宗就无法安心处理朝廷的政事。并且安禄山发生叛变的原因,杨国忠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杨国忠是谁呢?就是杨玉环的哥哥,虽然不是同父同母,但如果没有杨玉环的宠妃地位,杨国忠又怎么会引起朝廷的政乱呢?因此安史之乱的发生,在表面上确实与杨玉环有一定的联系,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关键问题还是在于皇上对管理国家的松懈。

我国的历史,出现重大变故,战乱之后,总是希望找一个替罪羊;而这时候“红颜祸水”就是最自然的想法;皇帝昏庸本不是女子可以左右的,没有杨贵妃不一定就没有安史之乱,但问题是有杨贵妃;殷商之亡,人们会怪罪妲己;春秋吴国灭亡,会怪罪西施;陈后主有张丽华之宠,所以不可救药。安史之乱是唐朝存亡的重要契机,关键时刻,也要找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理由,改变它,才能创造复兴的机会;所以不能是唐玄宗的问题,因为他当初还是国家的主子;那当然皇帝此之,就是后宫,宰相,毕竟是外人,且权利又极大,她不背黑锅,谁来背。

安史之乱中,哗变的军队及将领之所以让唐玄宗李隆基赐死杨贵妃,李隆基之所以同意赐死杨贵妃,原因虽然没那么复杂,可也没那么简单。

对于哗变的军队及将领而言,他们一定要让杨贵妃死的原因并不复杂。

杨贵妃是谁?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呀,他们杀死了杨国忠,等到将来朝廷平定了叛乱,李隆基回朝了之后,杨贵妃会不会为杨国忠报仇?

虽然说杨国忠和杨贵妃并不是亲兄妹,但是将士们心中还是会有这样一个顾虑,杨贵妃将来可能会为了给杨国忠报仇而给李隆基吹枕边风,从而让李隆基找他们秋后算账。

即便当时李隆基和杨贵妃对他们做出了不会秋后算账的承诺,可是,谁敢冒险相信这样的承诺?

皇帝要是反悔的话,随便一个理由就能让他们脑袋搬家。

所以,只有让杨贵妃死了,彻底断了杨贵妃可能会给杨国忠报仇的这个可能性,哗变的将士们才能够彻底安心。

对于禁军将领陈玄礼而言,他也有不得不让杨贵妃死的原因。

陈玄礼是谁?他可是从李隆基的心腹爱将,从唐隆政变陪着李隆基一路走来,为李隆基鞍前马后,为李隆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看着李隆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坐上皇位,看着李隆基将一个被女人搅得乱七八糟的唐朝拨回了正轨,然后又一手开创了一个注定了会在史书上留下辉煌一页的“开元盛世”,他很崇拜或者说膜拜李隆基。

可是,当杨贵妃出现之后,他却发现李隆基变了。

李隆基整日和杨贵妃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荒废了朝政,为了一个杨贵妃,竟然将他自己花了数十年心血所打造的盛唐景象给一掌拍碎。

陈玄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又没有办法叫醒李隆基。

这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李隆基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匆匆忙忙地逃出了长安,这是一个机会,一个也许能够叫醒李隆基的机会。

所以,即便安禄山打着的是“清君侧”、“诛杨国忠”的旗号,即便已经处死了杨国忠,陈玄礼却还是坚持要将杨贵妃给一块处死了。

为什么呢?

因为陈玄礼不希望李隆基继续沉迷在杨贵妃的美色之中,他希望那个雄心壮志、一手开创盛唐景象的李隆基能够回来,然后继续带领唐朝走上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杨贵妃得死。

对于在背后推动马嵬兵变的皇太子李亨而言,他也有要让杨贵妃死的理由。

李隆基曾经为了武惠妃而“一日杀三子”,所以李亨虽然当了皇太子,可却始终心惊胆战,因为他不知道李隆基会不会哪天也为了杨贵妃而杀了他。

所以,李亨早有夺权篡位之意,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而已。

这时候爆发的安史之乱显然为李亨夺权篡位创造了条件,可是李隆基毕竟已经当了几十年的皇帝了,威望绝非李亨所能比。所以,李亨想要成功夺位的话,便得消耗李隆基的威望,将李隆基的威望压到最低。

虽然杀了杨国忠,已经让李隆基的威望已经降低了很多,可李亨还是不放心呀,所以得继续杀杨贵妃。

毕竟杨贵妃才是杨国忠得宠的源泉,只有迫使李隆基杀了杨贵妃,才能让天下人看到李隆基的窘迫,也才能让朝中的文官百官知道李隆基已经没有威望可言,这样才能让他们踏踏实实地支持李亨夺位。

所以,杨贵妃还是得死。

对于李隆基而言,杨贵妃也得死。

李隆基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还要狠心赐死杨贵妃呢?说白了,李隆基也是为了自保,让杨贵妃死,总好过让他自己死。

安禄山打着诛杨国忠的旗号谋反,李隆基为什么宠信杨国忠?还不是因为杨贵妃,只要杨贵妃还在,那李隆基便得继续背负“昏君”的骂名,这不利于他将来继续执掌唐朝,所以为了不让自己被骂,他只能让杨贵妃替他背黑锅。

此外,李隆基这时候正处于逃亡的路上,说不好反军什么时候就追上来了。

可是偏偏在这时候军队哗变了,吵着嚷着要杀了杨国忠,李隆基也没什么意见,可杀完了杨国忠,他们有要求连杨贵妃一块杀了。

李隆基也犹豫过,但是他经过权衡利弊之后,仍然同意赐死杨贵妃,因为杨贵妃不死的话,军队不肯走,李隆基自己一个人怎么逃?别说他当时已经是一个71岁的老头了,哪怕是一个27岁的青壮,恐怕也很难顺利逃到四川。

所以,为了让禁军能够继续保护自己入蜀,为了保证自己能够顺利逃入蜀中,李隆基也只能让杨贵妃去死了。

对于杨贵妃自己而言,她的行为也是取死之道。

杨贵妃只知道利用李隆基的宠爱去获取一切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然而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在将自己推向死路。

李隆基可以为了宠爱她而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可是群臣怎么看她?天下人又怎么看她?

但凡杨贵妃懂得收敛一点,恐怕结局也不会这么凄惨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更是一个深受皇帝宠爱,以至于可能会影响天下走势的女人。

所以,说到底杨贵妃死得也不冤。

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常说的“丢车保帅”。当领导做出的决定,被全体下属否定不执行的情况下,领导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要么退而求其次——暂缓执行。要么推卸责任,找个下属做“替罪羊”,而其它反对的下属往往也会在这时候就坡下驴,所以,这不过就是一种领导艺术罢了。

东洋刀和武士刀有什么差别

刀的外观,材料和范围不同。

1、范围不同

武士刀又称日本刀、东洋刀,是日本刀的统称,根据形状尺寸的不同可以分为太刀、打刀、胁差、短刀等类型,广义上还包括长卷、剃刀、剑、枪等;而倭刀是日本刀的一种,比较接近太刀。

2、出现时间不同

武士刀是由唐代的唐刀改良而成的 ,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而倭刀是指明代到清代使用的一种日本刀,那个时期称烧扰滋事的日本浪人为“倭寇”,主要指他们使用的武器。

3、特点不同

武士刀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也以其优美的造型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蕴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倭刀以劈砍术见长,攻守兼备,多以双手握刀的方式使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175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武则天在唐朝时期被赐予了哪些庙号?下一篇:历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韩国历史文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