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 秦朝古人有榜样吗历史

导语: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 秦朝古人有榜样吗历史

目录导航:

  1. 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
  2. 秦朝史学的特点
  3. 古代四大君子有谁
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

1、范仲淹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对某些军事制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2、岳飞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少时其母与其背刺“精忠报国”,成为其毕生的座佑铭。一生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次战斗,所向披靡,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他忧国爱民,其军队纪律严明,饿时不扰民,冻死不进屋,受到人民的爱戴。

3、文天祥

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黎贵达暗中阴谋投降,被抓住杀了。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了,卫王继承王位。

文天祥上表自责,请求入朝,没有获准。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又流行,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和他的母亲都死了。

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赶走了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

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没有死。邹洬自刎颈项,众士兵扶着他至南岭才死。

僚属士卒得以从空坑逃脱的人,至此时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都死了,杜浒被抓住,忧愤而死。仅有赵孟溁逃脱,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活捉,都被处死。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

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4、郑成功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

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

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5、屈原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楚绝交。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

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这次流放的路线,按《九章·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时间长达十六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他虽被流放,仍心系国家。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秦朝史学的特点

中国上古最早的理性思维,产生于以“殷鉴”为标志的历史认识领域,首先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来认识政治、认识天人关系,从而启沃心智,继而丰富逻辑思考能力,打开哲理的眼界。这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造成历史认识与政治文化结成密不可分的联系,积淀为凡事从以往历史中寻求根据、经验与教训的思想模式。“殷鉴”的思考,还导致历史文献的保存与整编,今所存之上古典籍文献,都是西周及其后保存和整编的。所有这些,都是史学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国古代史学的兴旺发达,历代官方的史学活动之绵延不废,古代史学多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宗旨。这些西方所不具备的特点,皆可追溯至理性思维的源头,追溯到“殷鉴”给中国社会文化植入的思想根基。
在西周“殷鉴”思想的基础上,春秋时期建立“君举必书”和讲究一定书法的记史制度;提出“良史”的概念,这涉及史家标准的评议,产生了史家的榜样性人物;形成以史借鉴、以史教化、以史辅政和从史学中学习治国之策的史学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运行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表述得还相当简约,有如格言成语,而唯其简约,更便于传播、更提供了后世展开、发挥与丰富化的空间。
先秦时期的史学观念,体现出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渊源。由“殷鉴”的思索进展到官方巩固的记史制度,继而产生一系列基本原则性质的史学观念,随之又有孔子《春秋》为私家史学辟开蹊径,促使史学观念的进一步深化。这一步步的跨越,为古代史学的兴旺发达准备了势不可遏的社会条件。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史学,唯其源头深邃丰饶,才成其日后的烟波浩瀚、奔流不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它的童年过去了,它长大成人了,它做出童年时期所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时期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特别应当指出来的,《史记》是史学领域里有意识地要“成一家之言”,而在史学实践上也做到了“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史书,在历史观点、史料搜集、文字表述上都有显著的成就。这是中国史学已成长起来的显著标志。

古代四大君子有谁

古代四大君子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是为战国四公子。(史称:战国四君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 ”,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战国四君子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其中楚国春申君黄歇曾求学天下,遍访名师,因此学识渊博,又能言善辩,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曾以一人之力游说秦国放弃攻打楚国,又曾在秦国攻打赵国之际精兵支援,与魏国信陵君一同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平原君赵胜:赵胜出身赵国贵族,为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长平之战后,面对秦军的包围,誓死不降,为坚守城池,散尽家财,与敌人斡旋三年之久,善于纳谏,对国家忠心耿耿。

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出身王室,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门下养食客三千,秦兵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他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

孟尝君田文:田文为齐国贵族,齐威王之孙,善于招揽贤能,门下供养了许多门客为他效劳,孟尝君雄才大略,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

历史上,有“四君子”称号的是“战国四君子”,也称“战国四公子”,分别是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四大君子是花。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兰,孤芳幽沁;竹,操节高洁;菊,隐逸傲霜。国人赞四君子,梅兰竹菊由来已久。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远、风骨逸致、荡污涤垢、亮节不阿;使人襟阔、风逸、格高、趣雅,深博国人千秋爱戴、普天共识。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战国时期四大君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1、孟尝君

田文,即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之一(注:战国四君亦称战国四公子),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

2、平原君

赵胜,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建议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3、信陵君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4、春申君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1]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古代四大君子是指孔子所推崇的四位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曾子、子路、子贡和颜回。

曾子(约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字子舆,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誉为“曾参”,意为“曾经参与”。他以谦虚、恭敬、勤学好问而著称,被孔子称为“君子之道”。

子路(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子贡,名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誉为“子贡”,意为“贡献于道”。他勇敢正直,有胆识和果断的行动力,被孔子称为“君子之勇”。

子贡(约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9年):字子游,名贡,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誉为“子游”,意为“游走于道”。他聪明机智,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被孔子称为“君子之智”。

颜回(约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字子渊,名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誉为“颜回”,意为“回归于道”。他温文尔雅,有修养和涵养,被孔子称为“君子之仁”。
这四位君子在孔子的教育和影响下,以其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成为古代中国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四君子指的是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这四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们被誉为中国四大君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圣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强调“仁者爱人”,提倡礼义道德,主张以“仁”为中心的人本价值观和社会伦理。孔子将道德和政治联系在一起,他提倡的治国理政思想被历代王朝所推崇,并影响到现代中国思想文化。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他主张“仁政”,提倡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内在本质,主张人人平等,反对贵族高高在上的观念,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革新意义。他的思想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和同情,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荀子主张的是墨家学派的思想,既反对儒家提倡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也反对道家和法家提倡的自然本善和厚黑学。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道德和律法的制约来进行治理。他提倡严格的礼教和律法,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儒学思想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经义”、“道德”和“修身养性”,对于儒家学派的经典文化的研究颇有建树。他通过研究经传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四君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思考方式和社会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今天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以此为基础进行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505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罗马时期是否存在焊接技术?下一篇:朱元璋是否真的杀了道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