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秦朝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他们诗词特点 秦朝大将名诗有哪些人物

导语:秦朝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他们诗词特点 秦朝大将名诗有哪些人物

目录导航:

  1. 秦朝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他们诗词特点
  2. 冯去疾的古诗
  3. 秦文君简介
  4. 形容秦军强大诗句
  5. 公元103年颁布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件
  6. 关于缅怀革命先烈的诗词,缅怀革命先烈的古诗有哪些
秦朝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他们诗词特点

先秦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小说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杂家

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纵横家

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 ·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诸子散文包括: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冯去疾的古诗

冯去疾(? 一前208年),秦朝时任右丞相。当时,李斯做的是左丞相。秦代尊右,冯去疾名义上尊于李斯。身为右丞相的冯去疾和将军冯劫在被捕前商量说:“将相不受辱”,即将军和丞相是不能被人侮辱的。于是两个人就一起自杀了。最后,李斯也被腰斩于东市。《史记》 中只记了右丞相去疾,不言其姓。但根据汉书冯奉世传,他与冯劫都是冯亭(献上党导致长平之战)的后代,冯唐、冯奉世的先辈。

据说留有一首七绝。鉴于上述推论,笔者认为有可能是他人所作。暂当是他所作,记录如下。

七绝

秦•冯去疾

谏停戍役向秦王,抚恤人间百姓伤。

请命为民身受罪,临刑不辱美名扬。

秦文君简介

你好,秦文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性,生活在战国时期。她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女儿,自幼聪慧出众,精通音乐、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她嫁给了赵国的太子张敖,但不久后太子却被废黜,秦文君也被迫离开了张家府邸。后来,她又嫁给了魏国的太子申生,并为他生下了儿子。秦文君不仅文化水平高超,而且善于政治,曾经协助申生处理政务。她的美貌和才华使得她成为古代文艺爱情故事的主角之一。

秦文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和文学家。
她生活在战国时期,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诗歌被收录在《诗经》中,其中代表作如《行路难》、《无衣》等流传至今。
秦文君不仅文学才华出众,还有着出色的政治头脑和分析能力,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的形象和传说也被各类文艺作品所描绘和传承。

1. 秦文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的妻子。

2. 秦文君的身世是成谷君的女儿,因为其美貌出众,在选妃中得到了秦昭王的青睐,成为了秦国的王后。

3. 在秦昭王丧失王位后,秦文君因为身世低贱被赶出宫禁,后来在白起的帮助下重返秦宫。

4. 秦文君在秦国内政和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多次向白起建议秦国的政策,还成功劝说白起、秦惠文王和法家学派的主要人物李斯合作,将“以法治国”变成秦国的政治主张。

5. 秦文君为了维护白起的名誉,曾多次揭发政敌对白起进行的诬陷,同时也协助白起完成征战六国的战役。

6. 秦文君在历史上被称为“民女北回”的传奇人物,她的智慧和果断为秦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回答如下:秦文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她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是鲁国宰相的女儿。她聪明机智,善于交际,容貌出众,很早就被誉为“八美之一”。秦文君嫁给了秦国的公子,成为秦国的夫人。她不仅是秦国的夫人,也是国家的顾问,经常为秦国出谋划策。秦文君曾经协助秦昭王和商鞅推行变法,使秦国得到了强大的发展和壮大。

她还在秦王朝灭亡后,帮助秦朝的后裔逃亡到韩国,保全了秦朝的血脉。秦文君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贤女,她的故事传颂千古。

秦文君,又称秦良玉,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女性人物之一,出生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改革大力推行,秦文君的父亲秦穆公就是当时的重要官员,因此家境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她自幼有才学,精通音律、诗词、文章,而且性格温顺善良、聪明机智,深受家人和朋友的喜爱。

秦文君后来嫁给了刘彻(即后来的汉文帝),成为皇后。她聪明睿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尤其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向汉文帝进言建言,帮助他开展改革。她还主持修订了《乐府诗集》和《诗经》等文化经典,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贡献。她终年54岁去世,其墓也成为了汉文帝墓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文君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勤奋好学、聪明智慧、仁爱助人、善行无悔的精神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女性,被历代人民所景仰。

1 秦文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之一。
2 她出生于战国时期,是秦国丞相的女儿,据传她才华横溢,是一位精通音乐、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才女,而且她还具有非常高的政治智慧和谋略,被誉为“女中豪杰”和“一代才女”。
3 秦文君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文学作品,如《琵琶记》、《秦香莲》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传奇人生也是历史和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至今仍在不断地被挖掘和探讨。

形容秦军强大诗句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德昭昭,秦威烈烈。

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 长城起边疆。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逐日巡海右,躯石驾沧津。

纠纠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公元103年颁布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件

1 优秀人物有司马迁、李斯、张衡等
2 优秀事件有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科举制度的推行、张骞出使西域等
3 这些人物和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1. 公元103年颁布的优秀人物是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儒、官员和历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等重要史书。
2. 公元103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但是没有被单独颁布评选为优秀事件。
一些重要的事件包括:唐朝后裔李从厚在云南建立大理国,东汉时期的名将关羽的后代关平在西晋被誉为“西蜀之辉”,等等。
3. 通过研究公元103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公元103年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年份,下面是一些优秀人物和优秀事件:
优秀人物:
1.曹操:著名的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在公元103年与刘备结盟,一同攻打黄巾贼。
2.刘备:即后来的蜀汉国君,公元103年时是一名群众领袖,与曹操等人一同攻击黄巾贼,为后来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3.陈琳:公元103年时是曹操的谋士,曾经为他撰写《观沧海》一诗,并想帮助他统一天下。
优秀事件:
1.统一共和:公元103年,曹操与刘备联手攻打黄巾贼,这说明当时各地的相对分裂,在曹操和刘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团结起来。
2.三国鼎立:公元103年是东汉末期的一年,当时的我国已经进入三国时代,这意味着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3.华夏文化的传承:公元103年时,汉朝文化仍然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亲戚之间的血脉关系以及社会团结等传统价值也仍在延续。

1 优秀人物:司马光
2 优秀事件:《资治通鉴》的编纂完成
3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历史学领域的最大成就就是编纂《资治通鉴》。
这部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有着重要的贡献。
公元103年,司马光已经逝世,但是《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在他的门人们的努力下,终于在公元1084年完成。
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编史工程之一,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 公元103年颁布了许多优秀人物和事件,但是没有特定的标准来评判哪些是最优秀的。
2 在公元103年,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吕布被曹操擒获并斩首,这被认为是一个重大事件。
3 另外,在公元103年,曹操还发动了对南蛮的战争,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此外,当时也有一些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如《古诗十九首》的问世等。


1 在公元103年颁布的优秀人物中,有著名的汉族将领韩信,他在历史上以奇兵制胜的策略著名;还有西域的商人张骞,他率领一支队伍成功通向大秦国,开启了中西交流的先河。
2 在公元103年颁布的优秀事件中,有汉武帝发动的南越平定战争,这次战争打破了南越的威胁,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还有东汉名将董卓被杀的事件,这一事件结束了董卓专权的局面,为后来的三国时期埋下了伏笔。
3 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影响深远,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后世的历史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关于缅怀革命先烈的诗词,缅怀革命先烈的古诗有哪些

1、《九歌·国殇》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释义: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2、《金错刀行》宋代: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释义:

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祈求能一展抱负,小试牛刀。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每天早晨都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遥望着布满晶莹似玉般积雪的峰峦。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3、《就义诗》明代: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释义:

我本为浩然正气而生,仅为国而死,浩气当还于太空,虽我将死,但丹心可永存,可千秋万代照耀后世。生平早有报国心,却未能报国留下遗憾,留下忠魂作厉鬼仍要为国除害杀敌作补偿。

4、《塞上曲二首·其二》唐代: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释义: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5、《出塞》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释义: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303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南北朝指的是哪几个朝代 南朝包括哪四个朝代下一篇:缅北在地图上的哪个地方 亚洲果敢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