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请问“公元前”是什么意思?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计算的 老师讲唐朝历史知识

导语:公元前是指公元纪年法中的公元前一年及以前的时间,是历史上发生在公元纪年法实行之前的事件。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根据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进行计算的,包括神话传说、历史纪实和考古资料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历史知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目录导航:

  1. 请问“公元前”是什么意思?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计算的
  2. 唐朝有哪些成就
请问“公元前”是什么意思?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计算的

公元纪年现在在全世界来说,大部分的国家都是采用公元纪年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宣布采用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的时候也是采用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两个。

公元纪年我们都知道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一开始就是采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耶稣诞生之前就是公元前。

公元元年(公元1年)也就是中国汉朝汉平帝元始元年,到现在就是公元2019年。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之前不是公元纪年的,这个只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都是按照朝代,皇帝的年号来纪年的。比如说康熙30年,康熙就是玄烨的年号,康熙三十年也就是玄烨登基的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691年。

但是年号纪年的话,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年号,混战的时候就比较乱了,比如说五代十国时期,数十个政权都称帝建国,有自己的年号。所以在记载历史的时候也要按照政权区分开,再加以帝号,年号来纪年。

但是中国的年号在汉武帝的时候才首创的,之前是没有年号的。中国第一个年号就是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建元。之前中国是没有年号的,那么怎么纪年呢?

那就是按照帝王的尊号来纪年,比如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还有比如说《春秋》

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的,还有再就是秦王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六国。

纪元问题

曾经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一个学说:人类是唯一一个有时间观念的生物。人类为了计算时间,根据对四季的观察,确定了一年的大致周期。随着有了历史概念后,纪元也随之产生——既,根据什么作为纪年标准的第一年?

在历史上,几乎每个民族、政权都有自己的“纪元”。中国古代的纪元一般按照天子或者国君在位的第一年计算,有时候,如果天子觉得有值得纪念的事情,会宣布更改年号,重新确立纪元——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改元。

典型的例子: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帝继位,于是康熙去世的第二年,就是雍正纪元的元年。

中国的这个纪元特点,影响了古代整个远东:甚至清朝灭亡后,外蒙活佛宣布自己是“大蒙古国”的皇帝,还学中原的样子,设立了“共戴”这个年号。

在全世界其他民族,纪元依据也各不相同,不过总的来说,分为两种:

一种是根据宗教元素。比如当下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是将耶稣基督出生当年为纪元元年(按:根据历史学者以及基督教学者考证,耶稣基督事实上出生于公元前),而发生在纪元元年这年的前一年,被叫做“公元前元年”,而后以此类推。公元元年的中国,是汉平帝在位期间。类似公元纪年的,还有回历。这种历法的元年,在公元的622年(这一年中国处于李渊统治期间)。

另一种是根据历史大事来确定纪元。比如辛亥革命后,革命军一度使用“黄帝纪元”,既根据传说中黄帝成为华夏共主那一年算起;抗战期间,伪蒙政权还将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设立为纪元元年。

五千年历史

中国是一个号称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度。实际上,这五千年只是一个大致的算法,并且,这算法中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部分, 确凿部分。这部分从公元前18世纪算起。以商朝确立对华夏统治作为标志性事件算起。确凿部分占3800年时间。

第2部分, 争议部分。这部分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18世纪为止,前后将近五百年。这一时期,是传说中的夏朝。近年来,夏朝到底是一个国家还是部落联盟——国家的过渡,学术界争议不断,并且始终没有定论。

第3部分, 传说部分。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部分,大约六七百年时间左右。属于原始社会后期阶段。

由于在公元前18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确凿历史阶段部分,历朝的史官也大量记载了周围国家的历史,这为中国周围邻国了解自己原始社会阶段的历史,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公元的起始点,在我国就是西汉的王莽完全掌控西汉最高权力的那一年,也就是汉哀帝死后的第二年,此之前的年代,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元前。

“公元”曾经被称为“西元”,是清朝末期的时候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种纪年方法,民国时采用过,新中国成立后也正式采用这种方法。西方的公元元年是西方教徒耶稣诞生的那一年。

但是,我国清朝以前的古代都是采用帝王纪年的方式。比如汉朝以前的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想记录某年代的历史就采用周文王某某年、周武王某某年、秦昭襄王某某年。到了汉朝,汉武帝十九年时,则为自己取了年号“建元”,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年号,此后沿用至清朝。

而汉朝至元朝,一个皇帝常常有很多个年号。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而武则天有18个年号。可是,年号多了对于人们用起来也是麻烦。到了明朝,朱元璋觉得年号太多了,对民间很是困扰,于是下令推行一个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不得随意更改。从此之后,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因此人们也经常使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的皇帝,比如万历皇帝,洪武皇帝,崇祯皇帝,乾隆皇帝。

另外,我们常常所说的中国5000年的历史,是从炎黄时代的黄帝时期算起。传说皇帝生活在距今5000多年的黄河流域,那时候的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结为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集团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发生争夺大战。炎黄联盟集团打败蚩尤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我国的历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黄帝以后是尧舜禹,到夏朝建立,这段时期之前属于原始社会。从夏朝以后的商、周(西周和东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则属于奴隶社会。从秦始皇统一全国,接着就是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辽、宋、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这之前就是封建社会(清朝以前则被称为中国古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社会)。

这也是历史的基本常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公元纪年,原称西历。由西方国家创立。由于他们大多信奉基督耶稣,故把耶稣诞辰一一出生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而中国一直采用
编年纪史,是以朝代及帝王的年号叠加延续计算的。明清两期倒还简单,基本一个帝王一个年号。但之前就很复杂,尤其是武则天年号换了十七个,计算起来就很麻烦。

公元纪年是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

而中国历史上的编年史,则是以主干王朝去计算。其基本规律是年号更换时,新的年号从第二年计,所以不会乱。

史学家经过多年努力,把公元纪年和中国的编年史进行了精准的对接和统一。如《三国演义》电视大片中那旁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至于问到公元前什么意思。原始点一一公元元年己知其来历,就不难解释。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一一温度计,以零为基点,往上是零上多少度,往下为零下多少度。而公元元年对应的是王莽篡汉时期。

有了这个参照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将变得十分明晰。

现在是公元2019年。而历史上的两汉则是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共426年。

夏朝则为公元前2070~前1600年。

这样中国可考的历史,公元前后相加己达4100年。三十多年断代工程的研究及实物考证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与五千年之说还有九百年之差。在零碎的史料记载中,之前应有一个叫"虞"的朝代存在,传说延续了八九百年。这有待人们进一步发现。

首先,我们来回答公元前是什么意思。

要说清楚“公元前”这个概念,就需要引入“公元”这一概念,“公元”并不是我国历史中发明出来的,而是西方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年,被作为“西元元年”。 后来这种称呼叫法逐渐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采用,后来,“西元”就被改称为“公元”。

作为一种纪年法,比如平时我们所说的“公元2019年”,意思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第两千零一十九年。

这样说的话,相信“公元前”的意思很多人就可以猜到了,“公元前”的意思也就是耶稣诞生之前的时间,从公元元年开始,比如平时我们所说的“公元前100年”, 就是从公元元年之前的第一百年年。“公元前”纪年法是倒着数的,而“公元”纪年就是顺着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并不是以“公元”和“公元前”纪年法来命名时间的,我国有自己的独特的纪年法,一般情况下,都是某朝某帝某(年号)某年。

就拿唐太宗时期举个例子吧,“唐朝太宗贞观五年”,这是李世民在位期间使用贞观年号的第五年时间。

封建帝王的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直到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纪年法才消失了,而“公元”纪年法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我国最早使用“公元”纪年法的是民国时期。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五千年的历史究竟是怎么计算的。

我国历史上有一首诗:“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最早起始于轩辕黄帝时期,可以说轩辕黄帝在位期间就是五千年历史的开端了。

相传黄帝生活在距今五千年的黄河流域。黄帝部落和同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结为炎黄联盟。后来炎黄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大战,蚩尤战败被杀。之后中原部落推举黄帝为部落联盟首领。

他们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华夏族的主干。也正因如此,现在的中华民族一直都被称之为华夏儿女,轩辕黄帝也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初祖”。

轩辕黄帝之后的我国历史就可圈可点了,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也非常多,黄帝之后又出现了尧舜禹,再到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朝之后相继出现了商朝、西周、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结束之后,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结束,开启了封建专治时代。

之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又出现了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西夏金对峙、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蒋家王朝、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的来说所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开始于轩辕黄帝时期,结束于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

很高兴可以来回答你的问题!

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常常会在书中看到公元前xx年!公元xx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公元代表着什么?是怎么区分这个前后的!不是说我们中华5000年的文化吗?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在是公元2020年呢?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我们现在用的公元2020年是是公历纪元!这个是国际通用的纪元法!所以和我们中国的5000年是有区别的!公历纪元并非中国说法!这是一种西方的纪元方式!

相传公元6世纪,在西方国家以耶稣基督为信仰的基督教教会为了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有一个人提出用耶稣诞生的那年定为公元元年!(就像我们中国朱元璋登基那年就叫洪武元年一样的意思!)那么在耶稣诞生之前就叫公元前!公元前用的是倒数纪元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2020年是耶稣诞生开始算第2020个年头了!

比如我们中国的秦始皇实在公元前259年出生的!公元前210年去世的!所以我们中国的秦始皇比西方的耶稣还要大259岁!


本来在西方没有开始殖民着入侵的时候,这个公历纪元法实在欧洲大部分国家使用!但是进入到殖民掠夺时代!西方开始了疯狂的掠夺殖民地!几乎占领了全球!最后也慢慢的统一了这种西方的纪元法!成为了现在世界通用的纪元方法!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在没有公历纪元法进入中国前,因为我们当时是封建社会!皇帝是天子!最大的人物!所以我们一般都是按照皇帝登基的日子为元年!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就比如上面说的朱元璋,年号洪武!那么朱元璋登基的那年就是洪武元年!然后洪武2年,3年,4年……这样下去!直到朱元璋驾崩以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那就叫建文元年!。至于秦朝之前,由于是春秋战国七雄争霸!当时的纪元是用什么方式的我也不是很清楚!还需要再查看点资料!文化有限!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有补充的我会再次添加!谢谢!

“公元前”这个概念是西方传进来的,那年是耶苏诞辰,定下了下称公元元年,之前就称“公元前”,之后就称公元。我国1949年建国时就定下由公元纪年。

这应该说是个很大的进步,一个国际上通一,譬如我们和外国企业定合同,就可以写2020年3月13日,不会有疑义。再有一个,我们自己也方便,比如某人生于清宣统元年,大多数人“一头雾水”,讲生于1909年,大家都明白了。

日历是人在地球上生活需要了解,地球与月亮,太阳,星星的关系,这些关系对地球上,潮水,气候的影响,以及与农作物的生长关系,日历是人对天文,地理的认识,实践,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在公元前人们还没有创造出一个即能记录历史,又能表达气候,又能适应工业发展,又能改善人不断连续做工,没有休息日的需求,直到公元日历的出现,人才完成这日历的创造,才创造这座全新的房子。由于公元日历显示是社会的需要得以普遍接纳。其他日历都无法解决以上问题。

“公元前”是公元纪年法中的概念。公元纪年法发端于西方社会,是现在国际通用的纪年法,比如用2020年来表示今年的年份,这种纪年方式就是公元纪年法。

而2020年的全称则为公元后2020年,不过人们一般省去年份前面的公元后三字。这里的“公元”和耶稣有关系,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称为公元(Anno Domini,拉丁文“主的年份”之意,简称为A.D)元年,之后的年份用公元多少年表示,时间离现实越近数字越大。与之相对应,耶稣出生前的时间则用公元前(Before Christ,“基督之前”之意,简称为B.C)多少年来表示,时间离现实越近数字越小。比如公元前200年就在公元前300年之后。

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纪年方式。

年号纪年法就是用皇帝在位的年号来表示年份。比如汉朝建安元年(196年),其中的“建安”是东汉汉献帝所使用的年号。我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汉武帝,年号为建元(公元前140年),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朝的宣统,使用了三年,于1911年废除(张勋复辟时期不算在内)。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个天干符号和十二个地支符号来纪年,60年为一个循环。比如今年2020年,用干支纪年法表示就是乙亥年。传说干支纪年法源于黄帝时期,但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干支纪年法的前身是岁星纪年法,大概在东周至西汉时期流行。

那么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算出来的?

五千年历史是个约数,从现在往前推的话,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也就是三皇五帝时期。史书记载黄帝继位时“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曜齐元”后经过我国星象学家、道教学者推算,大概是公元前2697年。所以前后相加,我国大约有五千年文明史。

不过我国史籍上开始有明确纪年的是“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之后的历史事件都以编年的方式记载于史书上,能够完整的对应起来。如果这么说的话,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历史一共为2861年。

唐朝有哪些成就

唐朝著名的成就是唐诗,很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作了很多很多诗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再就是开辟了丝绸之路,把中华文明传播于四海,把丝绸陶瓷带到西亚,把西亚许多物品带回中国。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三是唐文化有着明显得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唐文化体系中,包括文学、宗教与哲学、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工技艺等方面,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文化的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当时唐朝的国都、亚洲的文化中心长安城为各国所向往。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与中国或一衣带水、或山川相连的国家更是不断地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度。

唐文化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

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汉族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至唐初已近成熟的阶段。成熟阶段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纳异己的胸怀。部分由于这个原因,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异域宗教才能一步一步进入中国。传入中国的影响极大的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确被中国本文化融合而中国化。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训诫,作为理念形态的儒家文化以"和为贵",有相当大的包容性,这也是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内在原因。佛教文化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文化之具有开放性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万类不分、一切皆空,主张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种普世观念也是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内在原因。唐初政治、军事强盛,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放的政策。唐初的开明君主李世民重视文化交流,为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统治留下了一个开放的传统。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尊重留居中国的外国居民的文化、宗教传统。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熟的唐文化摆脱形式的桎梏,向着自由和靠近民众,现实世界的方向发展。

在文学方面,李白以他的手笔溶道教思想这种飘逸超脱的内容于古体诗这种自由不羁的形式而宣发自己以及自己那个时代的喜怒悲欢。他的诗极具感染力,在情感上较前代诗歌更接近民众。韩愈掀起的古文运动,推崇接近口语的古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弘扬儒家学说,也不自觉地为唐社会摆脱前朝文化思想束缚,自由抒发自我新的思想见解找到了一个工具。在当时还出现了传奇小说这种市民文学体裁,这也是当时文学向普通民众靠近的一个表现。

哲学宗教方面,儒家经学出现空言说经、缘词生训的新风气,佛教出现毁佛毁祖、即心是佛的禅宗南宗,这都是突破前人理论、重视个人主观见解或主观体验的表现。当时"经院化"的佛教派别如法相宗仅几传就归于消灭,而"世俗化"的佛教派别如禅宗南宗却持续强劲发展。禅宗门内在唐代出现诗僧如皎然、灵彻、道标、贯休、齐己、可朋,高艺僧如怀素、贯休、善本,茶酒僧如降魔师、可朋、法常等。这些僧人与俗世名流往还,他们把佛理中的"净土"世俗化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净土化"了当时的世俗社会,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诗化了唐代民众的生活。佛教在宣传上也开始采用俗讲变文这种十分接近民众的语言。

在史学范围内,学者如刘知几、杜佑等都十分重视人事,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地理学方面和其他学术领域的许多代表学者也具备类似的治学精神。

在医学方面,以孙思邈为代表的唐代医学家能摆脱前代理论的束缚,注重根据具体的病情立方施治。

唐代民风也出现更加活泼的气象。在民间,歌舞流行,民众生活较为自由,当时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较后来宋明时期为高。从唐代雕塑可以看出唐文化有"人化"这一特征。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像中,本尊卢舍那佛似帝王,二菩萨似妃嫔,迦叶、阿难似文臣,金刚、神王似武将。唐代塑匠们多模仿伎女形象来捏塑菩萨,其他诸神也无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模型。这种佛教塑像不同于魏晋时的佛像缺乏"人气"、面目生硬、程式僵化。总体上说,唐代人对他们的时代很自信,他们更关心的是此世而非彼世。

文学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美术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

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因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科技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长安在盛唐年间的极盛时人口达到100万。不仅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之一,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当时的:日本奈良平安京、京都、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经济

货币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lěi),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juàn)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shī)、绮(qǐ)、缣(jiān)、紬(chōu)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唐朝的GDP在当时的世界为348亿美元,占世界GDP比重:58%

户口

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较为混乱。

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一贯=一缗),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519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康熙有哪些成就 玄烨的历史贡献下一篇:乾隆孝粉玉碗有真的吗 乾隆玉碗历史记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