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咏香诗文 唐朝香文化的代表人物

导语:咏香诗文 唐朝香文化的代表人物

目录导航:

  1. 咏香诗文
  2. 一季花开是陌上的香出自哪里
  3. 冉冉香是词牌名么
  4. 木文元香是古代什么人物
  5. 中国最早的香氛
  6. 古人对香味的雅称
咏香诗文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

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

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

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

欲睡朦胧入梦来。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

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

残雪思难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櫱禅师《上堂开示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客中作》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画菊》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杜甫“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白居易“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皆以“香”喻“花”,亦见唐代文人对香的熟悉。白居易:“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烧香卷幕坐,风燕双双飞。”

“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一季花开是陌上的香出自哪里

“一季花开,陌上香”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诗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其中“一季花开,陌上香”一句,则是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轮回。这句话也经常被引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场景。

一季花开是陌上的香,源于大自然的神奇创造。阳光、雨水、风吹雪打,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砺,万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在春天的时候,以绚烂夺目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

花儿在四季中最为娇羞、最为妩媚,她们散发出的香气,是大自然赋予的恩赐,也是生命的呼吸。一季花开是陌上的香,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一切。

冉冉香是词牌名么

冉冉香不是词牌名。

冉冉香三个字有诗句: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出自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狂夫》,全诗是: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木文元香是古代什么人物

1. 木文元香是古代的一位女性人物。
2. 根据历史记载,木文元香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宫廷女官,她以美貌和才艺著称。
她在宫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并受到皇帝的宠爱和赏识。
3. 木文元香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她的存在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展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她的故事也启发了后人对于古代女性命运和权力的思考和研究。

中国最早的香氛

熏香的习俗来源于民间和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同神和祖宗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局的神与灵魂都是飘忽不定、虚无飘渺的,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云雾缭绕之处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神仙居住之所)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这就是香薰机。

从芳香植物或东吴分泌物提取的天然香料,用于驱虫、熏烧、敬神等诸般现象,是远古先人在掌握火的使用后,燃烧柴木时发现香木、香脂有散香清神作用,从此人们意识地将香木、香脂直接焚烧,升烟祭天。具体的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我国焚香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是作为诸侯王的朝仪。传说香能避瘟驱邪,所以宫室、朝堂、议事厅必焚香。到了汉代,宫室发展到用香薰衣、驱虫、防腐蛀,后来士大夫家以致平民,都有焚香的习惯。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烧芸香以驱虫,要给小孩挂香囊,以驱邪恶。

中国人的熏香除了宗教活动外,还有驱邪避秽作用。端午节焚烧艾蒿等香料的习俗用现代观点来看,实在是非常科学的做法,不但可以杀菌、驱除瘴气,还能赶走蚊蝇。此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熏香与文化挂起钩来。古人读书时喜欢在书房里焚香,认为可以增加记忆力,捕捉灵感,同时增加读书的乐趣。

皇帝时期,中国就有燔香祭祀的礼,以表对天、地、人、神的谦卑和敬意。个人修养中的干净整洁更离不开“香“,居家生活也要常常焚香,读书前,弹琴前,心中怀着恭敬,净手,整理衣冠,焚香。六朝时期,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女人的衣裙熏香自不必提,士大夫的衣袍也要熏染一番。

古人对香味的雅称

是“幽兰”。

因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幽兰”一词来形容花香,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幽兰》中就有“幽兰香径去,松风吹我衣”的描写。

另外,《太平广记》中也有“幽兰”一词的相关记载,描述了幽兰花的特点和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人们对花卉的称谓可能有所不同,而“幽兰”是古代中国比较常见的一种称呼。

古代对香的雅称有很多,例如香印、香炭、龙涎、瑞脑、宝篆等,并且香薰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并且种类丰富,在宋代、明清两代尤为繁荣。早在商朝时期,人们就有佩戴香草、香囊的习惯,后来又逐渐衍生出香薰。香薰在不少史记、诗词中都有提到,像屈原就经常佩戴香囊、香草。在宋代时,香薰已经十分普及,基本上家境稍微好一些的家里都会备上一个香炉,并且会在香炉中点上香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981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清寥"是什么意思?解析清寥的词义和用法下一篇:五代东晋哪个早 后晋是东晋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