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周文王是庙号还是谥号 秦朝皇帝没有庙号和谥号

导语: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尊称为文王,而非庙号或谥号。庙号和谥号通常是用来尊称中国皇帝的称号,而秦朝皇帝却没有庙号和谥号。周文王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录导航:

  1. 周文王是庙号还是谥号
  2. 为什么周朝不喜欢用庙号
  3. 庙号的确立原则
  4. 重耳有没有谥号
  5. 周朝为何废除庙号
周文王庙号还是谥号

周朝国王没有沿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周文王”“周武王”都是谥号。春秋战国到秦朝,历朝历代的国王都没有庙号。直至汉朝才重新恢复庙号制度。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根据商朝规定,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远祭祀的国王,就值得上庙号。商朝时期,庙号只有三种:创立基业的国王庙号“太”,功高盖世的国王庙号为“高”,中兴之主的庙号为“中”。比如商王武丁,其登基后加强王权,征战四方,巩固国家统一,其妻子妇好率领商军打败了土方、巴方的军队,为保卫国家安全立下了不朽功勋。由于武丁的贡献非常突出,武丁去世后的商王就给其上庙号为“高”,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定,后世称呼武丁为“高宗”。

周文王是谥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制度,但对庙号有了严格的规定,但自汉元帝为汉宣帝立庙开始,西汉后世帝王都上庙号。汉光武帝即位只承认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的庙号,其它诸帝庙号一律废弃。到汉明帝时期,为父亲光武帝立庙世祖,后世帝王又开始盛行,到汉献帝时东汉诸帝庙号只保留光武帝的庙号,再加上西汉四庙。魏晋至隋庙号也鲜为所用,隋唐后世封建帝王都沿用庙号,庙号由是泛滥,徒有虚名。

姬昌是周文王的名字,姬昌建立周朝后,史称姬昌为周文王。

古代皇帝的称呼有三种:唐高祖、唐太宗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史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周朝以后,皇帝的称呼多为谥号。而自唐以后,皇帝则多为庙号。所以,周文王是自称,魏武帝、隋炀帝是谥号,唐太宗、宋仁宗、元太祖、明成祖、清圣祖等都是庙号。

谥号,周代没有庙号。

周朝时期,周王和各诸侯国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有谥号,但都不建庙号。谥号是国君去世后,臣子们给他加上的评价其作为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文武昭穆,都是好的谥号,对于行为不当的,则谥号也就不会很好了,比如,周厉王、周幽王。周朝时期,百家争鸣,联邦制,没有专制集权,因此,臣子给国王做评价的谥号,都很准确,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为什么周朝不喜欢用庙号

庙号,是帝位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在帝王死后对这个帝位的一生做一个评价。

商朝灭亡后,周朝开始取消了庙号,因此周武王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到了秦朝,甚至连谥号都给一并去除。因为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会出现“子议父,臣议君”的情况,不符合伦理道德。

从汉代开始恢复了谥号和庙号,尤其是对庙号特别慎重。

庙号的确立原则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徳”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而自从秦始皇建立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原因是因“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与庙法。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的使用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祖”字有开创基业之意,故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明朝的基业是由朱元璋所建立,其称明太祖,而由于朱棣推翻其侄的政权,等同于创立基业,故庙号亦称祖,是为明成祖;清朝起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落,清朝建立时追封为清太祖,而清朝所统治的地区基本是顺治帝在位时所占领,故顺治帝也被视为开创之君,是为清世祖,此后康熙帝由于平三藩、征准噶尔等军事成就,被群臣认为“名为守成,实乃开创”,故成为清朝第三个称祖的皇帝,庙号圣祖;“宗”字有守成之意,故开国皇帝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号。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

庙号是按照嫡传世系编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

庙号,即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所处位置的称号。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庙号是按照嫡传世系编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由继位皇帝议立,能够享有庙号的,就意味着被推入帝统系列。如西汉之高帝称太祖,文帝称太宗,但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一般只能是有功绩者才有,因此庙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隋唐以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一般开国或有重大贡献者称某祖,其余的称某宗,不再按照世系和政绩排位,庙号逐渐成为皇帝确立正统、加强权威的重要工具。

重耳有没有谥号

晋文公

晋文公,生于前697年(一说前671年),卒于前628年,姬姓,名重耳(“重”的发音:chóng),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称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他于公元前636年(周襄五十六年)做晋国国君,在位时间仅八年。在做国君之前,他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十九年之久。他是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都是以他为主角的成语故事。

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荀伯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重耳溢号文。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献公晚年宠爱骊姬,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被迫出逃。重耳到了狄国,谋臣狐犭匽、赵衰等人跟着他。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内乱,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他安定民心,封赏功臣,成功地迈出了治国的第一步。

晋文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征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不断增强晋国的实力,坚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即位的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到郑国避难。晋文公知道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他发兵杀了王子带,护送周王子回到京城。周襄王大摆酒席慰劳他,还赐给晋国四城,晋文公的地位不断提高。当时,与晋有力量争霸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晋文公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南扩展疆土,非与楚国交锋不可。

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决战,晋国大获全胜。战后,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不久又会诸侯于温,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有。谥号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晋文公六年(前631年)夏,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晋文公卒,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

周朝为何废除庙号

庙号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9093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欧洲王室有嫔妃吗 欧洲王室联姻历史下一篇:葛利斯581d的适合人类居住 20光年外发现宜居超级地球 曾被误认为恒星噪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