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偃师市历史上被誉为什么 偃师在西晋时期的历史

导语:偃师市历史上被誉为“古都之源”,西晋时期是其历史的重要时期。偃师市在西晋时期经历了较为繁荣的发展,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这个时期,偃师市拥有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对象。

目录导航:

  1. 偃师市历史上被誉为什么
  2. 山东各县刘姓来历
  3. 亳州最早是商丘的吗
  4. 偃师有多少个村
  5. 偃师景区
  6. 三国时期河南属于哪个国家
偃师市历史上被誉为什么

七朝曾在此建都被考古学家认定的“最早的中国”,偃师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素有“洛阳九朝古都半在偃”之美誉。或许会有人问“洛阳才是九朝古都,一半在偃师,也不会有七个朝代这么多”,其实“九朝”之说,是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最多”之意。

山东各县刘姓来历

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五修)《古滕刘氏族谱》资料记载,古滕刘氏开基始祖刘元,字正良,原籍山西洪洞县,生于元朝泰定四年。

元朝末年, 山东一带因战乱破坏严重,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山东地区经济,决定从山西大量移民山东。

洪武二年 (1369年),刘元等800多人在押迁官李公的带领下,由故乡山西洪洞县向山东移民。当时,22岁的刘元还被李公举为移民迁长。

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经过 1个多有的长途跋涉,先来到山东单县,在这里开始分流:有的留在单县,有的迁到海州,还有的北迁到兖州。古滕刘氏始祖刘元则率领他的妻儿子女和家人迁到滕 县西史相乡望冢社领社纲。刘元一家在望冢社居住了20多年后,家族人丁渐渐增加。

刘是中国五大姓之一,与张、王,李、赵并称。远古尧帝的子孙中,有一个叫刘累的了不起人物,据说他能驯化龙和驾龙飞奔。刘累就是刘姓的始祖。又有一支刘姓,是以封地为姓形成的。周朝时候,有个贵族被封到刘邑做首领,子孙世代姓刘。刘邑就在现今河南偃师县一带。刘姓先人还有如【刘向】汉代时的著作家,读书多,文章好,所著的书有《别录》、《新序》、《说苑》等,流芳千古。【刘伶】晋代文士,爱喝酒,有才气,称为酒仙。他和另外的著名文人合称“竹林七贤!

山东刘姓来历主要有三种: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莒南刘氏和临沂东部的各姓氏类似,大都迁自江苏东海。

山东莒南刘氏:字辈:贵学西德洪茂。相传从东海迁。

山东莒南刘氏:…金、永.加…,从东海迁。

山东莒南大店刘家山、北高柱刘氏:思汝茂庆,福慧延长,伯文经祥,世纪荣光. 据刘氏碑文考:刘姓由江苏东海于明洪武年间迁此该处。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亳州最早是商丘的吗

关于亳州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亳在古代是商汤的都城。但是相传这个地方有三处。分别是谷熟为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偃师为西亳。

第二种说法是:在西晋时期置谯国,然后为谯郡;在唐武德四年的时候更名为亳州;于1912年,改名为亳县;1986年,撤亳县建亳州市(县级);2000年,设立地级亳州市。所以个人觉得更可信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争夺历史名人或地域从属问题,如花木兰到底是属于亳州还是属于夏邑,老子是属于涡阳还是鹿邑等。

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曹操故里,芍药之乡,位居四大药都之首,虽历经更名,从距离上和如今的商丘市相近,但其和商丘并没有从属关系。

偃师有多少个村

偃师有214个行政村。

1、偃师,洛阳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

2、偃师市现辖4个街道、9镇、214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12个居委会、2240个村民组,总人口61万(2013年),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是中原经济区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河南省首批10个小康达标县(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河南省26个城镇化发展重点县(市)、35个扩权县(市)和第二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

3、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师还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偃师景区

1、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县寇店乡石窟村南沙河东岸万安山的断壁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宽4.8米,高12米。窟内后壁正中,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佛,高约3米。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2、轘辕关,位于偃师城东南30公里府店乡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

轘辕山,形势险要,东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紧接巩义、登封两市;西有鸡鸣山、香炉峰,是万安山与嵩山衔接处的壑口。《元和志》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

3、西晋皇陵,其中潘屯、杜楼两村北枕头山西晋墓地一号墓,为晋文帝崇阳陵。墓室长4.5米,宽3.7米,高2.5米。

南蔡庄村北西晋墓地一号墓,位于最东端,规模最大。墓道长36米,宽10.5米,墓室长5.5米,宽3米,高2米,为晋武帝峻阳陵。

三国时期河南属于哪个国家

魏国

三国时河南属魏,先都许昌,后迁洛阳,仍实行州、郡(国)、县3级。设有12郡和梁国1国。西晋都洛阳,河南境内有18郡国

春秋时期,境内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诸国。战国时属韩、魏、赵、楚之疆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在三国属于魏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答:三国时期,河南属魏国。

曹操起兵崛起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旧地陈留(今开封),故国号为“魏”,魏国先后设立首都许昌、后迁都洛阳。

称 河南尹,辖有洛阳(旧称雒阳)、巩、河阴(旧称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旧属颍川郡)、阳翟、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原武共22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9397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故宫的历史背景和资料故事 高三历史法国下一篇:印度最早的历史 尼泊尔婆罗门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