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小周后和赵光义的画是真是假 南宋历史真迹有哪些

导语:南宋历史真迹中,小周后和赵光义的画引起了广泛争议。人们纷纷讨论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并探索其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南宋历史真迹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如诗词、书法、器物等。本文将介绍南宋历史真迹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目录导航:

  1. 小周后和赵光义的画是真是假
  2. 难得一见的绝世名画
  3. 现在世上还有王羲之的真迹吗
  4. 三大书帖赏析
  5. 李白有字画流传下来的么
  6. 现存兰亭序是真迹吗
小周后赵光义的画是真是假

存在争议
宋太宗小周后图是一幅备受争议的历史画作,描绘了宋太宗赵光义与他的妃子小周后的情景。然而,这幅画作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一些学者认为这幅画是宋代时期的真迹,具有历史价值。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幅画可能是后人伪造的。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幅画的真实性。因此,对于宋太宗小周后图的真实性,仍然存在争议。

难得一见的绝世名画

存在。
因为绝世名画通常是经过极其难得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创作的,加上它们的存世数量稀少、流传渠道受限,因此能见到它们的机会非常少。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蒙娜丽莎》,它的创作背后有着多重传说,而现存的真迹仅有一幅保存在法国卢浮宫;再如中国宋代的名画《千里江山图》,原本十分珍贵的多幅真迹仅存三幅,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分散在多个收藏机构,并且向公众展览的机会很少。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名画”可能只是商家或者是某些人为了炒作而虚构的,我们要保持明辨是非的眼光。

现在世上还有王羲之的真迹吗

目前已知的王羲之作品,是没有原作的。

王羲之的真迹失传,有两个原因:

1、封建时期战争导致作品的毁灭。

2、出于一己私欲的陪葬。

王羲之真迹的第一次毁灭:

东晋时期,桓玄在逃窜中将所藏的王羲之真迹全部甩到江中。

王羲之真迹的第二次毁灭:

梁元帝时期,江陵被围城,元帝命人放火焚烧图书14万+卷,其中包括他爹梁武帝收藏的王羲之真迹700+卷。江陵焚书不仅是被视为中国的文化浩劫之一,也是王羲之真迹最大的浩劫之一。

王羲之真迹的第三、四次毁灭:

唐太宗独尊王羲之书法,以重金敕购,当时王羲之的“真迹”,据《二王等书录》记载:

右军书大凡2290纸,装为十三帙128卷;真书五十纸一帙八纸,随本长短为度;行书240纸四帙40卷,四尺为度;草书2000纸八帙80卷,以一丈二尺为度,并金缕杂宝装轴,织成帙。

唐太宗死后陪葬一批。

安史之乱毁掉一批,肃宗乾元年间,锐减到“真书不满十纸,行书数十纸,草纸数百纸”。

此后,北宋的帝王搜求包括赝品也不过 200 余帖,再加上南宋、元末乱世,王羲之真迹已难觅。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无非只有双钩摹本以及别人临写的两种,这些作品中,被公认的能代表王羲之的,也不过就120+幅。

而这120+幅作品中,能真正意义上还原王羲之的还真不多。

像现存著名的《十七帖》、《集王圣教序》,由于字形和章法做了相当多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接近王羲之真迹。

如果说摹本最接近原作,那么我们看到的“最真”的王羲之作品也就也只有12幅作品:

《丧乱帖》、《孔侍中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兰亭序》、《平安帖》、《何如帖》、《姨母帖》、《奉橘帖》、《初月帖》、《寒切帖》。

但这12幅作品,最可气的是,《丧乱贴》、《孔侍中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已流入日本。

现在世上还有王羲之的真迹,但数量极少。
1、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风格独特精湛,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追捧。
然而由于王羲之的作品年代久远,又缺乏有效的保存手段,导致如今世上王羲之真迹的数量十分有限。
2、虽然现在世上还有王羲之的真迹,但他的作品十分珍贵,极少流传出来,收藏家和博物馆都抢着要,价格高得惊人。
因此,大众能够欣赏到真迹的机会极其有限,只能通过影印件或者数字化的形式来欣赏。

三大书帖赏析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为《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即兴作此两首寒食诗,并书写了《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李白有字画流传下来的么

李白留下的诗歌很多,但留下的书法真迹,却只有一部,即《上阳台帖》!专业术语的评价是:《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宋朝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意思是,字如其诗,一样充满了想象力!

然而,李白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在清朝之前还算比较完美。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变得不再完美了,甚至变丑了。因为,青莲剑仙李白的作品,也逃不过乾隆的辣手!

值得庆幸的是,李白留下来的是书法作品,乾隆没办法在上面“狂涂鸦写字”,所以写的很少,只有四个字!但就这四个字,却极大的破坏了李白作品的美感!

乾隆看了《上阳台帖》之后,立即来了兴趣,于是就在卷首写了4个大字:青莲逸翰。在这里要解释一下,古人即便在名画上提资,也会小心谨慎,左思右想。但乾隆不会,说写就写,胆大无比,一点都不怕破坏!

后人如何评价乾隆这四个字的呢?重点来说,有三个恶评!(1)四个字的尺寸远大于原作,不协调,(2)字体风格含义,均与原作本身格格不入,显得恶俗而多余,(3)四个大字有喧宾夺主之嫌,破坏了作品的布局与风格!

现存兰亭序是真迹吗

现存兰亭序是真迹。
因为现存兰亭序被确认是唐代文学家王羲之的真迹,王羲之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很受后人推崇,而兰亭序也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除此之外,现存兰亭序在历史上也有其传承和流传的记录,被多次收录进敦煌遗书、宋代刻本等大量书籍中,证明了它的真实性。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兰亭序虽然曾经历过多次修复,但修复的程度并不会影响其真迹的认定,因为这是古代文物修复过程中常见的情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9909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韩国战争电影有哪些推荐三部韩国经典战争大片 韩国历史有战争吗下一篇:重商轻农的朝代 元朝侵入宋末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