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东汉生活水平 金作屋玉为笼的典故与谁有关

导语:《东汉生活水平 金作屋玉为笼》是与东汉时期的一位贵族有关的典故。这位贵族以金作屋、玉为笼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奢华生活水平。

目录导航:

  1. 东汉生活水平
  2. 金作屋玉为笼的典故与谁有关
  3. 牛车马车用途
  4. 东汉铜马车又叫什么
  5. 古代牛车的由来
  6. 廉粽,历史典故
  7. 学富五车成语故事
东汉生活水平

史书上记载当时国土辽阔的西汉穷的底掉,皇帝出门想装点门面找一色的马拉车都找不到,士大夫们更是穷得连马车都坐不起,只能坐牛车。后来刘邦考虑到百姓生活实在困难,很多人连自己家的孩子都养活不起,甚至还下令允许民间进行人口买卖。可见当时的西汉已经穷到什么地步了!

之后的西汉,经过文景两代人的努力总算日子好过了些,但日子好过也仅仅是说国库里有钱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本质上没有多大提高。而且后边还有汉武帝这个爱折腾的主,把国家好不容易积攒的钱都给败光了,因此后来的西汉是国库不充裕,民间生活也不太好。

那东汉的情况呢?东汉人民的生活水平,毫无疑问是比西汉强的,首先东汉时期有一个在当时来说非常伟大的发明也就是短辕一牛挽犁被大规模应用,技术的革新使得耕作越来越轻松,也越来越有效率起来,生产力提高了,大家的日子也就好过了。而且全铁制犁铧等全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让大家的收成越来越好,百姓也渐渐富裕起来。

而且东汉的影响力也比西汉强,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西汉远的多,甚至联系到了当时的罗马,让自己的影响力远播欧洲。当然在这一点上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全都是西汉奠定的基础。时代总是在进步的,而且几百年的时间,无论是从科技水平还是从民间的生产力来看,东汉肯定是比西汉强的,那为何人们心里边总是认为西汉比东汉强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西汉的天下是打出来的,且名传后世的军事天才非常多,给人一种很能打的感觉。西汉打过的名传后世的战争,大家都耳熟能详,无论是和楚霸王打仗,还是和匈奴人打仗,都留下了一曲又一曲的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这期间涌现出来的人才,个个都是国士级别的,前期的韩信陈平张良等人放今天个个都是国宝,后期的卫霍等人也是不落人后。当今社会再评价古代的王朝强不强大的时候往往只喜欢看他的军事能力,而西汉总是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强敌,所以就给了大家一种它所向无前无比强大的感觉。

金作屋玉为笼的典故与谁有关


出自宋代宋祁的《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大路上驾驶着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正在赶路,恰好与心上人巧遇,女子在绣帘后面发出了一声令人肝肠寸断的娇呼,那离别的痛苦真是难以形容。只恨自己身上没有长出彩凤那样的两只翅膀,可以随时飞到心上人的身边,不过幸运的是两个人的心,可以像灵异的犀牛角那样,让两个人无时无刻不是心意相通的。
想当初两个人厮守的时候,真可以说是生活在金屋玉笼之中,与他们来往的人很多,家门前面经常是车水马龙。可是情郎一走,两个人相隔着万里蓬山,看不到心上人的面容,听不到心上人的声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面呢?那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呢!

注释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于中好”。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画毂(gǔ):用五彩装饰的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诗,指心意相通,互相都明白对方的想法。灵犀:犀牛的角。据古书中记载,有种犀牛的角被称为“通天犀”,这种犀牛的角上有一条白线,通过白线可以互相传递信息,人们视其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金作屋:暗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汉武帝小时候喜欢长公主的女儿阿娇,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词中用来指宫女居住在豪华幽深的后宫。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化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剡县人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两个女子,被留住半年,等到回乡时,其子孙已历七代,始知山中所遇为仙女,他们又重入天台山寻觅仙女,却已不见踪迹。词中比喻爱情受到阻隔。刘郎:指刘晨;蓬山:指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词中泛指神仙居处

牛车马车用途

牛车马车顾名思义就是牛马拉的车子。

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发明了牛车。在城市里很难见到牛车,然而在历史上牛车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尤其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着实风光了四五百年,这其中的缘故,自然和舒适有关。

牛车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起始的时代很早。出现初期,当为运输重物、柴草谷物的结构简单的车,当然也可用来运送老弱病残之人。《史记·货殖列传》:“通邑大都,……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史记正义》:“轺音遥,说文云:‘轺,小车也’”“车一乘为一两”。轺为马车,又称小车,是人乘坐的车。

牛车,又称大车,主要是载物的车。专门用于乘人的牛车,流行的年代也很早。《汉书·食货志(上)》:“汉兴,接秦之敝……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西汉初年,因国贫而天子以下的将相等贵族们也得乘牛车。此记载说明专门乘人的牛车先秦时期已盛行,但贫者才乘牛车。

《晋书·舆服志》:“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这记载也可证明秦汉和秦汉之前,一般贵族不乘坐牛车,牛车只是一般贫穷百姓才乘坐的低级车。故而牛车也不被当作随葬品,秦汉及其以前的墓基本不见随葬牛车。

东汉铜马车又叫什么

东汉铜马车又叫铜奔马

1969年9月,在位于甘肃武威北郊1000米处的雷祖庙雷台下,无意间挖出了一座东汉将军墓。墓中出土陪葬文物共计231件,其中有3颗铸有“将军”字样的银印。考古专家根据墓中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确定此墓为“守张掖长张君”陆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人惊叹、雄伟壮观的仪仗队。仪仗是铜塑而成的,规模十分庞大,共有14件,其中骑吏俑2件、持矛骑马武士俑4件,此外还有拿戟骑马武士俑、主车、轺车、辇车、斧车等组合。这支仪仗队是由一匹飞奔的马带头的,这匹马仰首嘶鸣、摇尾御风,只见它三足腾空,足踏在一只展翅翱翔、回首惊视的飞鸟上,可谓是气势逼人。原物本来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一车一马,马由头、耳、颈、躯、尾、四肢等11段分铸合成,用17个销拴加以固定,造型自然生动、惟妙惟肖,车分驾马、轮轴、车厢和篷盖四部分,结构严谨,工艺精湛。而这个马与车的组合便是大名鼎鼎的东汉铜车马。

当时,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鉴定下,领头的这件铜车马组合被命名为铜奔马。自其出土以来,关于它的称谓、断代及制作者等都谜云重重,也因此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的关注,甚至一度形成“天马文化热”风潮,但由于史料匮乏等因素,这一研究始终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这件东汉时期的铜铸文物,已经成为了武威标志性文物。东汉铜车马构思独特、寓意丰富、设计合理、姿态各异,象征着东汉时期拥有的武装官僚势力,其间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史学知识和文物内涵。东汉铜车马的出土,不仅对研究东汉时期盘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贵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渊源。现如今,这件被欧美学者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的东汉铜马车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东汉铜车马总长112米,通高0.88米,这件东汉铜车马还曾参加过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和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它的出土为探究两汉时期中原文化和夜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证据,这种造型规格的文物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罕见,故而被定为贵州出土的国宝级珍贵文物之一。

在中外历史上,马文化可以称得上丰富浩瀚,以马为题材的历史文物更是不胜枚举。而在形形色色的马文物中,这件东汉铜车马仍旧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生动完美的造型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受到了文物界、史学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古代牛车的由来

牛车最早出现于商代,史料记载“王亥作服牛”,即牛车为王亥所造,牛车是服重致远的,可见在商人的社会关系中,已经懂得利用牛车作为运送货物的交通工具,牛车在甲骨文中称为“牵”,字形像缚牛引麼之意,牛车虽然不如马车轻灵快捷,但它的负荷能力却远在马车之上,所以牛车又称为大车,古代用于战争中的运输军用物资的牛车数量远远超过马车,由于牛车偏重。

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牛拉的车子,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发明了牛车。从东汉末年起,一改以前对牛车的轻视,牛车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据《史记》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因为多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被迫委屈乘牛车。东汉初年,牛车不被重视的局面仍没有改变,汉章帝时,有一位太守因为乘牛车出行,被视为是“有损国典”,竟然受到降级处分。从东汉末年起,随着牛车“身价”的提高,其装置也有了变化,制造的也就比较讲究了,车厢里安置了凭几等物,使乘车者能够较舒服的自由坐卧。通过这辆北齐时期的陶牛车,我们可以欣赏到改制后的牛车“容貌”。

据记载,当年有的大官不仅坐牛车,还亲自拿着鞭子驱赶牛车,如同今天一些人开私家汽车一样,官员过了把赶车瘾。对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架车,更多的是感受了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源远流长。

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牛拉的车子,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发明了牛车。从东汉末年起,一改以前对牛车的轻视,牛车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据《史记》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因为多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被迫委屈乘牛车。

东汉初年,牛车不被重视的局面仍没有改变,汉章帝时,有一位太守因为乘牛车出行,被视为是“有损国典”,竟然受到降级处分。

从东汉末年起,随着牛车“身价”的提高,其装置也有了变化,制造的也就比较讲究了,车厢里安置了凭几等物,使乘车者能够较舒服的自由坐卧。

通过这辆北齐时期的陶牛车,我们可以欣赏到改制后的牛车“容貌”。

据记载,当年有的大官不仅坐牛车,还亲自拿着鞭子驱赶牛车,如同今天一些人开私家汽车一样,官员过了把赶车瘾。对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架车,更多的是感受了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源远流长。

廉粽,历史典故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学富五车成语故事

你好,学富五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学问渊博,博学多才。故事是: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吕隆的人,家境贫寒但是非常勤奋好学。后来他通过自学、请教他人和实践,学成了五种不同的技艺,分别是书法、武术、音乐、棋艺和诗词。

每次他学习一门技艺,就用马车来装载书籍、兵器、乐器、棋盘和诗词作品等物品。因此,后来人们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博学多才,吕隆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学者。学富五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勤奋好学,一定能够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全才。

回答如下:“学富五车”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后汉书·耿秉传》。据传,耿秉是东汉时期一位才华出众的学者,他的学问渊博,书籍琳琅满目,车马载满了五辆。因此,人们常常说他是“学富五车”。

耿秉的学问不仅广博,而且深刻。他曾在一次宴会上,让一位不懂音律的宾客试听了一段曲子,然后让他说出曲子的名字。这位宾客听了一会儿之后,却无法辨认出曲子的名字。耿秉则解释说,这是因为曲子的调式用了“角徵羽足”这个古代音律中的变调,而这个宾客不懂音律,自然无法辨认出来。

耿秉的学问不仅让人敬佩,而且让人感到惊讶和佩服。因此,人们以“学富五车”来形容他的学识渊博。

您好,"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中的一则故事。

据说,在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叫做孔丘的大夫,他非常勤奋好学,每天都会边走边读书,因此他的车子上载满了五辆书籍。后来孔丘成为了中国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他的学识渊博,被誉为“学富五车”。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非常渊博,可以装在五辆车上。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和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和崇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9923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乾隆的功绩 简述乾隆的功绩下一篇:朱元璋真正的可怕之处 历史上的朱元璋有多可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