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赞美胖美女的诗句 相对其它朝代,唐朝的女人为什么画的都是圆脸,樱桃小嘴

导语:唐朝的女人以圆脸和樱桃小嘴为特征,这种赞美胖美女的诗句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对于其他朝代,唐朝女性的美丽标准更偏向丰满,这或许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丰腴身材的欣赏。本文将探讨唐朝女性美的标志以及背后的文化背景。

目录导航:

  1. 赞美胖美女的诗句
  2. 相对其它朝代,唐朝的女人为什么画的都是圆脸,樱桃小嘴
  3. 称赞女人以胖为美得诗词
赞美胖美女的诗句

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李白《清平调》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清曹雪芹《红楼梦》

译文:薛宝钗长得肌肤晶莹如雪、骨骼圆润,举止娴雅。脸像银盘一样又白又圆,眼睛像水灵灵的杏子一样又大又圆,嘴唇没有点朱砂但也很红润,眉毛没有用碧螺钿描画也又黑又亮。

3、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译文:芙蓉像你的面容,柳枝像你的双眉,看见这些我怎么可以不落泪。 是说唐玄宗回到宫中后,看到宫里的芙蓉的柳树,想起了杨贵妃,所以掉下了眼泪。

4、面如满月,辉似朝日,色如莲葩,肌如凝蜜。——蔡邕《协初赋》

译文:面部圆润如同圆圆的月亮,腮红似早晨的太阳,面色如同莲花般透彻,皮肤如同婴儿般娇嫩。

这句写美人,所用的喻体,换得高雅一些,但整个形象与“一篓油”还是没啥区别。

然而在古代,这“一篓油”就像麦当娜,绝对是为人们所企慕、所崇拜的偶像。那时人们对妇人不但崇尚肥,而且还越肥大越美。

5、众女嫉余娥眉兮。——屈原《楚辞•离骚》

译文:那些坏女人妒忌我有蚕蛾这美女之眉。

原其本意,敖敖、窈窕、娥媌、娥眉,都是个儿高的意思。后来所谓的“苗条”也是从“窈窕”、“娥媌”转来的,其正诂也只是高大,并不包含有现在的“瘦”的意思。

相对其它朝代,唐朝的女人为什么画的都是圆脸樱桃小嘴

每个朝代都有美的标准,但不可能潮流永远流行。

现在的人以苗条为美,视瘦弱为窈窕淑女。而根据流传的画卷,唐朝的美人杨贵妃却是体形丰腴,那个时代丰满才更被人喜爱。

至于脸画成圆形,嘴描似樱桃,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说明古时候的人们便对美有了一定的标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梳妆打扮,已是流传久远,如今的人还能知道唐朝人的外貌,足以说明人们对美多么关注!

笔触圆润,给人以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点符合中国古人所崇尚的温润谦和的精神。

而且流线型的线条也符合美学原理。

最重要的是古人的审美,以鹅蛋脸为美。

而且中国人自古崇尚福相,古代像是什么“瘦骨嶙峋”“尖嘴猴腮”“骨瘦如柴”几乎都是贬义词,而“肤如凝脂”“骨肉均称”“天庭饱满”“领如蝤蛴”“臻首娥眉”才是审美标准。

这一点从各种古代戏剧与文学名著里就能看出来。

如迎春的: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宝钗的: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直观一点,如果把古画里的美人p成尖下巴,自有一种违和感。

因为唐朝和其他朝代不同,从古至今,女人都是以瘦为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唐朝偏偏另辟蹊径,女人都以胖为美,丰腴,圆润,丰乳肥臀,风情万种,都是唐朝女人的标签,所以,只要看到唐朝女人的画像,都必须是面如银盆,面去如满月,樱桃小口,才符合那个朝代的审美,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就是个丰腴的美女,一朝俘获君王心,从此君王不早朝,因为君王喜欢丰腴的,圆润的,那民间的待嫁女子只能顺应王意,让自己变得丰满起来,才能有机会被选入宫中,一朝陪在君王侧,飞上枝头变凤凰。

称赞女人以胖为美得诗词

1、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丽人行》唐代·杜甫

译文: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

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李白《清平调》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60516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书信 书信格式的苦与乐下一篇:古代战争斩首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