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宋代守孝制度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导语:宋代是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时期之一,该时期实行了严格的守孝制度。守孝制度要求子女对父母表达尊敬和孝顺,其中包括服丧期间的规定和孝道教育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典故展示了宋代人民对尊师重教的态度,如《增广贤文》中的故事《让梨》、《三字经》中的故事《孝经》等。

目录导航:

  1. 宋代守孝制度
  2.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宋代守孝制度

宋朝的丁忧制度更为严格

随着孝道的发展,逐渐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规矩。例如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子女不能随意的分家住。家中子女,必须奉养父母到老。而且一旦双亲去世后,就必须在家守孝三年。

不然是不允许,回到原本的官职的。守孝的概念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到了宋朝更加的上纲上线。直接与朝堂内,进行挂钩。甚至直接由国家制度进行规定,不论是官员还是平民,必须对长辈的生老病死负责。养生除了基础的赡养义务以外,还需要天天问安。而办理丧事的时候,不管多远都需要回去。

同时还有一些习俗出现,祭奠曾经列祖列宗等等。宋代的时候太常礼院当事,甚至还把将如果父亲去世,那么重孙子也必须要辞官回家也给纳为条例。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典故:

1. 孔子拜师求学: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分尊重师长。据传,孔子年幼时就立志学习,曾拜许多名师为师,如老聃、老子、孟子等。他的拜师求学之行被视为尊师重教的典范。

2. 曾子立木: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一位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据说,曾子在路上看到一棵倒伏的树,便立起来,并向树道谢。当时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曾子回答:“树是父母种植的,我立起来是对父母恩德的感恩,也是师长教诲的体现。”

3. 朱熹敬师孝友: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他非常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据说,他在拜师学习时,每天都要给师长洗脚,以表达对师长的敬意。他也非常孝顺父母,曾经为了孝敬父母而放弃官职。

4. 鲁班三让席: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匠和工程师,他非常敬重师长。据传,鲁班曾经三次让座位给老师,以示对师长的尊敬和敬意。

这些典故都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师长的敬重和孝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61004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徐州著名饭店 韩国古代的轿子为什么那么小下一篇:李承铉拍过哪些电视剧或电影 韩国在隋唐时期叫什么名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