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陈庆之七千白袍军 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军:千古一后

导语: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陈庆之拥有近乎传奇的战绩,但是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一帮人打群架,涉及的关系链条很多,孙子认为大型战役最根本的,就是君臣同心,很巧合的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陈庆之拥有近乎传奇的战绩,但是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一帮人打群架,涉及的关系链条很多,孙子认为大型战役最根本的,就是君臣同心,很巧合的是,陈庆之进入北魏,一路杀入洛阳,这时候魏国正在爆发内乱,战斗力不足。

无论承认与否,陈庆之都是一名出色的将领,但是谁能想到,在领兵之前,只是个陪在萧老大身边下棋的棋童而已,而且一下就是二十年,真正意义上的带兵,是在他41岁的时候,任务就是接受北魏贵族元法僧的投降,顺便接收徐州。

这个元法僧是拓跋珪的后代,也算皇室支脉,官拜益州刺史。在史书上,对于元法僧没什么好印象,刚开始入驻益州的时候,摆官架子,当时益州本土势力强大,老元初来乍到,山头都不拜,就堂而皇之的在刺史位置上一坐,该征兵征兵,该纳粮纳粮。

没给益州的贵族半点面子,土豪们不乐意了,开始闹叛乱,不仅自己闹,还把南朝萧衍的部队也给招惹过来了,益州里应外合,元法僧顶不住,就灰溜溜的回到朝廷,中央第二次派了另一位大臣傅竖眼,才算稳定益州。

这个傅竖眼是位名将,也是个蛮有故事的人,他老爹叫傅灵越,曾经也是南朝宋的知名将领,老傅有仨儿子,个个是人中龙凤,可惜和上级闹矛盾,一个儿子被杀,才逃到的北魏。

因为打仗厉害,南朝的皇帝又把老傅勾引回来,继续做大官,最后死于叛乱,但他儿子小傅一直留在北魏,给拓跋家族打工。

继续讲元法僧叛乱的事,益州回来后,没在京城享受几天,就出门继续当官了,这次是徐州刺史兼军区司令,官场上的事,凡事都需要打点,但是像元法僧这样,在益州被揍的灰头土脸,回到京师,啥处罚没有,继续当大官的,估计也没几个,很明显,元法僧打点的人,来头不小。

这个找来求情的大人物,也是元氏家族成员,叫元乂(读 yi,很多史书上写的是元叉),为什么这位元叉兄这么大能量呢,这就涉及到北魏王朝的一段秘闻:

北魏是拓跋珪建立的,建国初期依靠的是母亲的贺兰部和托孤部的支持,正因为如此,随着拓跋珪的强大,贺兰部的势力也水涨船高,拓跋珪也是翻阅过史书的人,东汉的衰弱就是开始于外戚乱政。

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却便宜了其他部落,拓跋珪不乐意,于是杀死了,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还帮助他顺利登基的老母亲,若干年后,这成为北魏王朝的一项祖制,还有个十分残忍的名字:子贵母死。

啥意思呢,就是皇帝的儿子成为太子,他的亲生母亲就需要被赐死,杀死了未来的皇太后,就能阻止外戚势力的强大?之后的历史很明确的否定了这一点。

北魏中期的皇室家族,有个特点,就是皇帝一般都不长命(好像很多朝代的皇帝,寿命都不高),北魏皇帝第四代25岁,第五代22岁,孝文帝元宏是第六代32岁,皇帝这么早就死了,上位的太子肯定还很年轻,谁来辅助呢,依旧是皇太后。

前面介绍的这三位北魏皇帝,联系最紧密的,是同一个女人,她就是北魏的冯太后,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传奇的人物,临朝听政长达20多年,传说中的千古一后。

这个冯太后,出身高贵,她是北燕皇室成员,具有二分之一的朝鲜血统,混血儿,好看!她爷爷叫冯弘,是北燕的第二任皇帝。

五胡乱华,以燕作为国号的,有五六个之多(慕容家族的人,对当皇帝这件事,真是情有独钟),第一个朝代,史书上称为前燕,是鲜卑贵族慕容皝(读 huang)建立的,在苻坚统一北方的时候,被灭;

第二个就是战神慕容垂建立的后燕,苻坚南征东晋失败,作为慕容皝的第五个儿子,慕容垂趁机独立,建立后燕,后来拓跋珪势力崛起,后燕还支持过拓跋珪对抗其他鲜卑部落,公元395年,参合坡之战,拓跋珪打败后燕军队,导致后燕一分为二;

与后燕,同时建立的,还有一个是慕容泓的西燕,后来被慕容垂吞并,这个慕容泓是慕容皝的孙子,他老爹叫慕容俊,前燕的第二位皇帝;

后燕被拓跋珪打败后,慕容家族跑到了辽宁,一分为二,后燕继续统治辽西一带,而分出来的一部分,建立了南燕,势力范围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一带,皇帝是慕容皝最小的儿子慕容德,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军北伐,南燕被灭;

后燕在辽西,陷入长期的兵变,先是慕容宝儿子的岳父兰汗,杀死慕容宝,自立,然后被女婿慕容盛夺位,再被母亲的侄子段矶杀死,最后选继承人,皇太后大手一挥,选择了自己的姘头,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熙。

慕容熙,作为皇室成员,也算情场浪子,当上皇帝后,和皇太后恩爱缠绵了只有一年,就看上了一对姐妹花,然后就是各种秀恩爱,不仅攻打高句丽、契丹,而且还造宫殿、吃美食,时间久了,慕容熙的地位开始不稳,最后被冯跋刺杀,皇帝变成了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原名高云)。

高云是后燕的最后一位皇帝,而政治投机成功的冯跋,成为高云手下的第一大将,在后来高云被心腹刺杀,冯跋平定叛乱后,建立北燕,冯太后的爷爷冯弘是冯跋的弟弟,冯跋去世,传位儿子冯翼,作为功勋老臣,冯弘夺位,顺利登上北燕王座。

冯弘夺位称帝是在公元431年,5年后,也就是公元436年,北魏吞并北燕,冯弘也就跑到了高句丽,正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在朝鲜待了2年的冯弘,最后受不了,反抗,被杀了。

当然,能随冯弘跑到高句丽的毕竟只有少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了辽西,投降北魏,冯太后的父亲冯朗,就是其中一员,后来冯朗卷入谋反案被杀,冯太后因为年纪小,作为奴婢,来到了北魏皇宫。

在皇宫,冯太后虽然是罪臣之女,也并不是无依无靠,她还有个姑妈,当初北魏进攻北燕时,冯弘把女儿送给拓跋焘当老婆,顺便求和,冯弘的女儿应该很漂亮,因为拓跋焘虽然没答应求和,但是冯弘的女儿,却成了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正是在冯姑妈的帮助下,冯太后奴婢不用做了,还和太子拓跋濬(读 jun)订了娃娃亲,拓跋濬就是魏高宗文成皇帝,13岁登基,同时,冯太后成为贵人。

为什么拓跋濬13岁就能当皇帝呢,而且还是拓跋焘之后的下一任皇帝,要知道,拓跋焘可是这位文成皇帝的爷爷,主要原因还是上面的人,死的太早,拓跋焘的身边,有个太监叫宗爱,太监乱政,不仅害死太子拓跋晃,还亲手杀了拓跋焘,新皇帝叫拓跋余,是拓跋焘的另一个儿子。

拓跋余皇帝只当了八个月,200多天的日子,因为宗爱的权力太大,拓跋余想要亲政,就需要除掉宗爱,可惜事情不密,被宗爱抢先下手,于是北魏的皇位就传给了冯太后的男人,那个已故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

当时的冯太后,已经是皇帝的女人了,但是真正让她成功坐上皇后宝座的,却是因为北魏,确切的说是鲜卑族的旧制:手铸金人。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手工铸人,这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仪式,来源于佛教的铸像,目的就是占卜凶吉,比如立皇后这件事,如果铸像成功,就说明这个事老天也支持,对大魏是件好事,如果失败,那没办法,皇后人选再换一个吧。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出陇西讨伐匈奴,在休屠王那就获得过祭祀用的祭天金人,说明这种仪式在草原部落,当时还挺流行,冉闵杀羯族自立那会,就有关于铸像的记载。

既然是占卜,就说明成功率不高,不然每个皇帝选中的老婆,来铸像都能成功,所谓的占卜也就成了笑话,北魏时期的手铸金人仪式,成功率有多少呢?在冯太后之前,从拓跋珪算下来,总共有仨女人,手铸金人,成功的只有一个!

手工铸像这件事,要成功,需要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当然是心理素质要好,手铸金人这个仪式很隆重,皇帝和百官都要看着的,虽然没说有几次机会,从失败率来看,难度很大;

第二材料要保证,后宫是最黑暗的地方,勾心斗角,皇帝的老婆之间、宫女之间、太监之间,和他们的关系都要好,如果材料上出了问题,心理素质再高也白搭;

第三运气要够好,就和当名将似的,运气绝对是决定天下走势的一大因素;

冯太后曾经只是一个婢女,就算手段再厉害,也能把后宫的关系都搞定了?当然不是,人家也是有后台的,这个人就是冯姑妈,在北魏皇宫,可算老资历了,有她出面,材料的保证可以放心。

至于心理素质什么的,完全靠自己,不知道是运气太好,或者什么原因,冯太后的手铸金人仪式一次成功,皆大欢喜,就这样,曾经的婢女,现在跳级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时候,冯太后几岁呢?14岁,文成皇帝比她大2岁,也就是16岁,古代的皇帝结婚普遍都早,条件好么,有了女人,万一遇到个不测,后代的事就不用担心了,但是由于子贵母死制度的存在,谁都不愿意先生儿子,立嫡立长么,生了儿子大家都高兴,除了他的母亲,因为随时都要被咔嚓。

亲生母亲被杀,抚养太子的事,当然就交给了皇后,所以如果后宫没有皇后,太子确定了以后,其他贵人昭仪什么的,可以求求皇帝,把太子交给自己抚养,这样既不用成为制度的牺牲品,还能顺利成为皇太后,因为这个事,北魏后宫对于避孕药,需求估计很旺盛,保命全靠它了。

冯美女皇后做了九年,二十五岁的文成帝就去世了,这个文成帝在位的时候,也没做啥特别出格或者雄才大略,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佛教在他手里,发扬光大。

佛教,现在中国很流行,最初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原的,随着一批西域高僧,比如鸠摩罗什、佛图澄等人,进入中原,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但是皇帝太信奉佛教即容易出事,比如南朝的梁武帝。

有喜欢的,就有讨厌的,历史上有记载的,总共有四个皇帝,进行过灭佛运动,称为三武一宗,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再加上周世宗,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是第一个,文成皇帝拓跋濬继位后,佛教才重新开始兴盛,山西大同有个很著名的云冈石窟,就是在文成帝时修建的。

文成帝之后接位的是献文帝拓跋弘,只有11岁,年龄太小,于是冯太后开始临朝听政,这一听就是历时两代,长达20年,不过江湖上,对于冯太后的评论一直是积极正面的,因为冯太后立足改革,也支持皇帝亲政。

其实,冯太后在献文帝时期的临朝听政,时间很短,父亲去世,按照惯例,儿子是要守孝三年的,作为皇帝,可以网开一面,时间不会太长,在这段时间国家的权力归皇太后掌握。

为什么冯太后的风评好,就是赢在了起跑线,在新皇刚登记,不能亲政的时间里,干净利落的诛杀了,想篡位的太尉乙浑。

后来献文帝守孝期满,开始亲政,为了摆脱冯太后的控制,献文帝开始任用新人,还诛杀了冯太后的情人李弈,这下老冯不高兴了,强迫献文帝退位,皇位交给了五岁的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前面改革的皇帝,江湖人称:孝文帝。

献文帝传位是在公元471年,只有17岁,5年后,也就是公元476年,就死了,在这五年里,献文帝并不是出家当和尚了,只是地位变成了太上皇,依旧该干嘛干嘛,472年还带兵攻打柔然。从公元472年到公元474年,史册上还有献文帝颁布法令法规的记载。

但是到了476年,只有22岁的献文帝忽然就暴毙了,原因不知道,有说被太后毒死的,有说生病死的,不过那个李弈死是在470年,471年献文帝就传位了,后来继续带兵打仗,476年却暴毙,太后参与其中的概率可能更大一点。

从476年到490年去世,这段时间北魏老大一直是冯BOSS,而她积极正面的评价,正是来源于这段时间,冯太后坚持改革,最后收获改革果实的,却是孝文帝。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货币是什么 三国时期用的钱币是什么样的 这三个政权的货币是怎么流通的下一篇:万绮雯为什么不能生育 揭秘古代嫔妃为什么大多数都无法生育呢 原因到底处在什么地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