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徐达生背疽,朱元璋为何赐只烧鹅给他吃?

导语: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开国皇帝杀英雄,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朱元璋杀英雄,那就是七个字:不同意就杀。也正是因为如此,仅仅几年后,开国功臣就差点被他屠杀。据史书

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开国皇帝杀英雄,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朱元璋杀英雄,那就是七个字:不同意就杀。也正是因为如此,仅仅几年后,开国功臣就差点被他屠杀。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杀人的方法有死、亡、族刑、剥皮、绞杀。光是这些方法就处决了一万多人,其他相对人道的方法也处决了十几万人。他还恢复了“古代”的刑罚,如刺伤、鞭笞等,这些都是没有用的。

其中,追随朱元璋武将的文官们是注定的。举个例子,就算是能算下五百年的刘伯温,也难逃魔掌。以武将为例。随着朱元璋的远征,成就斐然的徐达也遭遇了“生死劫”。

徐达和朱元璋“似曾相识”。他们是老乡——都来自濠州。他们出生在一个农舍——他们年轻时是乞丐。他们都有超能力。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到家乡,在郭子兴的指挥下招募士兵,当时朱元璋还是一名将军。徐达知道后立即从军,从此追随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只带了郝的24人单飞,徐达就是其中之一。然后徐达以他的勇敢、坚强和个人能力,成为朱元璋的“第一知己”。

朱元璋占领郢天侯后,制定了一个一个击破的策略,先对付陈友谅,再对付张士诚。结果,在与陈友谅的对峙中,徐达仅以分裂主义的手段占领安庆,后被封为郭峰将军。之后,他联合杨琼攻克江陵、郴州、宝卿等地,消灭陈友谅残余。在攻打张士诚时,许设下埋伏,攻打城池,并与常遇春一起消灭了张士诚。

1367年,许达被任命为征伐鲁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蒙元,元军在此过程中或败或败。1368年8月,都城被围,元朝灭亡。元朝虽然灭亡,但是有很多蒙古残部的徐达率军攻打当时拥有十万兵力的王宝宝。王宝宝战败,带着几个亲信逃往北方。之后,徐达陆续消灭了其他北元余孽。

徐达可以说帮助朱元璋为大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不仅把徐达列为建国第一功臣,还把他的爵位搞得很高。

据野史记载,有这样的记载。平定天下后,朱元璋举行庆功宴。结果酒席上,徐达醉了。在酒精的推动下,他端着一碗酒走到朱元璋面前,对朱元璋说:“请把这碗酒喝了。”朱元璋与徐达、唐鹤等人在他为国征战时是兄弟。这个时候他不介意,但是他说不能再喝了。徐达着急道:“大哥不喝,我倒酒。”朱元璋以为他只是开玩笑,就说:“那你倒吧。”徐达手一抖,酒就倒在朱元璋身上。唐河和常遇春急忙抢了许达的酒碗。而许达则在地上睡着了。

马上,朱元璋叫人把醉得一塌糊涂的徐达抬到自己的龙床上。龙床是皇帝独有的东西,连礼仪都享受不到。作为朝臣,贸然躺下,会被砍头。

朱元璋被徐达灌醉丢了脸,只想等徐达醒来后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反应。

果然,当徐达醒来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自己穿着一条鲜黄色的丝龙被子,吓了一跳。

徐达没有酒精,后背有一股寒意。他额头的汗止不住往下流。他急忙起身跪在龙床边上,砰的一声低下头说:“有罪的大臣该死了,有罪的大臣该死了……”

此时躲在屏风后的朱元璋看着徐达的表现,没有追究他,事情就解决了。

当然,徐达也逃不过朱元璋的“屠龙刀”。史书记载,徐达背上生痈,即背上生毒疮。而且当时还有传言说不能吃背上有毒疮的蒸鹅。但是,朱元璋给了他一只烧鹅。徐达看到烧鹅,什么都明白了。很明显你想让我死。他哭着吃了烤鹅,当晚就死了。

后人也认为徐达死于吃烧鹅。但《明史》中有徐达之死的记载,却是这么说的。有七个字:患背坏疽、生病、死亡。从这七个字里,我们可以肯定地知道,徐达确实患有背部坏疽。然而,没有提到烧鹅。

到了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背坏疽的病不会因为吃了一只烧鹅而变得重病而死亡。换句话说,许大得了痈是真的,但吃个烧鹅也死不了。要知道背上的痈是背上的细菌感染引起的,只要把脓送出去消毒就会痊愈,而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吃了不会恶化病情。

徐达死后,朱元璋满目疮痍。他被封为中山王,有权进祠堂,亲自为他题字。徐达的墓碑高达8.95米,比朱元璋的还高,也从侧面证明了朱元璋和徐达的特殊关系。

与此同时,失去兵权,体内有羌兵的徐达,也不再极度危险。朱元璋显然不需要直接杀死最好的伙伴,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许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死亡的可能性很大,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俯身葬是什么?商朝为什么流行而周朝不流行?下一篇: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这些故事你听过几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