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古代父母官分别指的是哪两个 这个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导语: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边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父母的文章。希望你喜欢。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称太守、县长一级的官员为父母。我希望他们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统治下的人民,这是人们美好的期望。甚至现在还有一句话叫“不如回家种红薯,不如为官为民”

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边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父母的文章。希望你喜欢。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称太守、县长一级的官员为父母。我希望他们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统治下的人民,这是人们美好的期望。甚至现在还有一句话叫“不如回家种红薯,不如为官为民”,可见父母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父母”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中国古代法律不完备,皇帝说了算。真的很少见到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官员。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叫清官,清官,为民办实事,受民养。父母官是指汉代的“呼父”和东汉的“杜牧”两种官员。

据《汉书·李勋传》记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太守召诏大臣,“以其子待之”,以其子待之。他在掌管南阳时,在“增进人民利益,服务富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表现在说服老百姓种地养殖,走到最后又回到原来,勤于政治。亲自指导种田,经常去老百姓的田里手把手的教,有时候还呆在农舍里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由于信徒们的努力,南阳县人民“受益于民,积累有余”。他在任期间,“县不耕田,民归,户口翻倍,贼狱官司下降。“官民爱信臣,名曰父。”信徒对待人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人民对待信徒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是父亲的第一次出现。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南阳郡的人们迎来了另一位太守——杜适。据《后汉书·杜诗传》记载,东汉初年,杜诗从汝南杜威升至南阳太守。他治理南阳的主要措施是:“救民役”,减少人民徭役;“造水筏,铸农具”,修水利,铸农具,保证人民的耕作需要;“修恶池开土田”,开荒增民耕地;“以暴制暴”,严厉打击欺压人民的土匪、流氓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地主、官吏,使人民不受压迫,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增加生产。杜氏任职期间,南阳也被称为“小天府”。老百姓把杜氏对百姓的爱当做儿子来欣赏,叫他杜牧,对应的是对臣父的称呼。

南阳人感恩“呼父”“杜牧”,于是在南阳建起了一座纪念庙。现在南阳有陈欣路和杜诗路。“父母”就是这么来的,“父母”这个名字流传很广,一直流传到今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代人为什么要坚持考取功名?范进中举告诉你!下一篇:历史上的秦淮八艳到底是哪八个人 她们的结局为什么不同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