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韩信犯过的错,为何诸葛亮也犯了?

导语: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边肖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希望你喜欢。说到中国古代的兵家,韩信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自从被刘邦拜后,韩信屡次以少胜多。他可以说是千古无敌。而且他还为刘邦建立汉朝创造了整体的军事

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边肖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希望你喜欢。

说到中国古代的兵家,韩信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自从被刘邦拜后,韩信屡次以少胜多。他可以说是千古无敌。而且他还为刘邦建立汉朝创造了整体的军事思想。韩信在发展军队、训练士卒方面也颇有造诣,堪称全能。起初,刘邦被项羽驱逐到巴蜀后,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正是韩信的汉中对指出了刘翔各自的优缺点,确立了刘邦夺取天下的信心,确立了汉朝夺取天下的战略。

在韩信的史书里,战斗中只有一次挫折,就是在汉朝第11年,韩信听说刘邦在与叛乱作战,准备趁夜放了在朝廷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消息一出,吕后和小何就把韩信骗到宫里杀了。以韩信当时的处境为例,他还能制定出释放俘虏和奴隶的策略,不得不让人们佩服冰鲜的真才实学。但由于他先后被刘邦以齐王、楚王的地位暗算,形势已经很被动了,到最后再想尽办法也是徒劳。

韩信为什么不趁早造反?《史记》记载,韩信占据齐国时,楚汉争霸的局面基本上是由当时韩信投靠哪一边决定的。这个时候,齐国人蒯通曾经劝说韩信除掉刘邦,自立。但韩信说了两个理由,拒绝了蒯通的意见:1。刘邦有自知之明的风度;2、自己立功,刘邦不会害自己。

但是这两个原因无论怎么看都太情绪化了,这绝对不是韩信放弃自立的主要原因。韩信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见过多少血流成河。如果他缺乏必要的理性,如何才能打赢每一场战役?韩信没有选择自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王曦梁彭越,戴望舒尚晨,九江王英布等人不担心刘邦会是老谋深算的兔子和走狗。他们不仅选择帮助刘邦进攻项羽,而且在项羽死后,所有人都会被分化杀死——刘邦年老体弱。楚汉争霸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随时都可能死去。

试想一下,生活在垓下的诸侯项羽,如果不是一个强壮的年轻人,也是一个老人。你只需要等他老死。为什么要帮刘邦?九江王英布造反时,曾对部下说“汉王年纪大了,没有带兵的力气”,很能代表各路诸侯的想法。可惜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却在公元前196年连续杀死了尚晨、韩信、彭越、英布。这绝对不是巧合。只能说刘邦已经看透了这些人的想法。

静静的等着对手老死,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招数。但是,韩信等人放弃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不得不说,这个看似高明的想法,其实隐藏着无尽的邪恶。400年后的智慧化身诸葛亮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在与韩信汉中队相同的隆中对,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刘备照顾自己生活的时候,诸葛亮提到:

“若有荆以桥,保其岩阻,西与诸戎,南抚夷岳,外结孙权,内修政论;若天下大变,先将荆州军引至宛、罗,诸将引益州人出秦川。百姓不敢吃釜浆迎将军?”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想法是守荆州、守益州,与孙权交朋友,然后发展国家,等待“天下大变”,再派大将攻打魏国。诸葛亮所谓的“天下大变”,主要是指魏国内乱,尤其是50岁的曹操,随时都有可能死去,然后他帐下的几个军事集团也会随着他的死群龙无首。诸葛亮认为那是蜀国的机会。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赤壁之战后,原本同意与吴栋大军一起攻打魏国的刘备大军放过了曹操——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只是小说家们的想象,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周瑜和孙权分两路攻打魏国,刘备却没有遵循原定计划。曹操逃出华容道后,以为刘备早放火烧他就输了。

在诸葛亮的构想中,夺取荆州、益州之后,蜀国开始坐等天下的变化。后来,在法正的敦促下,攻占了汉中。法正死后,蜀国的扩张仅限于关羽在荆州的大摇大摆,并没有遵循武王伐后的统一路线。

放弃主动意味着敌人会主动。曹操在汉中吃了大亏,临死前不久加入孙权,杀了荆州的关羽。结果,虽然诸葛亮计划中的“天下大变”已经出现,但“将军”却消失了。这最终导致蜀国失去了夺取中原的能力,不得不静静地等待被对手吞并。

韩信和诸葛亮作为古代大国,在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其实做出了非常巧妙的选择,因为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等待对手老死是成功率最大的方案。但这样一来,虽然做出了成功率最大的选择,但如果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利,就很难明确等待和进攻的优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如何 为什么明明版图都差不多,实力却大不一样呢下一篇:蒙恬临死前留了什么遗言?曹操经常读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