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冠冕不绝的琅琊王氏:有600多人名垂青史

导语:李白有句诗说“龚铭惠济灵,盼琅琊台”。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古老地名。历史上有琅邪城、琅琊郡、琅琊郡、琅琊路等。,覆盖临沂、山东、青岛、诸城、日照。01.琅琊王刘禹锡《武夷巷》“朱雀桥有草有花

李白有句诗说“龚铭惠济灵,盼琅琊台”。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古老地名。历史上有琅邪城、琅琊郡、琅琊郡、琅琊路等。,覆盖临沂、山东、青岛、诸城、日照。

01.琅琊王

刘禹锡《武夷巷》“朱雀桥有草有花,武夷巷口夕阳斜。旧社会,王谢堂带着一只燕子,飞进了普通人的家里。”诗中的王谢是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的统称,六朝时为名门望族,后成为显赫家族的代名词。其中琅琊王被誉为“中国第一世家”、“中世纪第一世家”。

琅琊王名气大,二十四史三史列传之首为琅琊王:王襄为金淑第一卷,王弘为宋书第一卷,王坚为南齐书第一卷。西汉至隋唐,琅琊王名人600余人,其中正传62人,三公陵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25人,其中92人担任相当于后来宰相的官职。

琅琊王氏除了政治荣耀,文化艺术也风流,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从王兰、王政、王匡、王导到王羲之,全世界有文章流传的有73人,擅长书籍的有43人...王的许多后人在书法、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南朝文学家、历史学家评论说:“改革开放以后,没有改选,就出现了文才,比如繁荣的王。”

琅琊王氏自汉代进入历史舞台,经历了晋、晋盛世,韵味延续到隋唐。它几百年来赢得无数王冠,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财力有关,但他们很少像他们一样敞开大门,这与他们良好的家庭作风有很大关系。家风是家庭的精神文化传统,与家庭文化的背景和基调有关。琅琊王氏家风的背景是立德、立功、立言。

02.立德:讲究礼仪孝顺

琅琊王的第一代是西汉大儒王绩。汉武帝只尊儒术,一旦做官就可以当官。但是,王季同以很高的起点进入仕途。后来他升到高层,越来越重要。

王氏家风的创始人是王襄,二十四孝之一。他是王绩手下的第六代,《卧虎藏龙》的主角就是他。王翔的故事类似于古代舜帝的故事。他母亲早逝,继母和父亲都骂他。相反,他尊敬他的父母。面对继母的诋毁和迫害,他依然可以“孝顺至纯”。

父母生病时,王翔会日夜照顾他们。汤在被父母拿走之前会亲自尝一尝。天很冷,他的继母想吃新鲜的鱼。他脱下衣服,躺在河边的冰上,冰变暖了。孝感住在天上地下,两条鲤鱼从冰下跳出来。经过民间解读,故事自然夸张,但王襄的孝道在当时作为好故事流传下来。

王翔也很照顾哥哥王兰。他的兄弟和朋友都很尊敬他,也很出名。人们称他们的住所为“孝”。王翔临终时留下的“五对五”遗产从此成为琅琊王氏家族长期遵循的家训:

“言行可以重复,信也是真的;推美以领,德以还;扬名立万,孝顺父母;兄弟幸福,宗族幸福,他们也幸福;不要让钱溜走。这五个是基础的基础。”

信、德、孝、宽“五戒”是琅琊王氏子孙的基本准则。为人诚实,做事老老实实,尊老爱幼,兄弟之间互相关爱,不太看重金钱,能让家庭保持和谐繁荣。据史书记载,琅琊王“子孙皆事”,重教子,敬孝,传宗接代。

逍遥寺“逍遥游”牌匾与王家训

琅琊王,竹林七贤,晋代孝子。晋武帝死的时候,王戎的母亲也死了。他照常喝酒吃肉,似乎逾越了礼仪制度。其实他肝肠寸断,起床就要用拐杖。而尚书阿华同时被母亲弄丢了。她虽然在睡,在睡,但只是表面的礼貌,气色也不差。人们称王戎为“孝顺”。

晋代,冯谖盛世,士人崇尚畅所欲言,以放浪形骸为崇高境界。但是,花言巧语虽然能赢得一时的名声,轻松走红,却很难帮助家庭的长远发展。王的后代很少有这种骄傲的行为,这大概与他们秉承礼法持家的家风有关。

03.立功:与时俱进,立功立业

据二十四史记载的统计,从汉代到明清,琅琊王氏产生了王导、、王逸等92位宰辅,以及、王羲之、等600多位名人,几乎是任何一个中古家族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家族成就无疑得益于王家风中“与时俱进”的态度。

“与时俱进”的态度是一种积极入世、立政绩、不墨守成规、不忠诚的哲学。王襄是王氏家风的奠基人,王氏引路人是王氏盛世的引领者。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帮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王导在杜南安抚北方士绅,联系南方士绅,尽力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了稳定江东局势,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人们说“王与马共享天下”时,他们展示了王导对金朝的重建。

坚定支持东晋抵抗北方胡人的进攻,寻求战胜中国的机会,是王导一生的志向。为了这个野心,为了笼络江东士族,维护安定团结,他积极寻求嫁入江左名门。当时吴语是北方人和江东人羞于使用的方言,王导入乡随俗,不惜纡尊降贵学吴语。

盛夏时节,马旭大师刘炜去看望王导,看见他把一块棋盘贴在腹部降温。他嘴里还说:“怎么这么尴尬?”“伯”是古代吴语中的一种地方方言,意为“凉”。刘璧走后,有人问他是怎么见到丞相王的。刘璧说:“我没看到什么特别的。只听他说吴语。”

王导在调和南北矛盾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近臣时刻劝说皇帝的职责。他成功地建议司马睿戒酒,并放弃随意改变储君。

有一次,在王导面前,问文为什么要让王朝称雄天下。还没等文桥回答,王导上前说道:“文桥年轻,对我们国家的旧事不熟悉。我会为陛下做个声明。”

王导详细描述了司马懿最初的冒险经历,杀死名门,撬动和培养亲信,并谈到司马昭除掉魏帝的名门乡官曹茂等不光彩的事情。王导借此劝晋明帝远离小人,做一个贤人。听完之后,明帝非常内疚。他掩面伏在榻上,说道:“正如CCBA所说,晋朝皇宫长久以来是安全的!”

历史进入南朝,琅琊王之子王弘、王坦先后辅佐刘裕、刘义隆立国称帝,将王氏家族再次推向巅峰;齐宋时期,王建对萧道成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这种“与时俱进,为新王朝服务,保护家人,虽然城市变了,我家依旧”的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这只是一个皇帝换代的循环率。只要顺应历史发展,不忠于腐朽的王朝,维护大局稳定,尽量减少战争,让人民少受混乱之苦,就一定能立功于历史。王在琅琊家风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为一家之主,而为国为民立功。

04.声明一下:培养家教,诗词书法

作为个人,如果缺乏文化知识的熏陶,你会发现很难有绅士风度。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史,柔,则君”;同样,一个家庭如果缺乏知识和文化底蕴,其家风水平也不会太高,更难长久。

所以,家风并不取决于家族中高官名人的多少,而取决于文化的高低。琅琊王氏除了德行立功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做一个声明家,重视家风修养,做一个文化家,推广家风和家风。琅琊王氏家族文化源于儒家经典,王绩是西汉时期的五经大夫。

建立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是琅琊王氏家族无尽的基础。然而,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家庭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种文化总能引领社会和文化时尚。这个学校的风气来源于实践。起初,王绩因其德行被推荐为昌邑何副将。通过经学,王氏家族开始与政治紧密结合,成为家族发展的巨大动力。

汉末军阀割据,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瓦解,社会思潮重现并呈现多元化。从王翔开始,一直是“理性到清远”。王氏家族开始由道家向玄学转变。王戎和王衍是当时著名的玄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分析说:“如王绩、龚宇、甘中科等。可以说,他们继承了齐学之源,启蒙了石天之道。后来王家的后代都是五斗米弟子,必须在本地区熏制,传宗接代。”

晋初鼓吹名教的是辅佐司马师夺取政权的,标榜学老庄的是不配合司马师的。名教与自然的观念与政治立场有关。与其他人不同,王戎提出了调和儒与玄学的思想。“圣贤贵在名教,老庄自然,宗旨同异?”王戎认为,两者“将会不同”。

后来王导继承了这一思想,王氏同时学习儒家和玄学。王导在与殷浩等人的长谈中,提出了以儒治国、以玄学活用的思想。在他的理论中,玄学是儒家主导的工具。当然,其目的仍然是服务现实,结交南北世家,共同维护江左政权的稳定。

此外,王的子女在佛教、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王的家庭风格不允许王的孩子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做,所以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时地观察自己。所以,王家讲究的是名士聚会。作为一个养育和培养孩子的机会,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召集的兰亭吉雅,其中就有年仅9岁的小儿子王献之,可见他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

家风本身就是一种家族文化,既是家族历史的积淀,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琅琊王氏家风产生的背景是立德立功、仗义执言、树立高尚道德、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培育家族文化底蕴、保持王氏兴旺发达,这是祖德家风带来的文化动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倚天屠龙记周芷若 倚天屠龙记周芷若师傅是谁 周芷若的结局是什么下一篇:卫青 卫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