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英雄项羽 英雄项羽为何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导语:项羽是位凄楚的英雄,生命短暂,故事很多。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破釜沉舟的果敢,四面楚歌的无奈,以及不肯过江东的绝决,经世代相传,至今仍让人难以释怀。他生于公元前232年,下相人,24岁起兵抗秦,2

项羽是位凄楚的英雄,生命短暂,故事很多。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破釜沉舟的果敢,四面楚歌的无奈,以及不肯过江东的绝决,经世代相传,至今仍让人难以释怀。他生于公元前232年,下相人,24岁起兵抗秦,27岁自命为西楚霸王,31岁乌江自刎。8年时间,他走过了一个时代,由民间突起,乃至灿烂辉煌,尔后又穷途末路。关于他和他的失败,曾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指责他是匹夫之勇兼妇人之仁;有人说他特别吝啬,舍不得裂地封侯;还有人认为他不善用人,身边围着的都是亲属故旧。项羽对自己另有解释,他习惯向老天算账,称自己的败落,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凡此种种,除项羽的看法荒唐之外,其它说辞倒也中肯,部分地涉及了要害。综合来看,项羽的英雄末路,根子在于政治上比较幼稚,不具备统领天下的才干。

痴迷武力、不懂政治是他败落的基本原因

项羽是位战神,喜欢喋血,如果帮他找个理念的话,就只能归结为武力至上,是我战,故我在。在他那里,天下就是弱肉强食,谁能打,谁就可以独步天下。他的这种理念源于现实和家族的双重影响。从现实看,他少年时,强秦正在横击6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肯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秦始皇东巡时,他还啥也不是,作为围观群众,竟放出“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话。他凭什么取而代之,当然要靠武力。从家族影响看,项氏系楚国贵族,世代为将,到了他这一辈,虽说国破家亡,但尚武的家风犹在,他要接过先辈手中枪,继续这种传统。他学文不成,学剑也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为此,他叔父项梁改教他兵法。在项氏的字典里,万人敌就是兵法。

项羽的武力实践持续了8年,过程也很简单。最初,他跟着叔父项梁,杀会稽太守,宣布反秦,然后率部救赵,大败秦军主力,成功解除巨鹿之围。紧接着,他率诸侯部队开进关中,分割天下,封16位诸侯,他自己也如愿成了西楚霸王。成功让他痴迷,也强化了他的尚武理念。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他当霸王之后,诸侯竟不听招呼,先后以难,他只好四下出击,到处救火,结果是地盘越打越小,敌人越打越多,最终成了刘邦的囊中之物。考察他的兴衰过程,不难发现,他走了极端,处处唯武,成了十足的战争机器。除了打仗,他一无所爱,拒绝政治手段,排斥所有方法。综合地看,至少有4件大事,他处置失当,造成了严重后果。其一是:忽视自我宣传。他好像没啥主张,也不打算影响哪位,所以,从不搞什么宣传。对他来说,打仗非常简单,不需要理由,不必找什么借口。不服,就打你,而且要打得彻底。他喜欢活埋,早期,他攻占襄城,坑杀了城内所有生灵;章邯等秦将投降后,他又把20万降卒全部坑杀。比较而言,刘邦要精得多,该人喜欢呐喊,善于炒作,让自己成了忠厚长者,把对楚战争炒成正义之举。其二是:没解决好“约定”问题。怀王曾和众将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事实是,刘邦借着便利,抢先进入关中占了咸阳,等到项羽打败章邯、赶到关中时,刘邦早弄妥了一切。项羽很愤怒,想想灭秦行动,自己功劳最大,现在却只能看别人称王做霸,天下哪有这个道理?于是,他把“约定”弃置一旁,很快封了16位诸侯王。封王方案是他单方面的意思,比较粗糙草率,缺少政治考量。方案突破了“约定”,给作乱者提供了口实。其三是:贸然杀了义帝,让自己陷入被动。项梁和项羽起兵之初,为扩大影响,找了楚怀王的后代来当领导,是为新怀王。该人本已流落民间,以牧羊为业。牧羊人很不简单,乘项梁战死之机,收了兵权,另选宋义为将,明里暗里打压项羽。项羽称霸之后,马上改怀王为义帝,并在迁移途中将其杀害。这是步臭棋,凸显了项羽政治的幼稚和草率。无论如何,义帝是领袖,至少名义上如此,杀这种人,一定要时机成熟,条件充分,否则,必出乱子。刘邦正是利用这件事,做了若干文章,先是为义帝举哀,后又传檄天下,集诸侯之力合击项羽。其四是:忽略政权建设。这是他的重要败笔。当了霸王,占据9郡之地,按理,他应该做些巩固政权、改善民生的工作,起码也要有所表示。他似乎没这样想,也看不出有什么举动。相反,人家刘邦就很到位,一入咸阳,就约法三章,就废秦暴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楚汉相争时,项羽这边,人心不附,缺钱少粮;刘邦那里,却后方稳固,兵员粮草源源不绝。熟优熟劣,一目了然。

唯我独尊、不会用人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项羽曾以取代秦始皇作为终极追求,特想高踞人上、俯视群雄。表面上看,他似乎接近过这个目标,实际上,距离还相当遥远。秦始皇是政治家,他显然不是;秦始皇有完备的组织系统,他却没有。他把摊子铺得很大,又特别看重自己,处处逞个人之能,由此造成了人才的严重不足。作为领导者,他未必不知道人才的重要,也肯定感受到了人才短缺的压力。遗憾的是,他没采取行动,既不选贤任能,也没有广纳人才,其组织功能严重不全,结构部分失衡。凡战,唯有他在场,才能取胜;论事,只有他可以亮出嗓门,根本听不到别的声音。这种局面持续了8年,他沉溺其间,很累,也乐此不疲。为什么是这样,原因在哪儿?很多后人不懈追问,有人说他小气,舍不得封赏功臣,有人指责他任人唯亲,等等。但是,最根本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会识才、不善用人。比如,刘邦身边的几位顶尖人物,原本都是他的属下,都曾想在他那里安身立命,但没多久,就一一改弦易辙。张良为帮助韩王复国,在他帐下频繁出入,没引起关注;陈平曾为他平息过叛乱,却因此身陷险境,不得不逃之夭夭;韩信想露两手,出过很多好主意,终究没有回声,只好扬长而去。这些人找到了刘邦,在那里交了好运,并帮刘亭长撑起了一片蓝天。项羽不只看不到人才,就是对自己的谋臣战将,也存在着信任不足、使用不当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范增。范先生是智囊,被尊为亚父,年过七旬,仍壮心不已。项羽对范老头儿很敬重,却不够信任,对他的话,有时听,有时也不当回事。鸿门宴会,亚父是那样急切地要搞掉刘帮,可项羽就是不表态。高皇帝二年,项羽把刘邦困在荥阳,依亚父意见,就要急攻猛打,务必把刘邦拿下。刘邦很鬼,施用反间计,是故,范老头儿越急,项羽就越起疑,逼得老头儿愤然辞职,病死在返乡途中。类似问题还有,英布是他的开路先锋,封九江王后,受到猜疑,半路投了刘邦。至于用人不当,事例更多。比如,秦亡之后,刘邦受封汉中王,封国在巴蜀及汉中地区,为牵制刘邦,项羽把关中分成3块,封章邯等3人为王。3人都是降将,手下有20万关中子弟。投项羽后,3人成了座上宾,兵丁却悉数被项羽活埋。因为这个,关中父老对3人恨之入骨。项羽安排他们镇守关中,显然不妥。结果是,刘邦没用多大力气,就将其全部吃掉。

项羽的手下乏人,还可做出别的解释。比如,他过于自恋,热衷于唯我独尊。一般说来,人如果太把自己当回事,就不愿把别人当回事,手下没了能人,正好突出了自己。他的确目中无人,刘邦是个啥,不过是个老打败仗的无赖;诸侯算老几,庸碌之辈而已,至于部下,有几个算几个,充数罢了。只有他项羽,才顶天立地,秦末这场盛宴,没他开不了场,也结不了席。他有理由这样想,当初,他率部救赵,令部队破釜沉舟,单独与秦军恶战,竟9战9胜,诸侯的部队名义上也来救援,却一直做壁上观。他胜利了,诸侯的将领们吓傻了,无不拜伏于地,膝行而入,甚至不敢抬头。更让他不能忘怀的是,高皇帝二年,他在齐国作战,刘邦纠集56万人马,乘机东进,攻进了彭城。他只带3万人,就把数十万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还差点儿抓了刘邦。在他眼里,天下就没有对手,他也不需要帮助,用不着谁来指点。对他的这点心思,史家评判说:“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群策而自屈其力”。刘邦靠群策群力,他靠什么,靠的是耍大牌,是凌空在上,做孤家寡人。实际上,不只是项羽,有这种念头的人从未绝迹。以单位论,只要领导人搞专断,玩儿个人权威,那么,单位就只出奴才,绝无人才。

沉溺虚荣而不肯转身是他败亡的重要因素

虚荣是影子,人人都有一点儿,算不上大毛病。但对权力来说,虚荣却很致命。项羽不浅薄,也不漂浮,就是有些虚荣。因为这个毛病,他的判断出了问题,立场受了影响,最终钻进死胡同而无法转身。首先,虚荣让他敌友不辨。谁是敌人?当然是刘邦,这一点,范增看得最准,他却含糊。鸿门宴前,项羽已下达命令,准备围奸刘邦,一场便宴却改变了事件走向。宴会之上,刘邦当了孙子,凭卑谦和吹捧,忽悠了主人。项羽很受用,以为降伏了刘邦。宴会看似危机四伏,实际上却有管道之用,方便了双方的勾通。所以,不管范增怎么举玦,也不管项庄如何舞剑,项羽就不表态。在项羽看来,人家已经称臣,无论如何也得放人一马,而且通过降服刘邦,还可以威摄诸侯,为自己君临天下打下基础。不久后,刘邦违约,擅自消灭3王,强占关中。张良代刘邦致信项羽,指出:“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事件很严重,解释也离谱,但项羽却信以为真,专心在齐国打仗,对西边的刘邦没怎么留意。等到刘邦准备充分,公开向他宣战时,他也许有所醒悟,但为时已晚。其次,虚荣影响了他的选择。关中占有地利,是个做大事的地方。有人向他建议,“关中阻山带河,可都以霸。”他认可这种说法,却不想在这儿安家,为什么?理由也简单,他要衣锦还乡,让老少爷们看看,到底是秦皇有派,还是俺项羽威风!为了这么个俗念,他放弃关中,回到了彭城。那是他的首都,一个无可依托的是非之地。这样一来,刘邦就获得了机会,他以关中为依托,反复东征,慢慢地把天下捏在了手里。再次,虚荣让他自断退路,不肯东山再起。兵败东城,他被汉兵围困,身边只剩28骑。此时,他还有退路,乌江亭长已备好了船,江东还有千里土地,数万人口,他完全可以借此再造辉煌。然而,他拒绝上船,他说无脸见江东父老。他死得很军人,很壮烈,也很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换了刘邦,怕是早就溜之乎也了。这说明,项羽玩不了政治,因为政治家不讲面子,更不怕挫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县令出一上联:蚕为天下虫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县令出一上联:蚕为天下虫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下一篇:古人所说的“八百里加急” 古人所说的“八百里加急” 究竟有多快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