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何在故乡被指歪曲历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何在故乡被指歪曲历史

导语: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家乡被指责歪曲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991年苏联解体,文坛“解冻”,钢铁在俄罗斯和乌克兰饱受诟病。人们认为这本书歪曲了历史,违背了“生活的真理”。从大的角度来看,《钢铁》所描述的1915年到1932年这段时期,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历了严重社会动荡的时代。接连不断的国内外战争,党内反复的斗争和肃反,给人民和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家乡被指责歪曲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991年苏联解体,文坛“解冻”,钢铁在俄罗斯和乌克兰饱受诟病。人们认为这本书歪曲了历史,违背了“生活的真理”。从大的角度来看,《钢铁》所描述的1915年到1932年这段时期,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历了严重社会动荡的时代。接连不断的国内外战争,党内反复的斗争和肃反,给人民和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钢铁》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只有简单倾向性的描述,缺乏客观全景的描述;尤其是充满迷茫、阴谋、痛苦、悲剧的党内斗争,已经成为左翼幼稚病患和斯大林支持者们高歌猛进、节节胜利的过程,但这些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却得以避免。更重要的是,《钢铁》将过去为乌克兰独立而战的乌克兰民族英雄西蒙·佩特留拉(simon Petlyura)描述为一个没有邪恶的“帮派”,这是当今乌克兰人民所不能接受的。

由于这些原因,在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钢铁》被认为是一部错误严重的作品,被读者遗漏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响亮的名字逐渐被人们遗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是中国流行的“红色经典”。年轻的时候不止看了一遍,被书中很多动人的情节和名言打动。作者尼古拉·奥斯特罗夫斯基说:“我在这本书里谈论的是我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对真实性的态度是严肃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钢铁》中的pavel korchagin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描述的一切都是完全真实的。

我还记得:保罗出身贫寒,当过消防员,在哥哥阿青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入党,参加红军,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复员后参加“契卡”工作,担任地区共青团领导;由于过度劳累和旧伤复发,他瘫痪了,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在病床上创作...他一生经历了三次恋爱:初恋情人托尼娅,一个青春少女,后来成了一个“又酸又臭”的富婆;与丽达的第二段友谊被偶然的误会打断;瘫痪后,她与“忠诚的同志”达雅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两个“保罗”?

前不久,一位俄罗斯专家朋友给我发了一份他翻译的文件——记者斯维特拉娜?2006年11月26日,萨摩特洛娃写的《重铸的人生》在莫斯科共青团出版。这篇时事通讯描述了作者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侄女galina Vasileff Ostrovska的采访。加利纳的母亲叶卡捷琳娜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姐姐,也是他晚年的“保姆”,她对自己的处境非常熟悉。女儿从母亲那里了解到了舅舅,给读者提供了很多闻所未闻的信息。

Pavel korchagin stills

根据加利娜的记忆: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亚历克斯神父?伊万诺维奇参加了巴尔干战争,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被授予两枚Georgievski十字勋章。奥尔加妈妈?奥西波夫娜出生于捷克林业局局长的家庭。她是一个非凡的女人,会说6种语言,写过诗...她从未出生在无产阶级家庭。

——“尼古拉斯美化了弟弟德米特里”,“弟弟小时候在尼古拉斯心目中威望很高,但很快就互换了角色。长大后性格刚烈率直的尼古拉斯扮演了大哥的角色。”我叔叔是个温柔的人,不想惹麻烦。当他看到有人发生冲突时,他总是试图躲在一边。

——《柳波夫·博利舍维奇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谦虚的女人》。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思维上取得了进步。十月革命后,她“支持苏维埃政权,当了老师,丈夫被镇压,再也没结过婚”。她珍惜与保罗的关系,保罗死后,她专程去拜访了加利纳一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忠诚的同志在婚后几年离开了他”,后来“娶了他自己的弟弟德米特里”,“妹妹叶卡捷琳娜成了他的保姆”。

更让我吃惊的是加利娜下面的话:

——“不久前,从档案中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被法院审判。内战期间,他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反对“肃反”运动。

——“妈妈不止一次说他经常在朋友面前承认:‘我们建造的和我们争取的完全不一样……’"

——“我有机会见到他的朋友阿纳托利吗?索尔达托夫说过一次话,阿纳托利承认,如果科里亚没有在1936年死去,以后会有人“帮助”他死去。

看完这篇采访,我大为震惊,脑海里出现了两个“保罗”:

一个是我过去了解到的“保罗”——《钢铁》一书中的“保罗”——他对布尔什维克党无限忠诚,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工作中冒着生命危险,瘫痪后固执地从事写作...他曾经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另一个是我今天学到的“保罗”——一个有理想、有良知、有明辨是非能力的真正革命者。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且敢于反抗党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并在晚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无疑,后者“保罗”对他的人生进行了“重铸”,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他的思想、道德和人生境界,更值得我尊敬和研究。

“保罗”最终妥协了,按照“指示”重写了这本书

从奥斯特洛夫斯基侄女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保罗”的生活充满矛盾:他加入了红军,却“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他从事“契卡”工作,但反对“肃反”。加利纳没有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什么场合“拒绝参加对白军的枪击”。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空间。

人们分析说,“保罗”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额头中弹,差点丧命。在战场上,他不能“拒绝射杀白军”,只能在战场外的其他场合。那是什么样的场合?

1918年9月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表了《红色恐怖决议》。《决议》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使用恐怖手段确保后方安全是绝对必要的...要采取把阶级敌人送进集中营,实行隔离的方法,防止他们入侵苏维埃共和国;凡是参与白威组织、阴谋和叛乱的人都必须枪毙。”根据这一决议,1917年至1918年有100万人被处决。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概在这期间参与了红军对战俘或“与白威组织有关的人”的镇压。出于人道主义原因,他“拒绝参与向白军开枪”,并受到法院的审判。

同样,在契卡工作期间,奥斯特洛夫斯基可能也目睹了“肃反”中的许多荒诞残忍的事情,激发了他的善良,反对“肃反”。对此,加利娜解释说:“朋友们都知道我叔叔的性格:他永远不能容忍压制。人们带走了我叔叔的许多好朋友和共产党成员,他们在夜间的战斗中受到了考验。索尔达托夫本人在战前几年是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建设部门的主管。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都忘不了自己度过的不眠之夜。当年他总是在床底下放一个打包好的小盒子,以防晚上随时被捕。”

看来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是一个简单的“螺丝钉”和“驯服工具”。他的思想活跃,有是非观念,充满矛盾。在新版《钢铁》中可以看到,“保罗”在党内两派斗争中参与了“反对派”的活动,后来又回到了斯大林的队伍中。

《钢铁》的出版也经历了矛盾和曲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第一稿“完全写下了自己的人生”,被退回了好几次,最后投给了少年警卫员出版社。编辑部发现很多材料有用,就派人配合他。"人们修改了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把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变成了一个偶像,“一个男人和革命者的典型范例”。"莫斯科共青团记者Svitlana?萨莫特洛娃说。

《钢铁》原稿的“改版”是青年卫士出版社的两位文艺编辑——安?是吗?卡拉瓦耶娃和马?包?科洛索夫。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卡拉瓦耶娃的一些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辑对《钢铁》一书做了许多“指示和修改”,奥斯特洛夫斯基答应按照她的“铅笔批注”对该书进行“根本性的改写”。他在信中坦率地写道:“现在我面前有两个障碍:第一是疲劳;第二,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称之为‘经济危机’。所以这一次我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按照青卫兵出版社的要求出版改版后的书。”

加利纳举了一个例子:“当《钢铁》第一版在《青年卫士》杂志上发表时,它真实地反映了中途分居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妻子达雅之间的关系。但是,考虑到党的书报检查,他被迫删除了这一切。在‘理想英雄’中,妻子也应该是‘无可指责的忠诚同志’。”

《钢铁》一书修订出版后,奥斯特罗夫斯基觉得书中主人公保罗和自己的实际经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了消除对《钢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和生活史》的误解,他在《我的创作过程》一文中宣称:“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这也不是共产主义青年团成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传记”,“我的小说首先是一部艺术作品,我在其中运用了想象力的权利,在小说的基础上放了大量的实用材料”。这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在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之后,他对自己的人生和参与的革命有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建设的和我们争取的完全不一样!”多么深刻大胆的想法。这个感叹里包含了多少说不出的痛苦和伤心的泪水!这也是有着同样经历的一代人的心声!朋友们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正确的时间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科里亚在1936年没有死,以后会有人‘帮助’他死。”奥斯特洛夫斯基躲过了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但作为一个作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可能像高尔基一样把那些“不合时宜的想法”留给世界。他只能把它们埋在心底,偶尔在亲朋好友面前倾诉自己的沮丧和委屈。这应该是他晚年最大的痛苦和遗憾。

“余光”没有熄灭

1991年苏联解体,文坛“解冻”,钢铁在俄罗斯和乌克兰饱受诟病。人们认为这本书歪曲了历史,违背了“生活的真理”。从大的角度来看,《钢铁》所描述的1915年到1932年这段时期,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历了严重社会动荡的时代。接连不断的国内外战争,党内反复的斗争和肃反,给人民和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钢铁》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只有简单倾向性的描述,缺乏客观全景的描述;尤其是充满迷茫、阴谋、痛苦、悲剧的党内斗争,已经成为左翼幼稚病患和斯大林支持者们高歌猛进、节节胜利的过程,但这些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却得以避免。更重要的是,《钢铁》把为乌克兰独立而战的乌克兰民族英雄西蒙。佩特留拉对自己成为一个有着各种邪恶的“帮派”的描述,在今天的乌克兰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由于这些原因,在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钢铁》被认为是一部错误严重的作品,被读者遗漏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响亮的名字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在远东,他的“知己”依然存在。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保罗热”:翻拍电视剧《钢铁》;出版和再版《钢铁》的各种书籍;各界人士踊跃讨论《钢铁》;一些专家学者对主流媒体批评的“保罗热”的“冷思维”提出质疑和批评...人家又在练“钢”了。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名的兴亡如光的兴亡:由近及远;出去的时候,远处还有一个角落。”

为什么90年代中国还出现钢铁的“余辉”?

在我国,大部分人不了解钢铁真正的社会历史背景,或者根本不了解钢铁,所以无法理解解冻后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对钢铁的感情、理解和评价。

今天,50岁以上的人看“保罗”的时候,可能是在寻找自己青春的激情,或者是在重温一些理想,因为“保罗”毕竟影响和感染了他们。但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保罗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触动他们心灵的可能是主人公在钢铁厂成长过程中的辛酸苦难,那些年轻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者只是一句名言:

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只属于我们每个人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过去的时候,他不会为浪费时间而后悔,也不会为自己过去的不作为而羞愧。临终时,他可以说:“我的一生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宏伟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战。”

加利纳珍贵的回忆填补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的空白,复活了一些对“保罗”的美好回忆,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个“火热的革命者”。我想,随着相关档案的不断披露和更多人的回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会更加丰满,更加可敬可爱,包括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在内的读者也会对“保罗”——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被神话杀害了70年的高尔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戈尔巴乔夫如何评价叶利钦和普京?

文学巨擘之死之谜:高尔基真的死在情妇手里了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天皇地皇人皇 人皇是什么?人皇和天子有什么区别?下一篇:少保 岳飞曾被封为“岳少保”,少保到底是个什么官职?

文章评论

  • 浅色夏沫

    这反映了故乡人对历史的敏感和对真实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