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清朝历史上114位文科状元为什么只有2位满人 清朝历史上114位文科状元为什么只有2位满人

导语:为什么清朝历史上只有两位顶尖的文科学者?文本资料由边肖为每个人收集和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据史书记载,清朝历史上有114位文科状元,其中只有两位是满族人。这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从顺治三年清廷举行第一次宫廷考试到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清朝共有科举制112人,状元114人。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112次科学考试有114个状元出来?顶尖学者的数量怎么可能超过科学考试的数量?每次科考不是只有一

为什么清朝历史上只有两位顶尖的文科学者?文本资料由边肖为每个人收集和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据史书记载,清朝历史上有114位文科状元,其中只有两位是满族人。这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

从顺治三年清廷举行第一次宫廷考试到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清朝共有科举制112人,状元114人。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112次科学考试有114个状元出来?顶尖学者的数量怎么可能超过科学考试的数量?每次科考不是只有一个状元吗?“额外”两位顶尖学者后来怎么样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多出的两位盟主是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两位满族盟主。

网络映射

事实上,清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只是顺治年间,满汉士人有两个名单,后来改为只有一个名单。唯一两次从满汉名单中取士发生在顺治九年和顺治十二年。这两次科学考试各点了两个状元,被分为满汉两个榜:

1652年,全榜冠军是马,汉榜冠军是邹;1655年,土陈为满榜状元,施大成为汉榜状元。

正是因为1652年和1655年的科举考试,状元的数量多于考场的数量。于是,马和涂成了两个“额外”状元,也是清代历史上114位文科状元中仅有的两位满族状元。

那为什么满汉两榜改为一榜后就没有满人冠军了呢?是不是满人考不过汉人?

其实不是。满人和蒙古人相比,考的捷径,更容易拿一等奖。其实很好理解——世界上的满族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成名优势。

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有两个容易拿榜首的满族人拿到了榜首?

网络映射

真正的原因是清朝的统治者不鼓励满族人科举,即使满族人科举,也不挑状元。原来清廷将满汉名单改为一个名单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不要特别鼓励满蒙参加,科举要留给汉人”。康熙八年,正式规定:“满旗人与汉族人在乡考、会考,同榜公布,不排名第一。”

估计很多人可能听过“钱不够交”、“旗手不占丁甲”之类的说法。那么,“不够元”和“旗人不占定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一点钱都没有”的意思就是“满洲里的读书人不准考乡镇、城市、宫廷考第一”。因为乡试第一名是谢园,第一名是会元,第一名是宫考状元,故称“满元”。

满清在“完全没有元”的统治下,再也没有点过状元。其实不仅仅是状元,宫考前三一般都只颁给汉人,导致了“旗手不占丁甲”的说法。所谓丁甲,是指“宫考前三状元之一,第二名,探花”。古人以为一甲三名如一鼎三足,故称丁甲;状元居丁甲之首,故称丁原。

所以说白了,清朝历史上的114位文科状元中,之所以只有两位是全才,主要是因为清廷的统治者禁止全才点状元,主要是因为清廷把科举作为汉人进入仕途的一个渠道。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以下三点:

网络映射

首先,因为是满清世界,满清进入仕途有很多途径和捷径,因为他们有很多关系。在这一点上,如果满族人再次举行科举考试,汉族人进入仕途是否就没有希望了?

其次,清朝的统治者知道,要统治汉人,就必须依靠汉人,用汉人来控制汉人。所以“根本没钱”其实是清廷收买天下中国文人的心,拉拢中国文人。这样他们才会愿意为清廷效力。

第三,汉族人的文化制度确实比满族人先进。实现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满族人必须依靠比满族人文明程度更高的汉族人。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规律:先进民族总是被落后民族的力量所征服,反过来,落后民族又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同化。

最后,文章写道,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为什么清朝历史上只有两个满族冠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库尔斯克会战伤亡多少 库尔斯克会战伤亡多少下一篇:将门有将 将门有将 得无愧乎。明朝李如松和他的辽东铁骑 碧蹄馆一战成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