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到底是由谁创造发明的 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到底是由谁创造发明的

导语:游击战中的“十六字战术”是谁创造发明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敌进我退,敌留我扰,敌疲我退我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这种通俗易懂的“十六字战术”,创造了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使敌人被人民的游击战包围。这种作战方法也被许多外国广泛吸收和应用,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献分析和

游击战中的“十六字战术”是谁创造发明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敌进我退,敌留我扰,敌疲我退我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这种通俗易懂的“十六字战术”,创造了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使敌人被人民的游击战包围。

这种作战方法也被许多外国广泛吸收和应用,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献分析和利用的角度,对“十六字”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十六字策略”是由毛泽东首创的观点在学术界很流行

早在1929年4月5日,担任红四方面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红四方面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就对当时闽赣斗争和红军的一些游击战术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信中指出,红军三年来采取的战争策略是“游击战术”。要点是:‘分兵动员群众,集中力量对付敌人’。“敌进我退,敌留我扰,敌疲我战,敌退我追。”这是毛泽东作品中第一次用概括的文字充分表达游击战术的内涵,也是它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党的历史文献中。

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红四方面军前委的指示信中,首次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追”称为“十六字诀”。

1930年12月下旬,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召开苏军军民宣誓大会。会议两边贴着一张贴纸:“敌进我退,敌驻我,敌累我,敌退我追,游击战必胜;前进后退大步,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分而治之,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这让广大军民对“十六字战术”印象深刻。

1936年12月,毛泽东针对当时国内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集中回顾和总结了红军的战斗历程,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自1928年5月以来,产生了适应当时形势的性质简单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即所谓‘敌进我退’, 敌留我扰,敌打我,敌退我追”这是“十六字诀”在公开发表的文件中第一次升华到“游击战争基本原理”的高度。

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关于几个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党的决议的形式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从第二个观点来看,红军必须承认,游击战争和游击运动战是土地革命战争的主要战争形式...因此,红军必须实行“分兵动员群众,集中力量对敌”。敌进我退,敌驻我,敌累我战,敌退我追。”

1964年8月,毛泽东与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培源和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交谈时,他自己说:“我也是按部就班地搞政治的。.....我搞军事更是如此。.....井冈山,我先是小赢,后来又打了两个大败仗。于是我总结经验,把游击战的经验总结为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留我扰,敌疲我战,敌退我追。’"

对党和红军一些高级干部的回忆,多次提到“十六字战术”的形成和发展。

朱德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出版的《对敌游击战术》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一个著名的十六字游击战术原则,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累我战,敌退我追’。”

他在一九五零年七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直属军事委员会纪念建党二十九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当时毛主席规定的游击战术原则是:‘敌进我退,敌留我扰,敌累我战,敌退我追。’这是毛主席关于发展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的十六字方针。我们执行了这个16字战术,取得了很多胜利。"

彭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写的《取得持久抗日战争胜利的几个条件》中指出:“同志曾经发明了著名的十六字游击战术陈毅、张灵彬、肖克、何长工、张宗训、陈正仁等人对毛泽东首次提出并概括“十六字战术”都有类似的记忆。

还有一些史料记载“十六字诀”是朱德首创的

聂荣臻元帅在1986年12月朱德诞辰100周年之际,专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井冈山时期,朱德同志为了有效地对付敌人的‘围剿’和‘围剿’,经过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上来,提出了著名的‘敌进我退,敌留我扰,敌打我退,敌追我’。在毛泽东同志后来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他称赞这十六个字是“简单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

开国中将赵嵘自1927年初就追随朱德。他在出版的回忆录中强调,1928年5月在井冈山讨论游击战术时,朱德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累我战,敌退我追”的16字公式。这种完整的游击战术的十六字战术立即受到毛主席的赞扬,并经常被引用。"

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还写道:在红四方面军统一前的一次井冈山会议上,“朱德把军事战术总结为:敌进我退。敌人驻扎在我的困境中。敌人累了我就打。敌退我追。”前红四方面军后勤部部长范树德,红四方面军十师党代表万喜贤等人都指出,朱德提出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战术。

此外,还有张首创的“十六字诀”

张是江西省万安县县委书记和党的六大代表。一九二八年七月在苏联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在给共产国际的书面报告中提到:一九二八年一月,万安工农武装占领万安县后,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与敌作战的策略是‘固壁清野,敌来我退, 敌人会追我,敌人会驻扎在我这里,敌人会进攻万安农民军半个月。” 这种说法和“十六字诀”的用词虽然略有不同,但大体意思和精神实质基本相同。

学术界关于“十六字诀”形成和发展的观点有其合理性,这是因为学者们根据对自己所拥有的历史文献的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也是因为他们选择的史料不同,论证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本文在综合比较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十六字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并认为应把握两个关键点:

一、游击战“十六字战术”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即兴发言”或“一次性成型”,而是经历了游击战实践——总结经验——理论升华——宣传推广——指导实践——上升到原则,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完善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有表达和完全表达的区别,也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记录。

其次,在党的文献、经典著作、回忆录、传记、口述资料等史料中,尤其是在论据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客观公正地判断、合理选择和考虑各论据的准确性和历史价值,如何将直接史料与间接证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是检验研究者水平的关键。一般来说,党的文学或经典作品的历史价值高于回忆录,回忆录高于普通传记。

历史情况极其复杂,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并不总是能够保存清楚详细的书证。所以需要各种材料一起研究分析,互相验证甚至辅助合理的推理。

“十六字战术”是井冈山根据地游击战经验的结晶,是集体实践的发展和创新。除了中央苏区,其他苏区的红军战士也不同程度地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贺龙的《你来我往,你去我回,人多跑,少人接战》;向倩的“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湘鄂赣边区提出了“他者分我,他者分我,昼夜出,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等思想。,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游击战争的一些战略战术。

当然,可以肯定,毛泽东和朱德的贡献是最重要的。因此,《毛泽东传》作出如下结论:1928年5月4日,在朱茂两军在康宁龙市的庆祝大会上,、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追”的游击战争。

《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他和毛泽东同志总结的“敌进我退、敌留我扰、敌打我退、敌追我”的十六字公式,是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出来的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这也应该是对“16字战术”形成和发展最客观、最全面的认识。

♦真实地道战:曾被定为“右倾” 地委下令全部填埋“土坝路”到底有多土?看看这些设备,你就会知道

红军中最优秀的游击队员:一个班出来两个将军一个中将

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的飞虎队去了哪里?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甘肃 甘肃 走出10位开国皇帝的皇帝之乡下一篇:1月26日大事记 1月26日大事记 历史新知发生了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