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印度为什么将英语定为国语 印度为什么将英语定为国语

导语:为什么印度把英语作为国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印度的语言问题仍然在更深层次上制约着印度的发展。英语在印度的强势地位,一方面是印度参与全球各领域竞争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是印度形成成熟、公平、公正的公民社会的障碍。英语是印度社会除了种姓、教派等因素之外的另一个划分。如果不妥善解决,语言问题仍将是印度崛起过程中的羁绊。一、印度语言政策的演变语言是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形成

为什么印度把英语作为国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印度的语言问题仍然在更深层次上制约着印度的发展。英语在印度的强势地位,一方面是印度参与全球各领域竞争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是印度形成成熟、公平、公正的公民社会的障碍。英语是印度社会除了种姓、教派等因素之外的另一个划分。如果不妥善解决,语言问题仍将是印度崛起过程中的羁绊。

一、印度语言政策的演变

语言是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早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启蒙时期,印度进步知识分子就意识到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在进行民族启蒙教育、传播民族独立思想时,自觉使用民族语言,并进一步提出“民族语言”的概念,希望以语言为武器,整合民族意识,争取民族独立。

1917年,圣雄甘地提出建立国语的五项原则,主张给予当时母语人口最多的印地语国语地位。甘地的想法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国大党领导人和各界精英的支持。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以印地语为母语,但他们学习并说印地语。这场大规模的“民族语言运动”推动了印地语的民族化进程。

当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时,印地语成为印度的国语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殖民统治者的共同敌人消失后,印度内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开始凸显,语言问题成为印度各种内部冲突的爆发点。在许多母语不是印地语的地区,许多人担心如果印地语是新共和国的国语,会损害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在当地政治势力的控制下,泰米尔纳德邦等地区甚至爆发了“反印地语运动”,当地主要政党甚至威胁“独立”,迫使当时执政的国大党领导人在语言问题上做出让步。

1950年,印度颁布第一部宪法,没有使用“国语”等敏感词汇,而是使用“官方语言”来确定印地语的地位,英语也被确定为官方语言。但宪法也规定,英语在印度的官方语言地位只能再维持15年。1950年印度宪法确立了印度“多种官方语言”的语言政策,与独立运动时期印度各界在“民族语言”问题上所做的努力相比,是一种倒退。

印度第一部宪法在语言上的妥协助长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20世纪50年代,印度掀起了建立“语言国家”的浪潮。尽管尼赫鲁当时非常警惕,但他认为通过语言建立国家“会阻碍国家一体化的进程,扰乱我们的行政、经济和财政结构,释放我们在国家初期的分裂和分裂的力量。”但由于当地民族主义势力的巨大压力,1956年印度议会通过了《国家重组法》,根据语言分布将国家重新划分为6个自治区和14个邦。此后,语言成为印度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因素。这种根据语言建立“语言国家”的现象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客观上使印度的多官方语言国家逐渐固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15年期即将到来。根据宪法,印地语将正式成为印度唯一的国家官方语言。但由于“语言国家”格局的形成和印度本土语言民族意识的兴起,印度反对将印地语作为单一官方语言的力度大于独立之初。激烈的反印地语示威甚至在泰米尔纳德邦和印度南部的其他邦爆发。面对这种情况,印度政府不得不再次让步。

1963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官方语言法》,这是印度政府与印度当地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该法案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将无限期延长,但同时也强调了印地语的官方语言地位。该法案规定,印度学校必须教授三种语言:在讲印地语的地区教授印地语、英语和另一种印度语言;在非印地语地区教授当地语言、英语和印地语。这就是著名的“三语计划”。其初衷是为了缓解印度的语言冲突,促进印地语在非印地语地区的推广,为印地语作为民族语言的未来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方案表面上暂时缓解了印度的语言冲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印度的语言问题。在政策执行上,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等语言民族主义强烈的邦直接或变相抵制中央政府的政策,使得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推广印地语的力度基本上落空。此后,印度的语言模式演变如下:“印地语+英语+一种民族语言”在印度大部分地区使用,“一种地方语言+英语”在少数地区使用。

二、印度语言使用的现状

印度是语言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目前,印度宪法承认两种国家官方语言:印地语和英语,以及21种地区官方语言。根据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的统计,印度有100多万人说30种语言,1万多人说122种语言,还有数千种方言。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41%,而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占总人口L%以上的其他语言有孟加拉语、泰卢固语、马拉提语、泰米尔语、卡纳达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马拉雅拉姆语、奥里雅语、旁遮普语、哈卡塔语、阿萨姆语和迈迪利语。

印度目前的语言状况与印度建国者的初衷大相径庭。虽然“三语计划”规定印度各邦都要教印地语,但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等一些邦拒绝执行这一政策,抵制印地语教学。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种印度国语可以在全印度使用,但是英语作为全印度官方语言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在印地语地区,除了教授英语和印地语,学校通常将梵语作为三语计划中规定的第三语言。在大多数非印地语地区,学校教授英语、当地语言和印地语。然而,在少数非印地语地区,如泰米尔纳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三语”教育实际上被简化为“双语”教育,或者在“三语计划”中,印地语被梵语取代。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英语本身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势语言,也因为英语在印度的特殊地位,所以独立以来英语在印度的影响力并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

澄清印度语言使用的现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相当一部分印度人除了母语之外,还懂一两种语言。三语项目使英语和印地语成为大多数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印度人的第二或第三语言。虽然印度以前的所有人口普查都将语言作为一个关键的调查项目,但它们只关注母语的使用,没有将第二和第三语言纳入调查。因此,印度使用英语和印地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缺乏权威和准确的统计数据。那么,印度有多少人使用英语或印地语?这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就说不出印度语言使用的现状,所以作者会尽可能的推断这个问题。

1.英语。

虽然英语在印度无疑具有很强的语言地位,但实际上,在印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非常少。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印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只有20多万。因此,英语是大多数印度人的第二或第三语言。他们掌握英语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虽然印度的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就更加重视英语,但由于印度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薄弱,辍学率高,大多数人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才能流利地掌握英语。因此,在没有更准确的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是精通英语的人。

但在印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约占总人口的5%,所以很多学者推测印度精通英语的人的比例约为5%。同时,虽然印度非常重视中小学英语教育,但由于辍学率高,印度适龄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二无法完成中学教育。换句话说,只有大约34%的印度人能够完成中等教育。假设印度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够掌握中等水平的英语,这部分人口不会超过总人口的34%。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显示,印度约26%的人口仍然是文盲。可以推测,印度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只有初级英语水平或者根本不懂英语。

2.印地语。

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印度语为母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1%,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口占5%,两者合计占印度人口的46%。在非印地语地区,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被动推进印地语教学,除这三个邦外,其他邦基本可以实施三语方案。这三个邦的人口约占印度总人口的18.5%。假设这三个州的人根本不懂印地语,我们仍然假设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印地语,那么非印地语地区大约有12%的人能够掌握印地语。这样,能流利使用印地语的印度人口接近总人口的60%,已经是保守估计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印地语和其他印度语言具有相同的语言谱系和历史文化渊源,在相同的学校教学条件下,非印地语母语地区的大多数人学习印地语要比学习英语容易得多。因此,总的来说,以印地语为第二或第三语言的人对印地语的熟练程度远远高于英语。

第三,印度的语言困境

作为一个大国,印度目前在语言问题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一种大多数人能够真正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前面的分析,印度约60%的人口掌握了中等水平或以上的印地语,约34%的人口掌握了中等水平或以上的英语。除了这两种语言,熟悉任何其他语言的人的比例都不超过10%。“多语言共存”和“多语言竞争”的语言困境给印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1.语言问题影响了印度民族和民族意识的融合。

历史上,受外来入侵、民族迁徙、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南亚次大陆的民族形势极其复杂,民族融合进程十分缓慢。在英国人征服印度之前,印度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概念可以涵盖次大陆的大多数土著居民。18世纪以来,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统治孕育了印度的民族意识。甘地和国大党试图将印度的民族观念与“印度教”的观念相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独立运动的最终成功。

必须强调的是,语言一直是民族意识和观念的核心要素,甘地和国大党倡导的“印度斯坦”概念也包含了民族共同语言的要素,即“印度斯坦”。但独立后,共同的敌人英国殖民者被赶走,印度本土民族主义势力崛起,对印度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融合提出了巨大挑战。印度独立后的地方民族主义大多以语言和语言群体作为确认民族的重要因素,所以也称为“语言民族主义”。语言国家的出现和“多语言”语言政策的形成,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

正如尼赫鲁所指出的,语言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印度民族和国家观念整合过程中的一股“干扰”和“分裂”力量。印度自独立以来,当地民族主义势力以语言为借口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斗争,这种努力从未停止过。印度虽然独立近70年,但仍然存在着以语言为基础改变行政区划的现象。语言民族主义引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纠纷在今天的印度依然普遍存在,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也影响了整个印度的民族凝聚力。

2.印度“多种官方语言”的现状导致了社会行政和教育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印度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全民共享国家语言智力成果。

根据印度目前的语言政策,印度的中央和邦一级行政单位使用20多种官方语言。印度中央政府的重要文件通常至少有20种语言版本,大多数州级政府文件也至少有两种语言版本,造成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行政系统运行效率。就教育而言,目前的印度语言政策导致缺乏分散到几十种语言教育中的教育资源。这样,除了英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之外,印度的大部分民族语言教育都面临着投入不足、质量低下的困境,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印度人轻视母语教育。从长远来看,形成了“忽视母语教育”和“母语教育无效”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在扫盲、科普、公民基础素质教育等方面往往“事半功倍”,影响印度公民素质的提高。此外,“多语言共存”、“多语言竞争”的局面阻碍了印度民族语言智力成果的共享。以文学为例,印度民族语言作家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种语言外,大部分都必须经过翻译才能被其他地区的印度读者所理解,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很多印度人轻视母语的倾向。这不利于印度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影响了印度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3.英语在印度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印度社会的均衡健康发展。

在印度语言使用现状下,英语凭借其在印度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全球化背景下强势语言的影响,成为印度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语言。虽然英语对印度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印度的“英语优势”被普遍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实英语对印度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英语作为外来语,并不能完全表达印度的本土文化和历史。英语的滥用必将伤害印度民族文化的核心,阻碍印度民族意识的融合与发展。

印度后殖民理论家阿吉兹·艾哈迈德(Ajiz Ahmedd)曾以印度本土文学的英译为例,批评英语在印度的地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英语实际上将成为产生‘印度’文学知识的语言。目前的困境在于英语恰恰是最不适合这个角色的。不是因为它是带着殖民主义进入印度的,而是因为它在结构和氛围上与其他印度语言相距最远,所以最难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搭建起文化桥梁。越是口语化、施为化、地方化、习惯化、假设化、消音化的原始语言,英语的无能就越严重。”一种没有资格表达印度文化的语言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语言,必然制约着印度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融合,影响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其次,强势的语言地位使英语成为印度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健康均衡发展。

如上所述,英语是大多数印度人需要学习的第二或第三语言,通常只有那些享有较好教育条件的人才能熟练掌握英语。在印度这个国民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是印度大多数中下层人民享受不到的“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就成了印度下层民众在教育和就业上不可逾越的门槛。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印度的中下层民众为了争取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不得不通过“语言障碍”。英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印度社会除宗教和种姓之外的另一个鸿沟。

此外,从宏观角度来看,英语在印度政治、经济、教育、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甚至是导致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扭曲的重要因素。

英语教育培养印度社会精英,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必然会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许多印度精英很难摆脱对西方的精神依赖。“许多接受英语教育的印度精英和专家将自己定位为西方人,总是仰望西方的模式和技术,渴望西方世界的认可。这些精英控制着教育文化机构,不断加强控制。”比如印度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智力成果多为英文,往往难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一个不好的后果就是印度社会的很多智力成果并不能很好的为印度人服务。同时,印度“精英”领导的印度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局面,无法充分发挥印度在各个领域的潜力,也无法保证印度社会的均衡、健康、长期发展。

结论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印度建国者曾经梦想的大国梦正逐渐成为现实。然而,在印度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有许多“隐忧”,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印度经济和社会的公平、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印度目前的语言状况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前面的分析表明,印度的语言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紧迫,但它阻碍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融合,影响了国家管理体制的运行,加剧了印度社会的两极分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前殖民国家获得政治独立相对容易,但在精神、思想和发展模式上摆脱殖民主义却非常困难。所以语言问题对于前殖民国家的发展其实是很重要的。

正如印度的创始人曾经认为的那样,普通话应该是解决印度语言问题的最佳方案。然而,由于印度独立后地方语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民主制度的限制,印度政府在语言问题上缺乏政治勇气和政策执行力。到目前为止,印度“多语种共存”的语言地位已经逐渐固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印度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其民族语言成为民族语言。

展望未来,随着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融合、民族观念的深化和国家利益共同体的深入发展,印度民族语言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仍然是可能的。这也是印度社会必须努力保持平衡、健康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种姓制度真的在印度消失了吗?印巴之间的仇恨是怎么产生的?

佛教在古印度是如何彻底消失的?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二百五”一词是怎么来的 “二百五”一词是怎么来的 谁能说得清下一篇:永乐皇帝朱棣出生于南京 永乐皇帝朱棣出生于南京 登基后为何要迁都北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