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毛泽东革命诗词佳作《七律·长征》的来龙去脉 毛泽东革命诗词佳作《七律·长征》的来龙去脉

导语:毛泽东革命诗《七法长征》的来龙去脉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七律与长征》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毛泽东史诗般地描绘了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勇敢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然而,对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仍有不同的看法或鲜为人知。本文对此作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时候创造的?1957年1月《诗刊》第一期发

毛泽东革命诗《七法长征》的来龙去脉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七律与长征》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毛泽东史诗般地描绘了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勇敢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然而,对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仍有不同的看法或鲜为人知。本文对此作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是什么时候创造的?

1957年1月《诗刊》第一期发表《七法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七法》、《长征》等37首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诗词》(63版)是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最权威的版本。毛泽东指出,《七法与长征》写于1935年10月。毛泽东诗歌的大多数版本都采用了这种说法,但人们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仍有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长征七法写于1935年10月。

2013年《中共党史》第八期《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法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毛泽东在吴起呆了三天,然后去了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写满了诗,把一个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笔盒里拿出砚台,研究了一下墨水,用驼笔蘸了蘸墨水,一口气把诗“七法长征”写在一张宣传纸上。”

萧永义在《毛泽东诗词史》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通渭县邦洛镇。在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立足点放在陕北。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宣布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的《七法与长征》一般是在这个时期写的。郭思敏在《毛泽东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长征的意义,激情朗诵了《七法与长征》这首诗。

丁梁铮在《挑战者之歌》中说:1935年10月初,率领红军长征到甘肃通渭。城东某小学,召开了全军副排长级别的会议。毛泽东向全体干部讲述了长征的意义,并背诵了这首诗。沙宪贵在《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中说:1935年10月2日,部队到达甘肃通渭。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满怀激情地背诵了他的新书《七大规律与长征》。

这种说法似乎也与毛泽东的传记相吻合。根据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批准了邦洛镇会议关于留在陕西、甘肃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然后书中提到了毛泽东的七大定律和长征。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5年10月,过了岷山,长征就胜利了,毛泽东突然开朗起来,写下了《七法与长征》这首诗。

第二种观点认为七法长征写于1935年9月。

季世昌在《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话》中描述: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通渭。今天下午,200多人参加了副排长及以上干部会议。在政委聂的陪同下,来到会场并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上讲了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毛泽东看到大家的热情,说:“我写了一首诗读给你们听,不知道行不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他大声而有力地背诵了他的长征诗。毛泽东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诗歌,被许多书籍和文章记录下来。季世昌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天,但至少他认为《七法长征》是在1935年9月干部会议当天甚至会前写的。

研究者对这次会议的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有细微的差别。长征途中,、郑在写道: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休整动员两三天,在干部会议上作了即席讲话。龚在《诗人》中写道:1935年9月29日下午,一所小学召开了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干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接着,毛泽东用清脆的湖南方言有力地背诵了他的新书《七法与长征》。胡的《毛泽东诗词歌赋》也是这么说的:29日下午,红军在一所小学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级别的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讲话。然后,他用豪放的湖南方言,一个字一个字地背诵他的新书《七法与长征》。张友平和张净思提出的时间略有不同: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甘肃省通渭县苗文街小学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召开的排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了这首诗。这首诗的作者于1935年10月定稿。

程在《长征回忆录》中提到长征的诗句,那时红军刚走完雪山,还不到十月。胡安吉在《毛主席忆诗给我们》一文中回忆:那是1935年9月,中央红军穿越雪山草原,来到通渭休整一天。今天下午,支队召开了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的一所小学。聂、政委陪同毛主席。毛主席微笑着向大家挥手,然后开始用洪亮的声音冷静地讲话。他讲了很多,从长征的意义到敌人的失败和我们的胜利。最后毛主席说:“我写了一首诗读给你听,不知道行不行!”接着,毛主席气势磅礴地朗诵了《七法与长征》这首诗。根据胡安吉的描述,《七律与长征》写于1935年9月。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胡安吉,亲耳听了毛泽东的诗《七法与长征》,他的回忆应该是有说服力的。许多毛泽东诗歌研究者关于《七律》和《长征》出版时间的论述,基本上来源于胡安基的回忆文章,但由于反复引用,出现了一些变异。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纪念毛泽东七大定律和长征六十五周年,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和上海电视台共建的毛泽东首次公开朗诵“长征”诗的苗文街小学正式落成。笔者查询了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的网站,在《通渭概论》一栏中写道: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过通渭时,在邦洛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邦洛会议”,毛泽东同志在该县苗文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第一旅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先背诵了《七法与长征》。

这两种说法各有其根据。如果查阅更多的文献,可能会整理出更多的资料。上述材料中有几处提到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以及毛泽东在苗文街小学干部会议上朗诵诗歌的细节。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具体时间。红军到达甘肃通渭,召开排级以上干部会议的时间,不是九月,就是十月。现在几点了?

最权威的中共党史确认:“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邦洛镇”。庞献之主编的《毛泽东纪事报》和李新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也确定中央红军于1935年9月27日到达甘肃通渭。也就是说,第一种认为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甘肃通渭的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符。由此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了通渭县邦洛镇。然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经过通渭重镇邦洛,到达通渭县;9月29日,通渭县苗文街小学召开副排级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兴致勃勃地宣读了他的《七法》和《长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判断:第一,毛泽东长征七法是在中央红军长征接近胜利时写成的。2.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在甘肃省通渭县苗文街小学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朗诵诗歌,诗《七法长征》基本完成。第三,诗《七法长征》初稿的形成时间可以推断为1935年9月29日甚至更早。第四,毛泽东对长征感触很深,所以他曾经写过几首关于长征的诗。《七律与长征》是毛泽东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手稿完成后,毛泽东多次呈献,在苗文街小学的会议上宣读,并在瓦窑堡的山洞里临摹,这些都可以作为例子。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5.写诗填词毕竟是一种艺术思维的创作活动,一般不会留下确切的历史记录,作者本人也未必能准确记住创作时间。中央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结束。长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七法长征是一首有“总纲”的诗。因此,当毛泽东在1963年为他的诗歌标明写作时间时,他自然将其确定为1935年10月,这符合历史逻辑。

到底是怎么传播的?

《七律与长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这是毛泽东诗歌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被翻译成外语并传播到国外的诗歌。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采访。毛泽东多次与他长谈,毛泽东在长谈中抄了长征诗给他,吴良平翻译成英文。斯诺在1958年出版的《重新开始的旅程》一书中说,1936年10月,他在陕北当保安。“他亲自为我抄了一首他写的关于红军长征的诗。在他翻译的帮助下,我当场把它自由地翻译成了英语。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笔记和三十部电影回到北平。在妻子海伦·雪诺的帮助下,迅速编辑了采访笔记,并在《大梅晚报》、《米勒评论》、《每日先驱报》和《孙》等报纸上发表。1937年初,他把这些已出版的英文打字稿提供给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石。王复石与当时的斯诺书记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方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车》的关系,迅速将这些手稿翻译成中文,并在短短两个多月内编成《外国记者在西北的印象》,于1937年4月在北平东方快车印刷厂秘密出版。除了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从《亚洲》杂志上翻译的三篇关于川陕苏区的故事外,其余内容都是斯诺的文章和采访。斯诺还向该书提供了32张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诗《长征》的笔迹。题为《毛泽东的一首红军长征诗》的《长征》一诗被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在西北的印象》一书的第三封面上。在《毛泽东——苏联的支柱》一书中,斯诺写道:“他甚至提到红军是怎样向西北长征的。他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古典诗歌。”这是毛泽东诗歌和作品的最早书面记录。

时隔40多年,20世纪80年代初,王夫之写了一篇题为《抗战前夕在斯诺帮助下出版的一本书》的文章,回顾了《外国记者在西北的印象》的编辑出版过程,特别提到“这本书还首次出版了毛主席的著名长征诗”。

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书《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的戈兰兹出版公司出版。1938年2月,斯诺授权的上海抗日救亡机构胡愈之以“福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版,并更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在《红星中国》的“长征”一章中,斯诺写道:“我在此附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次6000英里长征的老掉牙的诗句作为结尾。他是一个能带领探险队,能写诗的叛逆者。”短短几个月,《红星中国》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海外华人中引起轰动。毛泽东的“长征”诗也更为世人所知。《七律与长征》成为毛泽东在国外发表的第一首诗。

在1957年《诗歌杂志》出版之前,诗歌《长征》已经在国内一些报纸和书籍上发表。比如四川著名爱国诗人梅英编辑了1938年3月出版的抗日战争杂志《血光》;《淮海日报》1942年8月1日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发表的副刊;1947年10月渭南书店出版的《两万五千里》一书;1948年7月1日,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出版的《知识》杂志第七卷第六期《纪念党的生日》,发表锡金文章《毛主席诗词四解》;194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由大众图书公司发行的《红军随军长征》等。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的三首诗,包括《七法》和《长征》,题为《长征诗》,由东北的《哈尔滨日报》转载。1954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辑出版的第一期《党史资料》也发表了这首诗,题为《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长征》一书,也在第一篇之前发表了这首诗。与手稿相比,这些出版物中发表的“长征”诗是相似的。但其中有些在临摹排版过程中出现错别字和错别字,使得这首“长征”诗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版本”。1957年1月,经作者校订和审核,第一期《诗刊》刊登了毛泽东的18首诗,其中包括长征诗,并已全部定稿。

随着《外国记者在中国西北的印象》,特别是《西行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解放区一些刊物的出版,毛泽东的长征诗也在中国广大地区和人民中传播开来。

1939年5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举行校庆时,举办了一年的文艺创作和活动展览,展出了毛泽东的《七法长征》手抄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展示他的书法作品。

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曾唱过的长征诗。袁死于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说明袁的和平诗创作时间应早于1941年1月。袁的和平诗写道:

还有毛主席的长征诗

长征为什么难?中原百战不殆。

驰骋潇湘波涛汹涌,飞越云贵。

金沙大都云里暖,草原雪山却杀气腾腾,冷若冰霜。

最喜欢月亮外的拉齐奥口,晚上笑。

长征诗曾被编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陈之昂在1996年《音乐研究》第四期《论毛泽东诗词歌赋》一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似乎只有长征七法在流传,这可能是毛泽东最早编成歌曲的诗词。大约从1940年开始,由王成军作曲的《长征》就开始在敌人的根据地演唱

连国统区的一些爱国民主人士都知道长征诗。1945年国共和谈时,民主党员柳亚子曾要求毛泽东“写长征诗以见利”。

怎么修改?

自1937年王夫之主编出版《西北外国记者印象》以来,《七法与长征》已多次出版,毛泽东一生多次手书此诗。不同刊物的版本与毛泽东手书的具体文字有许多不同之处,1957年1月《诗刊》正式出版的《七律与长征》终稿:

红军不怕远征,

万水千山不等人。

五座山蜿蜒穿过波浪,

乌蒙雄伟行走泥球。

金沙水打山崖暖,

大渡桥跨铁路冷。

我更喜欢岷山绵延数英里的雪,

武装部队之后。

“好诗不厌改”,毛泽东反复推敲长征诗的词句,也给我们诗坛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做了这么多改变。但是毛泽东自己解释了其中的一个修改。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评论《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眉批时说:“水拍,浪拍。”。这是一个不认识的朋友建议的。他说:一篇文章不要有两个浪,可以的。”毛泽东所说的“不知名的朋友”是指陕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稹教授。

罗先生早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日本历史。他也是一位沉迷于中国诗歌、造诣深厚的学者。解放初期,罗反复背诵《七律》和《长征》时,发现第三句“五岭兴亡”中已有“浪”字,第五句“金沙浪打崖暖”中又出现“浪”字,似有重复,有违律诗。所以,1952年元旦,他给毛泽东写了一本书,祝贺他新年,并谈到他对毛泽东诗歌的热爱和修改建议。读了这封信后,他觉得这个意见很好,于是在1952年1月9日,他亲自给罗写了回信:

袁震先生:

我在1月1日收到了你的来信。谢谢你的好意。这个回复。

顺松

教kei!

毛泽东

1月9日

1957年的《七律与长征》在《诗刊》上发表时,采纳了罗的观点,将“浪拍”改为“水拍”。

1958年12月,毛泽东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批注说:“三支武装:红军第一、二、四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晋国造的上、中、下三军。”

1963年1月,应《毛主席诗词》英译本译者的要求,毛泽东对其诗词中的部分词语作了口头解释。他对“五岭出细浪,五梦雄伟走泥丸子”的解释是:“把山比作‘细浪’,把‘泥丸子’比作‘等待闲暇’。”那一年,《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七法长征》的文章,认为“五岭小浪,乌蒙雄伟行走泥团”体现了运动战的思想。毛泽东笑着说:“我看不出有什么运动战的想法。”

♦毛泽东诗词中的咏月章句:月寄人间无限情刘亚子的诗《赠毛主席》毛泽东为什么回应“抱怨太多”?

胡适为什么挑剔毛泽东的诗?都没有道理!

毛泽东祭英雄挽联:陛下今日不幸逝世。国有问题可以问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被称“二战谍王” 被称“二战谍王” 影响了苏联战争决策的佐尔格 为何暴露了身份下一篇:夏日惊巨雷 夏日惊巨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