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打最烂的仗 打最烂的仗 立最大的功 打仗这回事 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导语:打最惨烈的仗,做出最大的贡献,打战争。本来还可以这样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大明两百七十年,内外战争无数,要论最惊险刺激,最狗血无敌的,非朱老四的「 ”靖难之役”莫属。 朱棣区区3万人马起兵,对抗一个庞大的明帝国,还是在和平年代,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偏偏朱老四就做到了。 这要是现在电视剧敢这样编剧本拍出来,怕不要被观众喷出花来。 ​ 历数「 ”靖难之役”中

打最惨烈的仗,做出最大的贡献,打战争。本来还可以这样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大明两百七十年,内外战争无数,要论最惊险刺激,最狗血无敌的,非朱老四的「 ”靖难之役”莫属。 朱棣区区3万人马起兵,对抗一个庞大的明帝国,还是在和平年代,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偏偏朱老四就做到了。 这要是现在电视剧敢这样编剧本拍出来,怕不要被观众喷出花来。 ​ 历数「 ”靖难之役”中,朱老四的命运转折点,几乎都与一个名字连在一起,李景隆! 李景隆第一次出场,手握大军五十万,朱棣听说是他领军,哈哈大笑,对部下说,这家伙我了解,「 ”寡谋骄矜,色厉中馁,忌刻自用,未尝习兵”。 朱老四这话是说,李景隆这家伙,没什么本事,仗着自己爵位和父亲的名头唬人,行军打仗的事,他一窍不通。 那么,李景隆真是这样的人么? 李景隆的父亲,就是李文忠,朱元璋手下唯一一位文武全才的虎将,曾经同时掌管大都督府和国子监,他的儿子会是草包? 好吧,这个且存疑。 李景隆是个大帅哥,据说朱元璋曾经好几次特意盯着他看。 我这里揣测朱元璋的审美观,不大可能会对文弱书生模样,有多看几眼的兴趣,李景隆想必是身材高大,英气逼人的那种类型。 ​ 李文忠死得早,李景隆二十出头就承袭了父亲「 ”曹国公”的爵位。 对李景隆的培养,李文忠是下了功夫的,弓马骑射不说,兵书战略,也是尽力去教。 史书记载,李景隆自小就喜欢读兵书,议论军事。 成年后,李景隆多次被委派到湖广,陕西等大明各地主持练兵事宜,还曾经主持过与大明西北游牧各部族的边贸事宜。 朱元璋培养人是很有一套的,这从李文忠,沐英,乃至蓝玉等人的成长经历,就可见一斑。 练兵,是让李景隆熟悉军中事务,光看兵书不行,得对军队的实际情况,有具体的认识。 有了对内部实务的了解,再让李景隆去主持边贸,从军事,外交多角度,深度参与,了解大明潜在对手的实际情况。 之后,李景隆调回中枢,主持「 ”左军都督府”,并加「 ”太子太傅”。 掌握军权,又成为「 ”太子太傅”,朱元璋这是对他李景隆寄予厚望啊,希望他能够在将来太子即位后,成为支撑帝国的一根栋梁。 朱元璋看人的本事,不用我多说了,如果没有李景隆在多次委派任务的出色表现,他会如此器重一个「 ”草包”? 再来看李景隆领兵打得这第一仗,五十万大军在手,他没有选择对朱棣的三万兵马围追堵截,而是调动全军,直奔北平城,他要围城攻坚。 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兵书上的所有计策,都是在力量有所不够的情况下,利用形势变化而作的资源调整,或增强自身,或削弱对手,以形成局部优势。 五十万对三万,这还需要什么计策? 直接贴脸怼上去就完事了,这不是在乱世时期,还有很多立场不明确的地方可以作为缓冲,退路。 朱棣三万兵马,在偌大帝国之内,可以说处处皆敌,五十万人都不用撒得太开,以防被各个击破,几处交通要道掐死,就这么慢慢的扇形包过去,朱老四纵有十二条命,也躲不过去,他能往哪跑? ​ 北平攻城,首先就给了朱棣操作「 ”借兵宁王”的时间与空间,其次,李景隆的攻城,真是「 ”慎重又慎重”,北平九门,同时攻击,又花了大量时间,在城外筑起高垒。 一度,手下的将领瞿能,「 ”不小心”攻进了北平,李景隆当即严令他撤出。 理由呢,没理由,后来他给建文帝的解释是,怀疑瞿能与北平城内勾结,他看似破城,实际是要投敌。 这…… 等到宁王「 ”半推半就”,羞羞答答地被朱棣夺了军权,联合「 ”朵颜三卫”,合兵约莫十万,回师北平时,情况就起了变化。 朱棣手下十万兵马战斗力相对较强,但对上五十万,仍然是弱势的一方,只要李景隆布置妥当,谨慎用兵,哪怕就是耗,也能把朱老四耗死。 李景隆怎么做的呢? 他什么都没做,好似北平就是最诱人的大鸡腿,他已经完全忘记了朱棣的存在。 结果朱棣大军连破王师外围七寨,直杀到北平城下,内外夹攻,史载李景隆惊慌失措,扔掉了所有粮草辎重,夺路而走。 很好,这下朱棣十万大军连军需物资也有了。 这就是被朱元璋倚重托孤的「 ”太子太傅”? 说李景隆草包,我没意见,但你要说朱元璋草包,我就要表示不同意了,各位看官,你们又觉得如何? 当然,这事还没完,最强戏精李景隆,仍然在继续着他的天王级表演。 第二年,李景隆领兵援救大同镇,一路行军拖泥带水,还没到,朱老四早就撒丫子颠了。 ​ 这回李景隆的理由是,各部官军自行其是,不听号令,连带着又为上回北平之败叫了一会屈。 到这一步,建文帝仍然坚持信任他,为了加强他在军中的权威,作了一系列动作,授以「 ”专征伐”之权。 「 ”专征伐”,三个字,是给了李景隆在大军行过处,有号令,调动地方的权力,这权力之大,实在让人惊叹。 这份信任,我更愿意认为建文帝是相信他皇爷爷朱元璋的眼光,而不是信任他李景隆,凭什么这么信他,是不是? 转头到了建文二年的四月,李景隆掌兵六十万,与朱棣打了一场「 ”白沟河”会战。 会战过程中,李景隆的兵马源源不断地赶到战场,虽然李景隆看起来并不是着急的要一口吃掉他们的样子,朱棣一方的部将们也都要吃不住劲,心态都有点崩了。 朱棣这时尽力安抚部下,说咱们在对方合围完成前拼一下吧,好坏就这一把了,实在不行咱只能窝回北平去,搏一搏,单车说不定能变摩托。 ​ 决战打响,史载,朱棣冲阵,战马都被射死三回,危急时所带长短兵器全部损毁,与部下也被冲散。 又是李景隆,下令前锋不得冒进,恐有伏兵,然后才有朱高煦飞骑救爹。 朱棣稍为安定,立刻布置小队精兵绕后去袭击李景隆本阵大营。 这时最神奇的事发生了,李景隆本阵大纛旗,被风吹断了…… 古时战场联络手段有限,全靠旗帜号鼓,这本阵大纛旗一倒,说明后路被人断了,指挥中枢也没了,这仗还怎么打? 再说这大纛旗,各位看官怕是没什么概念,我找了许久也没找着合适的图来展示一下,这么说吧,都是比大海碗的碗口还粗的杆子立起来的,这能被风吹断? 真要是有那样大的风,那这仗也别打了,为啥? 还打个啥,大风吹起来,你还能站得住就算不错了,还打仗? 那飞沙走石的,头都不敢抬,你能看得清对面站的谁不? 这一头大纛旗一倒,前方作战的肯定都心头一紧,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朱棣派出的那小股精兵到位,立刻就着风势点起火来。 这还用打么,完了。 李景隆又是一路狂奔,一路败,最后近乎只身一人回南京了。 六十万大军啊,能搞到一个兵都没带回来,我还能说啥。 就这样,建文帝仍然信他,在朱棣大军围城时,把守城门的任务,又托付给了李景隆。 还用说么,李景隆丝毫没犹豫,立刻就开了城门。 之后的论功行赏,李景隆在朱棣这,居然拿了头功第一,所有人都不服气。 ​ 朱棣给出的理由是,「 ”默相事机”。 这啥意思? 就是说,有暗箱交易呗,话说得很明了。 话说回来,这李景隆,建文帝对他不能说不好吧,他为啥这么干呢,他的作案动机是啥? 原来,朱棣名义上比李景隆长一辈,两人却是从小就在一起长大的「 ”青梅竹马”。 我们都以为这俩有什么幕后交易,原来是这样,这一切,都是为了爱啊。 乱扯一篇历史,各位且当笑谈,祝各位身体健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人类蕞糟糕的发明 人类蕞糟糕的发明下一篇: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

文章评论